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第二十五

行草第二十五

近世北碑盛行,贴学渐废,草法则既灭绝,行书简易,便于人事,未能遽废。然见京朝名士以书负盛名者,披其简牍,与正书无异,不解使转顿挫,令人可笑。岂天分有限,兼长难擅邪?抑何钝拙乃尔!夫所为轩碑者,为其古人笔法犹可考见,胜贴之屡翻失真耳。然简札以妍丽为主,奇情妙理,瑰姿媚态,则帖学为尚也。

碑本皆真书,而亦有兼行书之长。如《张猛龙碑阴》,笔力惊绝,意态逸宕,为石本行书第一。若唐碑则怀仁所集之《圣教序》,不复论。外此可学,犹有三碑:李北海之《云麾将军》,寓奇变于规矩之中;颜平原之《裴将军》〔1〕,藏分法于奋斫之内;《令狐夫人墓志》,使转顿挫,毫芒皆见,可为学行书石本佳碑,以笔法有入处也。

帖以王著《阁帖》为鼻祖,佳本难得,然赖此见晋人风格,慰情聊胜无也。续《阁帖》之绪者有潘师旦之《绛帖》,虽稍羸瘠而清劲可喜。宝月大师之《潭帖》〔2〕,虽以肉胜,而气体有余。蔡京《大观贴》〔3〕、刘焘《太清楼帖》〔4〕、曹士冕《星凤楼帖》〔5〕,以及《戏鸿》〔6〕、《快雪》〔7〕、《停云》〔8〕、《余清》〔9〕,各有佳书,虽不逮昔人,亦可一观,择其著者师之。惟国朝《玉虹鉴真》〔10〕虽出张得天〔11〕之手,而笔锋毫发皆见,致可临学。吾粤诸帖以叶氏《风满楼帖》〔12〕为佳,过于吴氏《筠清馆》〔13〕也。吴荷屋中丞专精帖学,冠冕海内,著有《帖镜》一书,皆论帖本,吾恨未尝见之。海内好事,必有见者,倘有以引申之邪。

学草书先写智永《千文》〔14〕、过庭《书谱》千百过,尽得其使转顿挫之法:形质具矣,然后求性情;笔力足矣,然后求变化。乃择张芝、索靖、皇象之章草,若王导之疏,王珣之韵,谢安之温,钟繇《雪寒》、《丙舍》〔15〕之雅,右军《诸贤》、《散势》、《乡里》、《苦热》、《奉橘》〔16〕之雄深,献之《地黄》〔17〕、《奉对》、《兰草》〔18〕之沈著,随性所近而临仿之,自有高情逸韵集于笔端。若欲复古,当写章草,史孝山《出师颂》致足学也。

学《兰亭》当师其神理奇变,若学面貌,则如美伶候坐,虽面目充悦而语言无味。若师《争坐位》〔19〕、三表〔20〕,则为灌夫骂坐,可永绝之。

王侍中曰:“杜度之书,杀字甚安。”又称:“钟、卫、梁、韦之书,莫能优劣,但见其笔力惊绝。”吾谓行草之美,亦在“杀字甚安”、“笔力惊绝”二语耳。大令沉酣矫变,当为第一;宋人讲意态,故行草甚工,米书得之;后世能学之者,惟王觉斯耳。

宋人之书,吾尤爱山谷,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秾,入门自媚。若其笔法瘦劲婉通,则自篆来。吾以山谷为行篆,鲁公为行隶,北海为行分也。山谷书至多,而《玉虹鉴真》所刻《阴长生诗》,有高谢风尘之意,当为第一。米友仁书中含,南宫外拓。而南宫佻僄过甚,俊若跳掷则有之,殊失庄若对越之意,若小米书,则深奇秾缛,肌态丰嫮矣。

岳忠武书力斫余地,明太祖书雄虽无敌,宋仁宗书骨血峻秀,深似《龙藏》。然则豪伟丈夫,胸次绝人,点画自异,然其工夫亦正不浅也。

元康里子山、明王觉斯,笔鼓宕而势峻密,真元、明之后劲。明人无不能行书,倪鸿宝〔21〕新理异态尤多,乃至海刚峰〔22〕之强项,其笔法奇矫亦可观。若董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得天专师恩白而加变化,然体颇恶俗。石庵亦出于董,然力厚思沈,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吾粤书家有苏古侪〔23〕、张药房〔24〕、黎二樵、冯鱼山〔25〕、宋芷湾〔26〕、吴荷屋、谢兰生诸家。而吴为深美,抗衡中原,实无多让。慎伯《书品》〔27〕不称之,可异也。先师朱九江先生于书道用工至深,其书导源于平原,蹀躞于欧、虞,而别出新意。相斯所谓鹰隼攫抟,握拳透爪,超越陷阱,有虎变而百兽跧气象,鲁公以后,无其伦比,非独刘、姚也〔28〕。元常曰:“多力丰筋者圣。”识者见之,当知非阿好焉。但九江先生不为人书,世罕见之。吾观海内能书者,惟翁尚书叔平似之,惟笔力气魄去之远矣。

【注释】

〔1〕 《裴将军》:《送裴将军诗》,唐颜真卿书,破体书。刻入《忠义堂法帖》。此诗《颜鲁公文集》不收,亦不见北宋人著录,故有伪托之说。然大小长短互换,具有篆隶楷行草各体。

