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准备

任务准备

一、家兔的起源与分类

1.家兔的起源

家兔起源于野生穴兔。穴兔分布广,在家养条件下易于繁殖,从这一点看,家兔驯化的历史要比能得到的文字记载早得多。据记载,约公元1000多年以前,穴兔就被驯化为家兔,而真正成为家养动物至今只有500余年的历史。欧洲最早于16世纪开始驯化穴兔。但中国兔的驯化历史远比欧洲早,而且驯化的过程也不相同。据记载,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即已养兔,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时中国兔作为宫廷玩赏的动物,还不是经济动物。野兔、家兔、宠物兔如图2-1~图2-3所示。

图2-1 野兔

(图片来源:苏增华,中国畜牧业,2014)

图2-2 家兔

关于中国兔的起源说法不一,一种认为是通过丝绸之路从欧洲输入的,另一种则是根据中国出土的文物得知其起源于中国穴兔。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野兔不是家兔的祖先,而是兔科的另一个属(图2-4)。野兔在圈养条件下很难成活和繁殖,且体型小,生活在旷野中,不打洞,仔兔生后就睁着眼,有毛,很快就能跑跳,母兔的妊娠期及哺乳期都与家兔不同。

2.家兔在动物学分类上的地位

家兔在动物学上的分类地位如图2-4所示。

图2-3 宠物兔

图2-4 家兔在动物学分类上的地位

二、家兔的生活习性

家兔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特有的习性,并在长期自然选择下得到加强和巩固。在人类的驯化过程中,家兔仍保留了野兔的许多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与家兔的繁殖、饲养管理、兔舍建筑以及兔产品的利用等有密切关系。认识和了解家兔的生物学特性,对于科学饲养家兔、充分发挥家兔的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1.夜行性和嗜睡性

在大自然中,野生穴兔是弱者,它们生活在深山里、大树下或灌木丛中,打洞穴居。为了躲避鹰、鹫、狼、狐等禽兽的袭击,常常是白天静伏洞中,夜间出洞活动和觅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家兔仍保留着这种生活习性,家兔白天很少活动,除采食外,常闭目养神,而夜间很活跃,采食、饮水频繁,占全天采食量的70%左右。为了养好家兔,应根据家兔这一习性,白天应尽量保持兔舍安静,每天最后一次喂料时间宜稍迟,数量稍多,即所谓“添夜草”,并备足饮水。

家兔白天在某种条件下很容易进入困倦和睡眠状态,在此期间除听觉外,其他刺激不易引起兴奋,如视觉消失,痛觉降低。家兔的这种特性称作嗜睡性。家兔的嗜睡性与它野生状态的昼伏夜行有关。利用这一特性,可以顺利进行投药注射或简单手术,而且不需要做任何事先的训练。进行催眠的方法是:把家兔翻转,背部向下放在V形器具上,并加以简单固定。然后顺毛方向抚摸其胸、腹部,同时用食指和拇指按摩其头部的太阳穴(耳朵与眼睛之间的凹陷)部位,家兔很快进入完全的睡眠状态。在做手术的过程中,若催眠的家兔苏醒,可以照上述方法再进行催眠,等待兔子进入睡眠状态,继续进行手术。手术完毕后,将家兔恢复成正常站立姿势,家兔即完全苏醒。家兔进入睡眠状态的标志如下:一是两眼半闭半斜视;二是全身肌肉松弛,头后仰;三是出现均匀的深呼吸。

2.胆小怕惊

家兔的祖先野生穴兔是一种弱小的动物,对于其他任何动物均没有侵袭能力,常常是人类和野兽、猛禽捕猎的对象。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条件下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一方面由于其强大的繁殖能力、打洞穴居的本领和昼伏夜行的习性,另一方面就是依靠其发达的听觉器官和迅速逃逸的能力,逃避野兽和猛禽的追捕。家兔天性胆小,耳长而大,耳朵能转动并竖起,听觉十分敏锐,任何一种杂音都能使其受惊,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便会精神高度紧张,用后足拍击地面向同伴报警,并迅速躲避。家兔遇有异常响声或狗猫闯入时,常常惊慌不安,或乱蹦乱跳,或发出很响的跺足声发出警示。受惊吓的妊娠母兔容易流产;正在分娩的母兔受惊吓会咬死初生仔兔;哺乳母兔受惊吓会拒绝仔兔吃奶;家兔受惊吓往往停止采食。因此,保持兔舍和环境安静十分重要。为了保持安静,兔舍不要与厂房建在一起;平时在兔舍内动作要轻,避免发出容易使兔群惊恐的声响,不要大声喧哗,尽量少让陌生人参观,不要让狗、猫等动物进入兔舍。

