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品

神品

周史籀,宣王时为史官。善书,师模苍颉古文。夫苍颉者,独蕴圣心,启冥演幽,稽诸天意,功侔造化,德被生灵,可与三光齐悬〔1〕,四序终始〔2〕,何敢抑居品列!殆籀以为圣迹湮灭,失其真本,今所传者才仿佛而已,故损益而广之,或同或异,谓之为篆,亦曰史书。加之铦利钩杀〔3〕,自然机发〔4〕,信为篆文之权舆,非至精熟能与于此,穷物合数,变类相召,因而以化成天下也。故其称谓无方〔5〕,亦难得而备举。今妙迹虽绝于世,考其遗法,肃若神明,故可特居神品,又作籀文,其状邪正体则,《石鼓文》存焉。乃开阖古文,畅其纤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镂铁,而端姿旁逸,又婉润焉。若取于诗人,则《雅》、《颂》之作也〔6〕。亦所谓楷隶曾高〔7〕,字书渊薮,使小学者渔猎其中〔8〕。籀大篆、籀文入神。

秦李斯,楚上蔡人〔9〕。少从孙卿学帝王术〔10〕,西入秦,位至丞相。胡亥立〔11〕,赵高谮之〔12〕,要〔13〕斩,夷三族。斯妙大篆,始省改之以为小篆,著《苍颉》七篇,虽帝王质文,世有损益,终以文代质,渐就浇漓〔14〕。则三皇结绳,五帝画象〔15〕,三王肉刑〔16〕,斯可况也。古文可为上古,大篆为中古,小篆为下古,三古为实,草隶为华,妙极于华者羲、献,精穷于实者籀、斯。始皇以和氏之璧琢而为玺,令斯书其文。今《泰山》〔17〕、《峄山》、《秦望》等碑并其遗迹〔18〕,亦谓传国之伟宝,百代之法式。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也。

【注释】

〔1〕 三光:日、月、星。

〔2〕 四序:四季。

〔3〕 铦:鱼叉。

〔4〕 机:发射机关。

〔5〕 称谓:陈述、述说。

〔6〕 《雅》、《颂》:《诗经》中之《雅》、《颂》篇。后以称盛世之乐。

〔7〕 曾高:曾祖、高祖。

〔8〕 小学者:治文字训诂者。渔猎:喻泛览博涉。

〔9〕 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

〔10〕 孙卿:即荀卿。荀况,战国赵人。学者尊之称为荀卿。汉时避宣帝名(询),改称孙卿。著《荀子》,其说以孔子为宗,主人性恶。其门人有韩非、李斯。《史记》有传。

〔11〕 胡亥:秦二世。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12〕 赵高:秦宦官。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与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后杀李斯,又杀胡亥,立子婴为秦王,旋为子婴杀。《史记》有传。

〔13〕 要:通“腰”。

〔14〕 浇漓:谓风俗浮薄。

〔15〕 画象:画衣冠。指上古以特异的服饰象征五刑。以示惩诫。《汉书·武帝纪》:“朕闻昔在唐虞,画象而民不犯。”颜师古注:“应劭曰:‘二帝但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敢犯也。’《白虎通》云:‘画象者,其衣服象五刑’。”《晋书·刑法志》:“传曰:‘三皇设言而民不违。五帝画象而民知禁’。”

〔16〕 三王:此指夏禹、商汤、周文、武。

〔17〕 《泰山》:《泰山刻石》。亦称《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泰山,丞相李斯等为颂功而刻。李斯以小篆书。石毁。

〔18〕 《峄山》:《峄山碑》。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立。篆书刻石,李斯书。

后汉杜度字伯度,京兆杜陵人〔1〕。御史大夫延年曾孙。章帝时为齐相,善章草。虽史游始草书,传不纪其能,又绝其迹,创其神妙,其惟杜公。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崔氏法之〔2〕,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张芝自谓“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诚则尊师之辞,亦其心肺间语。伯英损益伯度章草,亦犹逸少增减元常真书〔3〕,虽润色精于断割,意则美矣;至若高深之意,质素之风,俱不及其师也,然各为今古之独步。萧子良云:本名操,为魏武帝讳〔4〕,改为度。非也。按蔡邕《劝学篇》云:“齐相杜度,美守名篇。”汉中郎不应预为武帝讳也。

