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卫第八
书家之盛,莫如季汉。刘昭、师宜官、张芝、邯郸淳诸人,并辔齐驱,虽中郎洞达,莫或先焉。于时卫敬侯〔1〕出,古文实与邯郸齐名,笔迹精熟。今《受禅表》遗笔独存,闻人牟准《卫敬侯碑》以为觊书。按闻人,魏人,致可信据;若真卿以为钟繇,刘禹锡、欧阳修以为梁鹄者,不足据。鸱视虎顾,雄伟冠时。论者乃谓中郎派别有钟、梁,实非确论。考元常之得蔡法,掘韦诞冢而后得之。韦诞师邯郸淳,卫敬侯还淳古文,淳不能自别,则卫笔无异诞师。元常后学,岂谓能过!梁鹄得法于宜官,非传绪于伯喈,《孔羡》〔2〕一碑,亦岂能逾《受禅》欤!伯玉、巨山,世传妙笔,伯玉藁书,为简札宗;巨山书势,为书家法。王侍中〔3〕谓张芝、索靖、韦诞、钟繇、二卫书“无以辨其优劣,惟见其笔力惊异”。斯论致公。袁昂、梁武、肩吾、怀瓘、嗣真、吕总〔4〕诸品,必欲强为甲乙,随意轩轾,滋增妄矣。
夫典午〔5〕中衰,书家北渡,卢家谌、偃〔6〕,嗣法元常;崔氏悦〔7〕、潜,继音卫氏。以《魏书》考之,卢玄父邈,实传偃业;崔浩〔8〕父宏,实缵潜书。北朝书法实分导二派。然崔潜诔兄之草,王遵业得之,宝其书迹。宏善草隶,自非朝廷文诰,四方书檄,未尝妄染。魏初重崔、卢之书,而卢后无人;崔宗自浩、简兄弟外,尚有崔衡、崔光、崔高客、崔亮、崔挺,家业尤盛。宏既为世模楷,而郭祚〔9〕、黎广〔10〕、黎景熙〔11〕,皆习浩法。于时有江式者〔12〕,集古今文字;其六世祖琼实从卫觊受古文,琼兄顺并擅八体,盖亦世传卫法者。由斯而谈,然则钟派盛于南,卫派盛于北矣。后世之书,皆此二派,只可称为“钟、卫”,慎伯称“钟、梁”,未当也。按卫觊草体微瘦,瓘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然则北宗之书,自当以筋骨为上,其风韵之逊于南,亦其祖师之法然也。《孝文吊比干文》是崔浩书,亦以筋骨瘦硬为长。
元常之获盛名,以二王所师,嗣是王、庾品书,皆主南人,未及北派。唐承隋祚,会合南北,本可发挥北宗,而太宗尊尚右军,举世更无异论,故使张、李续品〔13〕,皆未评及北宗。夫钟、卫北流,崔、江宏绪;孝文〔14〕好学,隶草弥工,家擅银钩,人工虿尾。史传之名家斯著,碑版之轨迹可寻,较之南士,夫岂多让!而诸家书品,一无见传;窦臮《述书》〔15〕,乃采万一。如斯论古,岂为公欤!
《述书》所称,皆亲见笔迹:晋六十三人,宋二十五人,齐十五人,梁二十一人,陈二十一人。而北朝数百年,崔、卢之后,工书者多,绝无一纸流传,惟有赵文深兄弟〔16〕,附见陈人而已,岂北士之笔迹尽湮邪!得无秘阁所藏,用太宗之意,摈北人而不取邪!
唐、宋论书,绝无称及北碑者,惟永叔《集古》乃曰:“南朝士人,气尚卑弱,率以纤劲清媚为佳。自隋以前,碑志文辞鄙浅,又多言浮屠,然其字画往往工妙。”欧公多见北碑,故能作是语,此千年学者所不知也。
北碑《杨大眼》、《始平公》、《郑长猷》、《魏灵藏》,气象挥霍,体裁凝重,似《受禅碑》;《张猛龙》、《杨翚》、《贾思伯》、《李宪》、《张黑女》、《高贞》、《温泉颂》等碑,皆其法裔。欧师北齐刘珉〔17〕,颜师穆子容,亦其云来。《吊比干文》之后,统一齐风,褚、薛扬波,柳、沈继轨。然则卫氏之法,几如黄帝子孙,散布海宇于万千年矣。况右军本卫漪所传,后虽改学,师法犹在,故卫家为书学大宗,直谓之统合南北亦可也。
【注释】
〔1〕 卫敬侯:卫顗,见《书断》书家传。
〔2〕 《孔羡》:《封孔羡碑》,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刻,隶书。
〔3〕 王侍中:王僧虔。
〔4〕 吕总:唐人,撰有《续书评》。
〔5〕 典午:“司马”的隐语,晋帝姓司马,用指晋朝。
〔6〕 卢偃:北燕人,谌第四子,仕慕容氏,位给事黄门侍郎,营丘、成周二郡守,博学,善隶书,有名于世。
〔7〕 崔悦:后赵清河东武城人,字道儒。仕石季龙位司徒,右长史,以才学称,悦与范阳、卢谌,并以博学齐名。湛法钟繇,悦法卫瓘,而俱学索清草。谌传子偃,偃传子邈;悦传子潜,潜传子宏。
〔8〕 崔浩:北魏人、字伯源、宏子。官至司徒总百揆。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
〔9〕 郭祚:北魏太原晋阳宣武人,字季祐。习崔浩之书,尤善行书。
〔10〕 黎广:北魏河间郑人。太武时尚书郎,善古学,常从崔宏受字义,又从崔浩学楷篆。
〔11〕 黎景熙:北周河间郑人,字季明。从祖广从崔浩学楷隶,季明传其法,太祖征之入关,令正定古今文字于东阁。
〔12〕 江式:北魏陈留济阳人,字法安。强孙,少承家业,篆体尤工,洛京宫殿诸门板题署,皆式书。撰《古今文字》凡四十卷。
〔13〕 张、李续品:指张怀瓘《书断》,李嗣真《书后品》。
〔14〕 孝文:魏孝文帝拓拔宏,公元471-499年在位。
〔15〕 窦臮:唐扶风人,工书,作《述书赋》。
〔16〕 赵文深兄弟:赵文深,北周南阳宛人,字德本。按《述书赋》于北齐列有“赵文深,天水人,后周为书学博士。”“赵孝逸、汤阴人,隋四门助教。”未言兄弟。
〔17〕 刘珉:北齐彭城人,字仲宝。善草、隶,有草书十二纸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