任务准备
一、我国养兔业的现状
1.养兔区域化特点明显
近年来,我国的养兔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养兔已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养兔业80%以上的饲养量集中在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山东和河南;华东地区主要分布江苏、浙江、安徽、福建;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主产省兔存栏一般在200万只以上,出栏在400万只以上,兔肉产量在5万吨以上。各地饲养的品种有所差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和山东等地主要以饲养獭兔为主;四川、重庆以饲养肉兔为主;浙江、江苏和安徽以养殖长毛兔为主,兼养獭兔。
2020年,中国家兔出栏量达31944.3万只,家兔存栏量为13142.5万只。四川、山东两省家兔出栏量最高,四川达23490.4万只,山东达6772.1万只,两省占了全国总量的56.36%。
2.养殖模式与产业格局
随着畜牧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迅速推进,养兔业的生产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养兔业从小户散养发展到集约化规模生产,从产品初级生产到精深加工,从内销市场到外贸出口,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养兔业由原来的副业逐步转变为主产区畜牧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中国养兔业生产模式有三种类型。
一是集约化规模生产模式(见图1-8)。一般采用全封闭自动饲喂、自动清粪方式,饲养基础为母兔1000只以上,年出栏商品兔数万余只。如2021年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长堰村肉兔养殖场,安装有三栋双排欧式兔笼,每栋有1600多个基础母兔笼位。这种模式通常前期投入较高,效率高,人工成本较低。
二是合作组织生产模式。在农村以乡或村为单位,成立养兔合作社或养兔协会等组织,建立兔源生产基地,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如“企业+园区+农户”“协会+企业+农户”“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通过统一供应良种、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销售产品,带动千万农户向集中连片大规模发展,实现农户与大市场对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使养殖效益最大化。这类合作组织生产模式在河南省占30%~40%。
三是农户庭院生产模式(见图1-9)。主要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兔产品的销量等情况,利用自家的庭院和房前屋后空地建造兔舍,一般饲养基础为母兔10只左右。在不占用主要劳动力情况下实现“兔—肥—菜—草”等循环养殖模式,这对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养殖经济效益起到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图1-8 集约化规模生产
图1-9 农户庭院生产
3.肉兔、獭兔、毛兔生产协同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养兔大国,肉兔、毛兔和獭兔饲养量很大。据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抽样调查结果,2012年中国肉兔、獭兔、毛兔的饲养比例保持在6∶3∶1。在四川、重庆和福建,肉兔占主导地位,而江苏、浙江的獭兔、毛兔所占比例高于肉兔。
国外主要养兔大国中,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埃及等以饲养肉兔为主,几乎不饲养毛兔和獭兔。毛兔主要以粗毛型长毛兔为主,偏重科研和育种。獭兔饲养以专门化品系为主,主要供应特定客户。
4.兔产品外贸出口仍占重要地位
我国养兔数量及兔产品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兔毛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90%以上,兔肉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60%左右。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兔肉产量的80%用于出口,兔毛和獭兔皮产量的90%以上都是出口。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肉兔的出口逐年下降,兔毛和獭兔皮产量的50%用于出口,所以,国际市场兔产品的需求量对我国养兔形势有着重大影响。
5.养兔业的优势
我国养兔业的优势反映在下列几方面。
(1)适度规模饲养的比重增大,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更加明显。
(2)适应市场经济的生产体系逐步形成,兔业生产者及经营者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
(3)造就了一支有较高素质的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和管理队伍,并且在兔种培育、兔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6.养兔业的劣势
我国的养兔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其他畜牧产业相比,尚未形成经济技术优势,生产比较脆弱,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生产几经起落,波动过于频繁。
(2)市场开发不够。
(3)养兔业技术水平不高,综合开发能力较低,兔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4)缺乏必要的引导,产供销脱节,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一体化经营。
二、养兔业的发展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产加销配套,形成区域优势,重视环境排放问题
由于养兔业尚未形成经济技术优势,生产比较脆弱,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及承受力较差,缺乏必要的弹性,因而对市场的依赖性极大。因此,发展养兔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并注意市场开发,这样才能避免盲目发展。养兔生产、兔产品加工及销售的配套是稳定养兔业的重要方面。规划、发展饲养新区时,必须首先考虑这一问题;对饲养老区而言,应充分发挥兔毛市场、肉兔集散地、毛纺企业、冷冻加工厂及外贸经营单位等的作用,形成“农户—兔毛市场”或“肉兔集散地—兔毛纺织厂”或“兔肉加工厂—兔产品消费市场”的产加销一条龙体系。实行产加销配套,既解除了生产者的后顾之忧,又保证了经营者有稳定的货源。我国养兔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适合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但并不意味着越分散越好。因地制宜、通过多种形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对提高养兔业的经济效益十分重要,同时也有利于兔产品的规模开发。以兔毛市场、冷冻加工厂及肉兔集散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建立生产基地,是发展生产的好模式。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居住和生活环境同样受到越来越密切的关注。必须谨慎面对家兔养殖和加工过程中的粪尿排放和废弃物,尽可能采取环境友好对策。在综合规划设计阶段,不仅要考虑兔场或生产本身的环境要求设置相应的处理措施,还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文的要求,从而减少重复建设。
2.继续巩固国际市场,大力开发国内市场
我国的兔产品以出口为主,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大,生产的发展常常受制于人,过于频繁的大幅起落,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户的饲养积极性,影响了生产的稳定发展。因此,开发国内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不开发国内市场,不逐步扭转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局面,必将长期制约我国兔业的发展。从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一些地方(如四川、福建)开发内销市场的实践看,国内兔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很大。2019年我国目前人均年占有兔肉量仅0.63千克,消费量则更低,只要稍微提高一下兔肉在肉类中的比重,就将是一个极大的市场。通过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国际市场为补充的发展模式。生产发展需要消费刺激,消费的发展则需要宣传和引导。开发国内市场尤其要注意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增强人们对养兔业及兔产品的全面认识和认同。
3.加强兔产品开发,提高经济效益
现阶段兔产品开发,一是应以发挥兔产品自身优势为前提,开发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如:①细毛型兔毛宜加工成精纺织品,而粗毛型兔毛则宜加工制作外观效果极好的粗纺外衣;②兔肉方面,在国内大多数地区尚未形成大众消费市场的情况下,应更多地考虑加工成老年保健食品、儿童益智食品、小包装旅游食品;③兔裘皮宜制手套、玩具等小件饰品,革皮轻、薄、软,适宜制作童装、童鞋、女性用品等。二是产品开发逐步多样化、系列化。三是主副产品同步开发,综合利用。四是注意产品质量,以免在人们心理上再次形成消费障碍。
4.发展兔业科技研究,增强发展后劲,提高效益和效率
加强兔业科技研究,应围绕提高家兔生产水平和商品率、降低发病死亡率、提高养兔经济效益这些目标,重点在育种、饲料、管理、防病及产品开发几方面开展工作。养兔场应巩固和推广全价颗粒和人工授精技术。有条件的地区尽量使用标准化养兔设施,并增加环境卫生控制设备。
5.健全行业组织,加强行业管理
建立和健全行业组织,以加强管理、协调和服务为导向。加强管理,重点是配合畜牧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种畜禽管理条例》进行种兔管理,制止倒种。协调,主要是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政府与农户、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并配合出口管理部门协调兔产品出口价格及数量等。服务主要体现在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包括建设信息网络、开展技术咨询、进行技术培训、普及科学养兔知识、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无抗”养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