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准备

任务准备

兔场的效益取决于良好的饲养、生产、经营等管理措施。做好经营决策,搞好管理,有效控制并降低生产成本,抓好产品销售,是提高养兔经济效益的保证。

一、养兔经营决策

经营的核心是经营决策。养兔项目要根据家兔及其产品特点,通过市场调查,结合自身条件,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发展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制定最优经营决策方案,发展养兔生产。

1.养兔的可行性(论证)分析

经营或扩大养兔规模,要先做市场调查与可行性分析。首先应了解养兔生产目前处于什么阶段,生产是上升期还是下降期,是高潮还是低潮,兔产品(兔毛、兔肉、兔皮)价格如何,要对养兔产业的生产发展趋势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决定是否经营和扩大规模。一般来讲,在低潮期后出现转机的时候入场比较理想,因为此时养兔的投入较低,以后生产形势会越来越好,养兔效益会提高。管理者要结合技术、资金实力来考虑发展的规模、速度及经营方式,做到心中有数、量力而行,以免盲目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就是对有关家兔产品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等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家兔产品市场供求、营销、价格、竞争、效益与经营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活动,为市场预测和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家兔产品的社会产量和价格因地域、季节、行情不同,变化幅度较大,常常导致生产不稳定。在从事经营或扩大养兔规模前,必须在认识家兔生产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市场调查,掌握真实的市场行情和生产状况。对调查所取得的大量信息、资料和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研讨和预测,结合自身实际,决定是否经营、规模多大、效益如何等,并制定最优的经营管理方案。

(2)技术论证。

技术论证的目的是树立科学的养兔观念,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避免走弯路,降低经营成本。在经营兔场之前,应聘请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以及在养兔生产管理中取得成功的企业家等,就家兔生产所涉及的饲养管理、卫生防疫、选种选育、饲料生产、环境控制等进行全面技术论证,还要与在家兔产品市场流通中的商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兔产品销售现状,掌握销售策略和技巧。在了解相关技术要求和生产标准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完善技术,提高水平,加强管理,弥补不足。

(3)经济分析。

经济分析一般是指对阶段性的生产计划完成情况或预期情况进行检查,对家兔的收支进行核算评估,与所定目标相比是否有偏差,以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经济分析可分为年度分析、季度分析和月度分析。经济分析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以市场调查为前提,了解家兔产品和饲料原料的市场行情,掌握第一手的动态信息。②对兔场的支出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饲料消耗费用、人工费、水电费、引种费、固定资产折旧费、防疫费、运输费、维修费、管理费和其他费用等。③要计算各项目支出及占总支出费用的比例,是否符合生产要求和资金使用计划。④对兔场的收入进行分析,根据兔场经营品种和规模大小确定销售方向及价格。⑤测算出收入额及最终效益,是否达到预期计划目标。

2.生产形式与规模

我国家兔饲养历史悠久,品种众多,但长期以来,我国兔业生产因兔场规模、资金投入、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同,呈现多种生产形式,有传统庭院散养、圈养、生态放养等。

兔场规模大小要根据投资力度、技术与管理水平、市场需要来决定。如果经营方向正确,规模适度,才可能实现资源与生产的最佳配置,取得最佳效益。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家兔生产一直以单户饲养为主,饲养规模小,生产周期长,生产率和商品率低,受市场波动冲击大,经济效益不明显,严重制约着生产的健康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养兔生产逐步向商品化、规模化、工厂化方向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现阶段养兔生产的模式如下所述。

(1)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

这类以一个龙头企业为依托,基地为纽带,农户为基础,联合千家万户进行养兔生产,规模上万只甚至几十万只。基本运作模式是:龙头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兔农的种兔、技术、防疫、产品销售等问题,基地负责种兔的选育,育种的推广,技术服务,饲料、药品的供应,农户在基地指导下进行生产,做到饲料、饲养管理、防疫、出栏四统一,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三方签订协议,自行生产,自负盈亏。

这类模式中的养兔户生产比较稳定,风险较小,效益明显,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如浙江省嵊州市畜产品总公司是浙江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万只笼位的华兴长毛兔良种场、长毛兔研究所、兔用颗粒饲料厂、兔毛收购部、兔毛加工厂、兔毛出口打包厂、长毛兔专业合作社,并与三千多户养兔户建立了紧密型的联合,与五万多户兔农建立了松散型联合。长毛兔存栏始终稳定在80万只以上,年收购销售兔毛1000多吨,销售种兔30多万只,年养兔效益超亿元,公司与农民效益十分显著。这种以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或合作社经营模式正日益成熟,是值得推荐的生产经营方式。

