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品》简介
《书品》这本书是由.(东汉)蔡邕等撰创作的,《书品》共有47章节
1
笔论
〔东汉〕蔡邕 撰 孟兆臣 校释 蔡邕(132或133—192)东汉陈留圉人。汉灵帝刘宏时为议郎,因上书论朝政得失,遭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畏宦官陷害,亡命江湖...
2
草书势
〔西晋〕索靖 撰 孟兆臣 校释 索靖(239—303)西晋敦煌人,字幼安。其祖母为张芝之姊。官至征西司马。工书,尤善章草,传张芝草法而自成形体。自谓其书为“银钩...
3
书论
〔东晋〕王羲之 撰 孟兆臣 校释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东晋琅玡临沂人,字逸少。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其...
4
笔阵图
〔东晋〕卫夫人 撰 孟兆臣 校释 卫夫人(272—349)卫铄,东晋河东安邑人。字茂漪,汝阴太守李矩妻,世称“卫夫人”。卫恒从妹。工书,师钟繇,传其法。王羲之早...
5
书品
〔南朝·梁〕庾肩吾 撰 孟兆臣 校释 庾肩吾(487—551)南朝梁南阳新阳人。字子慎,一字慎之,自号玄静先生。官至度支尚书。工书,正、草兼能,长于诗赋。原有集...
6
书谱
〔唐〕孙过庭 撰 孟兆臣 校释 孙过庭,唐吴郡人,一作陈留人,或作富阳人。字虔礼,一作名虔礼,字过庭。官率府录事参军。真、行、草均能,尤以草书著名。 《书谱》,...
7
书断
〔唐〕张怀瓘 撰 孟兆臣 校释 张怀瓘,唐海陵人,活动于开元年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善正、行、草书。著有《书议》、《书断》、《书估》、《评书药石论》等...
8
书断序
昔庖牺氏画卦以立象〔1〕,轩辕氏造字以设教〔2〕。至于尧、舜之世,则焕乎有文章〔3〕。其后盛于商、周,备夫秦、汉,固其所由远矣。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
9
书断上
古文 案古文者,黄帝史苍颉所造也。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1〕,俯察龟文鸟迹之象〔2〕,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孝经援神契》云〔3〕“奎主...
10
书断中
我唐四圣: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武圣皇帝、高宗天皇大圣皇帝,鸿猷大业〔1〕,列乎册书,多才能事,俯同人境,笔墨之妙,资以神功,开草隶之规摹,变张、王之今古,尽善尽...
11
神品二十五人
大篆一:史籀。 籀文一:史籀。小篆一:李斯。八分一:蔡邕。 隶书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行书四:王羲之、钟繇、王献之、张芝。 章草八:张芝、杜度、崔瑗、索靖...
12
妙品九十八人
古文四:杜林、卫密、邯郸淳、卫恒。 大篆四:李斯、赵高、蔡邕、邯郸凉。 小篆五:曹喜、蔡邕、邯郸淳、崔瑗、卫瓘。 八分九:张昶、皇象、邯郸淳、韦诞、钟繇、师宜官...
13
能品一百七人
古文四:张敞、卫觊、卫瓘、韦昶。 大篆五:胡昭、严延年、韦昶、班固、欧阳询。 小篆十二:卫觊、班固、韦诞、皇象、张纮、许慎、萧子云、傅玄、刘绍、张弘、范晔、欧阳...
14
神品
周史籀,宣王时为史官。善书,师模苍颉古文。夫苍颉者,独蕴圣心,启冥演幽,稽诸天意,功侔造化,德被生灵,可与三光齐悬〔1〕,四序终始〔2〕,何敢抑居品列!殆籀以为...
15
妙品
秦胡毋敬,本栎阳狱吏,为太史令〔1〕,博识古今文字,亦与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博学篇》七章,覃思旧章,博采众训。时赵高为中车府令,善史书,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及狱...
16
书断下
...
17
能品
汉张敞字子高,河东平阳〔1〕人。官至京兆尹〔2〕。善古文,传之子吉,吉传之杜邺〔3〕,杜邺传其子林。吉子靖,字伯松,博学文雅,过于子高。三王以来,古文之学盖绝,...
18
书镜
〔近代〕康有为 撰 孟兆臣 校释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夏,又字长素,号更生。清光绪进士,任工部主事。1898年领导“戊戌政变”...
19
卷一
...
20
原书第一
文字何以生也,生于人之智也。虎豺之强,龙凤之奇,不,能造为文字,而人独能创之,何也?以其身峙立,首函清阳,不为血气之浊所熏,故智独灵也。凡物中倒植之身,横立之身...
21
尊碑第二
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夫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已等凤毛矣。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
22
购碑第三
学者欲能书,当得通人以为师,然通人不可多得。吾为学者寻师,其莫如多购碑刻乎。扬子云曰〔1〕:“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仲尼、子舆〔2〕论学,必...
23
卷二
...
24
体变第四
人限于其俗,俗各趋于变,天地江河,无日不变,书其至小者。钟鼎及籀字,皆在方长之间,形体或正、或斜,各尽物形,奇古生动。章法亦复落落,若星辰丽天,皆有奇致。钟鼎古...
25
分变第五
文字之变流皆因自然,非有人造之也。南、北地隔则音殊,古今时隔则音亦殊,盖无时不变,无地不变,此天理然。当其时地相接,则转变之渐可考焉。文字亦然,《汉志》称《史籀...
26
说分第六
秦分即小篆。以李斯为宗,今琅玡〔1〕、泰山〔2〕、会稽〔3〕、芝罘〔4〕诸山刻石是也。相斯之笔画如铁石,体若飞动,为书家宗法。若《石鼓文》则金钿落地,芝草团云。...
27
本汉第七
真书之变,其在魏、汉间乎?汉以前无真书体。真书之传于今者,自吴碑之《葛府君》乃元常《力命》〔1〕、《戎辂》〔2〕、《宣示》〔3〕、《荐季直》〔4〕诸帖始。至二王...
28
卷三
...
29
传卫第八
书家之盛,莫如季汉。刘昭、师宜官、张芝、邯郸淳诸人,并辔齐驱,虽中郎洞达,莫或先焉。于时卫敬侯〔1〕出,古文实与邯郸齐名,笔迹精熟。今《受禅表》遗笔独存,闻人牟...
30
宝南第九
书以晋人为最工,盖姿制散逸,谈锋要妙,风流相扇,其俗然也。夷考其时,去汉不远,中郎、太傅,笔迹多传。《阁帖》〔1〕王、谢、桓、郗及诸帝书〔2〕,虽多赝杂,然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