崔瑗字子玉。安平人〔5〕。曾祖蒙,父骃。子玉官至济北相,文章盖世,善章草,师于杜度,点画之间,莫不调畅,伯英祖述之,其骨力精熟过之也。索靖乃越制特立,风神凛然,其雄勇过之也,以此有谢于张、索。袁昂云:“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王隐谓之草贤。晋平苻坚〔6〕,得摹子玉书。王子敬云张伯英极似之。其遗迹绝少,又妙小篆,今有《张平子碑》。以顺帝汉安二年卒〔7〕,年六十六。子玉章草入神,小篆入妙。

【注释】

〔1〕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2〕 崔氏:崔瑗。

〔3〕 元常:钟繇字。

〔4〕 魏武帝:曹操。

〔5〕 安平:县名,汉置。今河北安平。

〔6〕 晋平苻坚: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公元357—385年在位。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征调九十万军队攻晋,败于淝水。各族首领乘机造反。建元二十一年,为羌族首领姚苌擒杀。

〔7〕 汉安二年:汉顺帝年号,公元144年。

张芝字伯英,敦煌人〔1〕。父焕为太常卿〔2〕,徙居弘农华阴〔3〕。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学好古,经明行修,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故时称张有道,实避世洁白之士也。好书,凡家之衣帛皆书而后练。尤善章草书,出诸杜度、崔瑗云。龙骧豹变〔4〕,青出于蓝。又创为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是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至于蛟龙骇兽奔腾拿攫之势,心手随变,窈冥而不知其所如,是谓达节也已〔5〕。精熟神妙,冠绝古今,则百世不易之法式,不可以智识,不可以勤求,若达士游乎沉默之乡〔6〕,鸾凤翔乎大荒之野〔7〕,韦仲将谓之“草圣〔8〕”,岂徒言哉!遗迹绝少,故褚遂良云:“钟、张之迹,不盈片素。”韦诞云:“崔氏之肉,张氏之骨。”其章草《金人铭》可谓精熟至极;其草书《急就章》,字皆一笔而成,合于自然,可谓变化至极。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其行书则二王之亚也,又善隶书。以献帝初平中卒〔9〕。伯英章草、行入神,隶书入妙。

【注释】

〔1〕 敦煌:今甘肃敦煌。

〔2〕 太常卿: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相沿,则专为祭祀礼乐之官。

〔3〕 弘农华阴:弘农,汉郡名。华阴,汉县名。在今陕西华阴东南。

〔4〕 龙骧豹变:骧,昂首。豹变,豹文变美。幼豹长大,其毛有文彩。《易·革》:“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5〕 达节:通达事理,不拘常格而自然合节。《左传·成十五年》:“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6〕 沉默之乡:《淮南子·道应训》:“若我南游乎罔阆之野,北息乎沉墨之乡。”墨,通“默”。

〔7〕 大荒之野:《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是谓大荒之野。”

〔8〕 仲将:韦诞字。

〔9〕 初平:汉献帝年号(190—193)。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1〕。父陵,徐州刺史,有清行,谥真定。伯喈官至左中郎将〔2〕,封高阳侯,仪容奇伟,笃孝博学,能画,又善音律,明天文、数术、灾变,卒见问,无不对。工书,篆、隶绝世,尤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又创造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真异能之士也。董卓用天下名士〔3〕,而邕一月七迁,光照荣显,顾宠彰著。王允诛卓〔4〕,收伯喈付廷尉〔5〕。以献帝初平三年死于狱中〔6〕,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伯喈八分、飞白入神,大篆、小篆、隶书入妙。女琰甚贤明,亦工书。

魏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7〕。祖皓,至德高世;父迪,党锢不仕〔8〕。元常才思通敏,举孝廉〔9〕、尚书郎〔10〕,累迁尚书仆射〔11〕、东武亭侯。魏国建,迁相国。明帝即位,迁太傅〔12〕。繇善书,师曹喜、蔡邕、刘德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虽古之善政遗爱,结于人心,未足多也,尚德哉若人!其行书则羲之、献之之亚,草书则卫、索之下,八分则有《魏受禅碑》,称此为最。太和四年薨〔13〕,逮八十矣。元常隶、行入神,八分、草入妙。

【注释】

〔1〕 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陈留,汉郡名。圉,汉县名。

〔2〕 左中郎将:见前注。

〔3〕 董卓:东汉陇西临洮人。字仲颖。昭宁元年(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4〕 王允:东汉太原祁县人。字子师。献帝即位,董卓揽朝政,允交结吕布,刺杀董卓。《后汉书》有传。