〔2〕 《潭帖》:宋刘沅守潭州时,以《淳化阁帖》真本命释希白模刻于长沙郡斋,故又名《长沙帖》。凡十卷。

〔3〕 《大观帖》:汇刻丛帖。宋大观三年(1109),徽宗赵佶见《淳化阁帖》颇已损裂,故命蔡京等人重加厘订,增以内府所藏法帖,重刻于太清楼下。十卷,是帖选择谨严,标题皆京手书,摹刻精良,有逾《阁帖》,惜拓本流传极少,现仅存宋拓本若干卷。

〔4〕 《太清楼帖》:《太清楼续法帖》,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秘书省乞以淳化未刊历代名迹入石,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始毕工,凡十卷。大观三年(1109),《大观帖》既成,同置太清楼下。又刻《王羲之十七帖》、《唐孙过庭书谱》,总为二十二卷。其中一卷成于建中靖国元年,一称《建中靖国秘阁续帖》,单称《续阁帖》。

〔5〕 《星凤楼帖》:汇刻丛帖。南宋曹彦约刻,其子曹士冕完成。十二卷,此帖以《淳化阁帖》为蓝本而增入别帖。

〔6〕 《戏鸿》:《戏鸿堂帖》,汇刻丛帖。明代董其昌摹集平生所见晋唐以来法书汇刻成帖。十六卷。沈弘嘉、孙商丞刻。

〔7〕 《快雪》:《快雪堂帖》,汇刻丛帖。清冯铨摹集,刘雨若刻。五卷,多从墨迹摹出,颇为精到。首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故名。

〔8〕 《停云》:《停云馆帖》,汇刻丛帖。明嘉靖二十九年(1560)文征明父子摹勒,章藻刻。此帖先有四卷,以小字标题,毁去后重刊成十二卷。所载晋、唐小楷及宋元以来名笔,为明代著名法帖之一。

〔9〕 《余清》:汇刻丛帖。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吴廷刻。正帖十六卷,续帖八卷,凡二十四卷。全为木刻。此帖由吴廷所藏真迹摹勒,无一重摹,大部分为杨明时所钩摹。

〔10〕 《玉虹鉴真》:《玉虹鉴真帖》,清孔继涑刻。摹刻历代名人之书,正续二十四卷,又《玉虹楼帖》,亦孔继涑刻,专摹清代张照书。

〔11〕 张得天:张照,清华亭人,字得天。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能诗,工书画。著有《天瓶斋书画题跋》、《得天居士集》,刻有《天瓶斋帖》。

〔12〕 《风满楼帖》:清道光十年(1830)叶梦龙刻,全六卷。皆清人之书,帖中以小楷为多。

〔13〕 《筠清馆》:《筠清馆法帖》,清道光十年(1830)南海吴荣光由家藏旧拓及真迹摹刻,全六卷。吴荣光为清代有名收藏家,故多刻入他帖未收之珍品。

〔14〕 《千文》:《智永正草千字文》,正草书法帖。隋智永所书《千字文》,传有八百本之多,今所见有二:①纸本墨迹卷,据考此卷于唐代已传入日本,《东大寺献物帐》著录。清杨守敬以为唐临本。②石刻本。成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今在陕西西安。

〔15〕 《丙舍》:《墓田丙舍帖》,历来作为魏钟繇书,为有名之帖。但今刻入汇帖中者均传作王羲之临书。行书。刻入《墨池堂》、《快雪堂》等帖。

〔16〕 《奉橘》:《奉橘帖》,东晋王羲之法帖。旧摹素笺墨迹卷。帖为三段,分别有“平安”、“何如”、“奉橘”等字,故又称《平安帖》、《奉橘帖》。

〔17〕 《地黄》:《地黄汤帖》,王献之行草法帖。旧摹纸本墨迹。

〔18〕 《兰草》:《兰草帖》,晋王献之尺牍六行,草书。真迹明代为吴廷所藏,刻入《余清斋帖》。

〔19〕 《争坐位》:《争坐位帖》。唐颜真卿行书法帖。广德二年(764)书。真迹久佚,翻刻本极多,而以关中本为佳。

〔20〕 三表:此指《谢晋王、曹王侍读赠华州刺史表》、《谢并御史大夫表》、《让宪部尚书表》。

〔21〕 倪鸿宝:倪元璐,明代书画家。字汝玉,号鸿宝。上虞人。熹宗天官二年(1622)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善诗文,工书画,书工行草。

〔22〕 海刚峰:海瑞,明广东琼山人,安汝贤,号刚峰。回族,嘉靖举人。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主事时,上疏批评世宗不理朝政,被逮入狱。隆庆三年任应天巡抚,曾令徐阶退田。万历十三年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污。谥忠介,他曾平反一些冤狱,民间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23〕 苏古侪:清苏珥,字古侪。

〔24〕 张药房:清广东顺德人,字粲夫,号药房,乾隆四十五年解元,五十四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博学、工书。与黄丹书、黎简、吕坚号“岭南四家”。又与冯敏昌、胡亦常称“岭南三子”。

〔25〕 冯鱼山:清广东钦州人。字伯永,号鱼山。乾隆四十三年翰林,改官刑部主事。工书画。

〔26〕 宋芷湾:宋湘,清广东嘉应州人,字焕襄,号芷湾。嘉庆四年进士,官湖北粮道。工书法。

〔27〕 慎伯《书品》: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有《国朝书品》一篇。

〔28〕 刘、姚:刘墉、姚鼐。姚鼐、清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刑部郎中。长于古文,晚而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