(2)种兔场。

饲养规模在600只以上,符合二级场要求,以繁育种兔为主。这类场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兔舍等设施投入较大,产生的经济效果也较高。

(3)专业户及家庭养兔。

专业户及家庭养兔除少数自己留种外,大多为社会提供商品,因规模、技术的差别,产生的效益也不等。

在发展养兔生产中,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饲养规模和饲养方式。近年来,规模化和标准化养兔是市场经济调控下的必然现象,也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手段。

管理是适应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经营借助于管理来实现,离开了管理,经营活动就会产生紊乱,因此,生产管理是为实现经营目标在生产上所采取的措施,生产管理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养兔的经济效益。

二、养兔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是按照经营决策,对兔场各生产环节实施管理,包括生产计划、人员管理、生产监督等。

1.生产计划

为充分发挥兔场的人力、物力资源,挖掘生产潜力,做到全年合理、安全、稳定生产和供应,必须制定切合实际的生产计划。生产计划按时间长短可分为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计划等多种方式。生产计划按种类可分为繁殖计划、设定合理的兔群结构、兔群周转计划、疫病防治计划、物资采购供应计划等。

(1)繁殖计划。根据家兔品种,性成熟时间,发情周期,妊娠、哺乳周期,市场行情,季节,笼位和饲料供应等,综合考虑兔群繁殖的时间和数量,制定一个详细的繁殖计划,设计生产流程。安排人员,按计划配种、摸胎、复配,准备产仔箱、接产、哺乳、护理,测定母兔繁殖性能,适时断奶等。制定繁殖计划要着重抓紧春秋两个季节,解决夏冬两季成活问题。尤其是獭兔,最好避免商品兔夏季上市,以提高经济效益。

繁殖计划实施过程中,要印制表格,如全年繁殖计划表、母兔繁殖性能测定记录表,以备生产中各原始数据的记录。日常工作中,要适时配种,精心饲养,减少空怀母兔,及时测定、记录各种数据。

(2)设计合理的兔群结构。种兔场大多数采用自繁自育,种用公母兔比例一般为1∶8,种兔使用年限为3年,每年需要更新种兔。更新换代不是简单地以青年兔来代替老兔去满足维持原有兔群规模和生产水平的需要,而是一个以优良性状的兔来代替生产性能较低种兔的过程,也是兔群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以兔群年龄结构来算,一般以1~2岁的壮年兔为主,一般的种兔2岁即可淘汰,优良种兔可达2.5岁,特别优秀的个体可以用至3岁。因此最佳兔群结构为:7~12月青年种兔占25%~35%,1~2岁壮年种兔占35%~50%,2~3岁老年种兔占25%~30%。后备种兔的数量应为每年淘汰公母兔数量的1~2倍。通过及时的更新,要使种群的阶梯结构逐渐完善,质量不断提高,平庸的种兔及时淘汰,优良种兔得以充分利用,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养殖效益。以一个规模为100只种兔的家庭兔场为例,公兔一般为10~12只,母兔88~90只,配种采用人工授精与本交相结合,按每只母兔年产5胎,每胎育成6只计算,年产断奶兔2400只左右。种兔每年更新1/3以上,更新比例越多,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就越高,所以每年需更新母兔30只以上,公兔4只以上,应培育后备兔80只以上,最好每年从上一级种兔场调剂2~3只种公兔来改良品种。

(3)兔群周转计划。兔群周转计划应根据年初兔群结构状况、上年繁殖情况、引进与淘汰的数量和时间、年内生产任务、更新比例、仔兔断奶时间、商品兔出栏时间与品质规格、投入产出比等制定。商品兔在一定范围周转越快,饲养周期越短,饲料消耗越低,兔舍和笼器具的利用率提高,单位成本减少,经济效益上升。

(4)疫病防治计划。为使兔场生产按计划顺利进行,确保疫病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防疫制度和完善的消毒制度等。为便于管理,还可制定一个全年疫病防治计划。