〔5〕 廷尉:官名。秦始置。掌刑狱,为九卿之一。

〔6〕 初平三年:汉献帝年号,公元192年。

〔7〕 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颍川,郡名。长社,县名。

〔8〕 党锢:东汉桓帝时,宦官势盛,士大夫李膺等疾之,捕杀其党,宦官乃言膺等与太学游士为朋党,诽谤朝廷,辞却二百余人,禁锢终身。灵帝时,膺等复起用,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事败,膺等百余人被杀,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后汉书》有《党锢传》。

〔9〕 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名。孝,指孝子;廉,廉洁之士。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后来合称孝廉。历代因之,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10〕 尚书郎:官名,东汉之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中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11〕 尚书仆射:尚书台的副长官。

〔12〕 太傅:辅导太子之官。

〔13〕 太和四年:魏明帝年号,公元230年。

吴皇象字休明,广陵江都人也〔1〕。官至侍中〔2〕,工章草,师于杜度。先是有张子并〔3〕,于时有陈良甫〔4〕,并称能书,然陈恨瘦,张恨峻,休明斟酌其间,甚得其妙,与严武等称八绝,世谓沉着痛快。抱朴云〔5〕:“书圣者皇象。”怀瓘以为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虽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则实而不朴,文而不华,其写《春秋》最为绝妙。八分雄才逸力,乃相亚于蔡邕,而妖冶不逮,通议伤于多肉矣。休明章草入神,八分入妙,小篆入能。

晋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6〕。父觊,魏侍郎〔7〕。瓘弱冠仕魏,为尚书郎,入晋为尚书令〔8〕。善诸书,引索靖为尚书郎,号“一台二妙〔9〕。”时议放手流便过索,而法则不如之。常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伯玉采张芝法,取父书参之,遂至神妙。天姿特秀,若鸿雁奋六翮,飘飖乎清风之上,率情运用,不以为难。后为侍中司空〔10〕,楚王玮矫诏害之〔11〕。元康元年卒〔12〕,七十二。章草入神,小篆、隶、行、草入妙。

【注释】

〔1〕 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西南。

〔2〕 侍中:官名,秦始置,为丞相属官。两汉沿用。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地位渐形贵重,如卫青、霍去病、霍光都以侍中进升,权势过于宰相。至魏晋以后,实际上已相当于宰相。

〔3〕 张子并:张超,字子并。东汉人。灵帝时从征为别部司马。善草书,妙绝时人,世共传之。《后汉书》有传。

〔4〕 陈良甫:一作陈梁甫。三国吴人。《吴志·赵达传注》称“能书”。

〔5〕 抱朴:晋葛洪自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

〔6〕 河东安邑:今山东夏县北。

〔7〕 侍郎:官名。汉代郎官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8〕 尚书令:官名,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章奏文书。汉武帝以后职权渐重。东汉政务皆归尚书,尚书令成为直接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至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

〔9〕 台:尚书台。

〔10〕 侍中司空:加官。

〔11〕 楚王玮:司马玮,晋武帝子。字彦度。

〔12〕 元康元年:晋惠帝年号,公元291年。

索靖字幼安,敦煌龙勒人〔1〕,张伯英之离孙〔2〕。父湛,北地太守。幼安善章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或云楷法则过卫瓘,然穷兵极势,扬威耀武,观其雄勇欲陵于张,何但于卫。王隐云:“靖草书绝世,学者如云。”是知趣者皆然,劝不用赏。时人云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萧子良云:其形甚异。又善八分,韦、钟之亚,《毋丘兴碑》是其遗迹也。大安二年卒〔3〕,年六十,赠太常〔4〕。章草入神,八分、草入妙。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5〕。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逸少骨鲠高爽,不顾常流,与王承〔6〕、王悦为王氏三少〔7〕。起家秘书郎〔8〕,累迁右军将军〔9〕、会稽内史〔10〕。初度浙江,便有终焉之志〔11〕,升平五年卒〔12〕,年五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加常侍。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然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亦犹钟鼓云乎〔13〕,《雅》、《颂》得所〔14〕。观夫开襟应务,若养由之术〔15〕,百发百中,飞名盖世,独映将来,其后风靡云从,世所不易,可谓冥通合圣者也。隶、行、草书、章书、飞白俱入神,八分入妙。妻郗氏甚工书。有七子,献之最知名,玄之、凝之、徽之、操之并工草隶,凝之妻谢道韫有才华,亦善书,甚为舅所重〔16〕