3.喜干燥怕潮湿

家兔喜欢清洁、干燥、通风的生活环境,因而其排粪、排尿都有固定的地方,家兔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差,容易染病。潮湿和污秽的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的滋生繁衍,舍内一旦潮湿,家兔易罹患疾病,特别是疥癣病和幼兔的球虫病,死亡率高。此外,家兔易患脚皮炎,这除了与家兔的品种(大型品种易发此病)、笼底板质量等有关外,笼具潮湿是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因此,在兔场设计和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应当遵循干燥、清洁的原则,要尽可能为家兔创造清洁而干燥的环境。

4.群居性差

群居性是一种社会表现,家兔的群居性很差。家兔群养经常发生争斗。因此,一般来说,种兔和妊娠、哺乳母兔宜单笼饲养;商品生产兔(3月龄以内)可以群养,但群体不宜过大,每群3~5只,最多不超过8只。对新分群的兔要注意防范,以免发生争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长毛兔一般不宜群养,以免影响兔毛质量。

5.穴居性

家兔仍然保留穴居打洞的本能,家兔一接触土地,打洞的习性立即恢复,尤以妊娠后期的母兔为甚,并在洞内理巢产仔。我们在建造兔舍时必须考虑到家兔的这一习性,避免家兔在兔舍乱打洞穴。在母兔产仔时提供保暖的产仔箱(仿照洞穴环境)有利于繁殖,其他情况应防止其打洞筑巢,否则影响毛皮质量,也给管理带来不便。

家兔的穴居性说明家兔是最容易受野兽危害的动物。家兔的天敌主要有猫、狗、鼬、鼠、蛇、鹰等。人工养殖环境下要注意防御天敌。兔舍的窗户应设有纱窗或小孔铅丝网。室外笼养兔更注意防范,最下层的兔笼与地面的距离宜高于一米。

6.啮齿性(喜啃硬物)

家兔大门齿是恒齿,出生时就有,不会出现换齿现象。恒齿经常在生长,家兔在采食时不断磨灭。家兔需要磨牙和啃咬硬物以保持适当的齿长使上下齿面吻合,通常称为啮齿行为。这一习性经常造成笼具或其他设备损坏,因此在管理上要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为防止这种情况,可以经常给兔笼内投放一些树枝供家兔磨牙。在兔笼设计方面,应做到笼内平整,不留棱角;建造兔笼时最好是砖铁结构,笼子用砖,笼门用铁丝,不宜用木头或竹片。此外,使用颗粒饲料也能达到帮兔子磨牙的效果。

7.耐寒冷,忌高温

家兔缺乏汗腺,怕热不怕冷,很难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加上被毛浓密,更使体表热量不易散发,这是家兔怕热的主要原因。家兔生活环境的温度不能超过32℃,故夏天要注意防暑。成年家兔被毛浓密,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但刚出生的仔兔无被毛,抗寒能力较弱,对环境温度依赖性强,当温度降至18~21℃,便会冻死,所以仔兔要注意保温,初生时窝温一般要求在30~32℃。

一般来说,在兔舍建筑设计或日常管理中,防暑比防寒更为重要,在炎热季节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也是克服“公兔夏季不育、母兔秋季不妊”、发挥家兔繁殖优势的重要措施。家兔的生活环境温度宜为15~25℃。

8.“三敏一迟钝”

家兔嗅觉、味觉、听觉发达,但视觉迟钝。家兔鼻腔分布大量的嗅觉感受器,可分辨不同的气味,辨别同类的性别和栖息领域,对于采食、识别敌友和繁殖配种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母兔在发情时释放出一种特殊气味,可刺激公兔产生性欲。发情母兔与一只公兔交配后就会带其气味,再将母兔放到另一只公兔笼子里时,母兔会受到攻击(被误认为是公兔进入领地)。母兔通过嗅觉来识别仔兔,人们利用这种特性,在仔兔并窝或寄养时,采用混淆气味的方法使其辨认不清从而使寄养或并窝获得成功。家兔在配种时应该将母兔捉至公兔笼,可使公兔省去以嗅觉熟悉新环境的过程,交配易获得成功。

家兔的味觉发达,在舌头上有数以千计的味蕾,区域分布,感受不同的味道,喜欢甜、微酸、微辣的植物,对胡萝卜、甜萝卜等饲料非常喜爱,所谓家兔有“甜牙”,实际是味觉的作用。

家兔的听觉也很灵敏,非常微弱的声音便会引起家兔的反应,这也是导致兔子易受惊吓的生理原因,因其外耳非常发达,可频频摆动,且可高举或向发声处转动,以收集四周声音。

家兔视觉迟钝。家兔的眼球位于头的两侧,视野很广,但双眼间的距离太大,在鼻端下方有盲区,采食要进行触、嗅;双眼视区只有10°~35°,单眼视区可达190°,基本属于单眼视物,没有立体感,不能准确判断距离。虽然不转头可以看到两侧和脑后,但视物不清,要靠左右移动才能看清物体,对光和颜色分辨能力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