制订家兔疫病防治计划一定要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确保安全生产。对于家兔传染病的免疫规程,除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瘟)普遍防疫外,养殖者应根据生产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疫苗,制定防疫计划和免疫程序;防疫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年龄明确疫苗品种、防疫时间、防疫量、防疫方法及不同防疫安排。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寄生虫的防治工作,特别是球虫病、疥癣、耳螨等常见病,易感染、传播快、死亡率高、难根除,且没有疫苗可防。生产中需根据发病的季节、环境、感染的年龄阶段制定防治计划,并通过平时的饲养管理和药物预防共同控制。

制定人员和车辆进出场制度,兔舍、兔笼具和场地定期消毒卫生制度,消毒用品管理制度,家兔及产品出入场检疫制度,病兔隔离和死兔处理制度等。

(5)物资采购供应计划。为确保生产有序地开展,必须根据年内生产任务制定物资供应计划。物资供应内容包括种兔、饲料、药品、设备等,可根据物资的数量、质量、品种、价格、货源、时间、库存量、需购量等具体内容制定。它涉及整个生产的运转过程。饲料采购最好能提前半个月完成,以防天气和节假日因素影响运输和采购。

2.人员管理

(1)岗位设置。实行定岗定员,签订相应协议,分工负责,发挥各自所长;要做到分工不分家,发挥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目前较普遍做法是根据家兔生产过程中兔群结构(如繁殖群、育种后备群、商品群)来确定岗位,安排兔舍。设置岗位责任制,责任到人。一个工时量的单元兔舍中所有工作任务均由责任人来负责,如饲喂、繁殖、防疫、卫生、消毒等。

现代化养兔生产中,根据专业体系分工有如下岗位:种公兔饲养员,人工授精员,种母兔饲养员,幼兔饲养员;防疫员,卫生员;饲料品质管理员,配料员,采样员;计算机管理员;采购员,销售员;水电工,机械维修工;财务,后勤服务人员,保卫人员。通常按养殖规模、经营方式、人员状况等合理定岗。

(2)定岗定责。生产管理中要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明确岗位工作职责。主要任务劳动定额,即给每个员工确定劳动额度,要求达到的质量标准和完成时间,责任到人。如规定一个饲养员饲养的种母兔数,年底必须上交合格的商品兔基数,以及物资、药品、水电费的使用情况。劳动定额要与按劳分配相结合,多劳多得,奖罚分明。

(3)岗位培训。饲养人员需要经常进行技术培训,使之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有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脱产培训、全方面技术培训、专项技术培训、外出培训或本单位自己组织培训等。

(4)制定规章制度。兔场在生产中必须建立和健全适合本场实际情况的各种规章制度。通常包括职工守则、考勤制度、水电维持保养规程、饲养管理操作标准、卫生防疫消毒、仓库管理、安全保卫等各种规章制度,使全场每个人都有规可循,照章办事。

(5)合理作息。兔场应以家兔生活习性为依据安排作息时间。基本原则是:70%日粮安排在日落后添加;随时保证有清洁的饮水;每天早饲后清理粪便;摸胎在早晨饲喂前空腹进行;母仔分离管理方式,哺乳时间安排在母乳分泌较旺盛、乳汁积累较多的清晨;病兔的隔离治疗应在饲喂工作完成后进行,处理完后及时消毒;消毒应在最大限度发挥药物作用的时间进行,以中午为佳;小兔管理、编刺耳号、产仔箱摆放和疫苗的注射等应在大宗管理工作的间隙进行;档案整理应在每天晚上休息之前完成等。

(6)考核与奖惩。在岗位责任制的前提下,根据兔场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年初签订岗位协议,对员工进行业务考核,根据实际工作业绩而给予奖励。考核内容包括制度遵守情况、家兔怀孕率、产仔率、断奶数及成活率、育成数及成活率、料重比、防疫费、生产物资的使用状况及家兔整体体质等情况。根据考核的结果,比较生产指标和实际完成任务来确定劳动报酬,做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有奖有罚,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每名员工的生产潜力。压缩非生产人员,减少劳动成本的支出,提高生产水平和劳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3.统计分析

数据统计处理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员工进行业绩考核和兑现劳动报酬的依据。通常采用各级统计报表的方法。兔场常用的统计报表涉及母兔配种记录、母兔繁殖性能测定、断奶兔生长性能测定、后备种兔测定;家兔转群、出栏、存栏、死亡、淘汰;饲料消耗;卫生防疫、兽医诊断治疗;物品出入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