【注释】

〔1〕 敦煌龙勒:今甘肃敦煌西南。龙勒,县名。

〔2〕 离孙:男子谓姊妹之孙曰离孙。

〔3〕 大安二年:晋惠帝年号,公元303年。

〔4〕 太常:汉代官名,为九卿之一。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

〔5〕 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

〔6〕 王承:东晋太原人,字安期。累迁东海内史,为政清静。避乱渡江,每遇艰险,处之怡然。

〔7〕 王悦:东晋人,字长豫,丞相导长子,仕至中书侍郎。

〔8〕 秘书郎:官名,魏晋时置,属秘书省,掌管图书经籍。

〔9〕 右军将军:魏晋至南北朝,置中军及左右前后军各将军,但非常设,亦非实际领兵之官。

〔10〕 内史:西汉初,诸侯王国内置内史,掌民政。历代相沿。

〔11〕 终焉之志:在此终老的想法。《晋书·王羲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12〕 升平五年:晋穆帝年号,公元361年。

〔13〕 钟鼓云乎:《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4〕 《雅》、《颂》得所:《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此以礼乐、《雅》、《颂》喻王羲之书法。

〔15〕 养由:春秋楚人。善射。蹲甲而射,可以射彻七札。又去柳叶百步而射,百发百中。

〔16〕 舅:夫之父。

献之字子敬,逸少第七子,累迁中书令,卒。初娶郗昙女,离婚。后尚新安愍公主,无子,唯一女,后立为安僖皇后,后亦善书。以后父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1〕。尤善草隶,幼学于父,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私心,冥合天矩,观其逸志,莫之与京〔2〕。至于行草,兴合如孤峰四绝,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尔其雄武神纵,灵姿秀出,臧武仲之智〔3〕,卞庄子之勇〔4〕,或大鹏抟风〔5〕,长鲸喷浪,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察其所由,则意逸乎笔,未见其止,盖欲夺龙蛇之飞动,掩钟、张之神气,惜其阳秋尚富〔6〕,纵逸不羁,天骨未全〔7〕,有时而琐。人有求书,罕能得者,虽权贵所逼,了不介怀。偶其兴会,则触遇造笔,皆发于衷,不从于外,亦由或默或语,即铜鞮伯华之行也〔8〕。初,谢安请为长史,太康中新起太极殿〔9〕、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世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事。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安遂不之逼。子敬五六岁时学书,右军潜于后,掣其笔不脱乃叹曰:“此儿当有大名。”遂书《乐毅论》与之,学竟,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如大字,则尤直而少态,岂可同年〔10〕,唯行、草之间,逸气过也。及论诸体,多劣于右军。总而言之,季孟差耳〔11〕。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八分入能。或谓小王为小令,非也。子敬为中书令,太康十一年卒于官〔12〕,年四十三。族弟珉代居之,至十三年而卒,年三十八。时谓子敬为大令,季琰为小令〔13〕

【注释】

〔1〕 特进光禄大夫、大宰:散官。

〔2〕 京:大。

〔3〕 臧武仲:春秋时鲁大夫。臧孙氏,名纥。官司寇。鲁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因帮助季武子而得罪孟孙氏,孟孙氏告发他将叛乱,出奔到邾,不久死于齐。逃到齐国时,他预见到齐庄公的被杀而设法辞去庄公给他的田。《论语·宪问》:“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

〔4〕 卞庄子:鲁大夫。食邑于卞。谥庄。以勇著名。《论语·宪问》以卞庄子之勇和冉求之艺并称。《史记·陈轸传》记其刺双虎事,作辨庄子。《战国策·秦二》作管庄子。

〔5〕 抟风:《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旋风。后因称鸟乘风捷上曰抟风。

〔6〕 阳秋:指年龄。

〔7〕 天骨:天赋的风骨。多指人的气量、风度。

〔8〕 铜鞮伯华:即羊舌赤,春秋晋大夫。《史记·仲尼弟子传》:“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裴骃注引《大戴礼记》曰:“孔子云:‘国家有道,其言足以兴;国家无道,其默足以容,盖铜鞮伯华之所行。”又引《晋太康地记》云:“铜鞮,晋大夫羊舌赤之邑,世号赤曰铜鞮伯华。”

〔9〕 太康:据《晋书·王羲之传》应为太元。

〔10〕 同年:相等。《史记·秦始皇本纪》:“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1〕 季孟:犹伯仲之间,不相上下。

〔12〕 太康十一年:应为太元十一年,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86年。

〔13〕 季琰:王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