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变第四

体变第四

人限于其俗,俗各趋于变,天地江河,无日不变,书其至小者。钟鼎及籀字,皆在方长之间,形体或正、或斜,各尽物形,奇古生动。章法亦复落落,若星辰丽天,皆有奇致。钟鼎古文虽为刘歆伪造,而所采多春秋、战国旧物,故奇古可爱,考据经义则辟之,至于笔画之工,则不能以人废也。秦分即小篆。裁为整齐,形体增长,盖始变古矣。然《琅玡》〔1〕秦书,茂密苍深,当为极则。自此日变,若《赵王上寿》〔2〕、《泮池刻石》〔3〕、《坟坛刻石》〔4〕,下逮《少室》〔5〕、《开母庙》〔6〕、《建初残碑》、《三公山》〔7〕、《是吾》〔8〕,碑体皆方扁,笔益茂密。至《褒斜》〔9〕、《郙阁》〔10〕、《裴岑》〔11〕、《尊楗阁》、《仙友》等碑〔12〕,变圆为方,削繁成简,遂成汉分,而秦分笔未亡。建初以后,变为波磔,篆、隶迥分。于是《衡方》〔13〕、《乙瑛》〔14〕、《华山》〔15〕、《石经》、《曹全》等碑〔16〕,体扁已极,波磔分背,隶体成矣。夫汉自宣、成而后〔17〕,下逮明、章〔18〕,文皆似骈似散,体制难别。明、章而后,笔无不俪,句无不短,骈文以成。散文、篆法之解散,骈文、隶体之成家,皆同时会,可以观世变矣。

【注释】

〔1〕 《琅玡》:《琅玡台刻石》。

〔2〕 《赵王上寿》:《赵王群臣上寿刻石》,又名《娄山石刻》。刻有“赵廿二年八月”。赵廿二年为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9),为前汉刻石之最早者。篆书。

〔3〕 《泮池刻石》:《鲁孝王泮池刻石》,亦称《五凤二年刻石》。西汉刻石。全文为“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十三字。现藏曲阜孔庙。

〔4〕 坟坛刻石:指《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祝其卿坟坛刻石》。同刻于汉居摄二年(7年)。篆书。

〔5〕 《少室》:《嵩岳少室石阙铭》。东汉篆书碑刻。“嵩山三阙”之一,汉代篆书代表作。

〔6〕 《开母庙》:《开母庙石阙铭》。东汉篆书碑刻。延光二年(123)立于嵩山,为“嵩山三阙”之一。

〔7〕 《三公山》:亦称《祀三公山碑》。东汉碑刻。①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篆书。②《汉三公山神碑》。隶书。③亦称《汉三公山碑》。隶书。

〔8〕 《是吾》:《都官是吾碑》,东汉延光四年(125年)刻。又名《延光残碑》。字体非隶非篆,似符印之字,屈曲古劲,亦由篆趋隶之渐,故阮元称为“缪篆”。

〔9〕 《褒斜》:《开通褒斜道石刻》,摩崖刻,在陕西省褒城县(今陕西勉县)北所称石门溪谷道中。东汉永平六年(63年)刻,为现存东汉刻石中之最早者。书法为具有篆势之隶书,还具备由篆变为八分之趣。

〔10〕 《郙阁》:全称《李翕析里桥郙阁颂》。东汉隶书摩崖刻石。传为仇绋书。熹平元年刻。

〔11〕 《裴岑》:全称《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东汉隶书碑刻。永和二年(137年)立于巴里坤(今属新疆)。

〔12〕 《仙友》:《会仙友题字》,又名《汉安仙集字》、《汉逍遥山石窟题字》。刻于四川简阳县逍遥洞岩壁上。首题“汉安元年(142年)四月十八日会仙友”十二字。

〔13〕 《衡方》:东汉隶书碑刻。额题《汉故卫尉卿衡府军之碑》。建宁元年(168年)立于东平陆(今山东汶上)西南。

〔14〕 《乙瑛》:全称《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东汉隶书碑刻。永兴元年(153年)立于曲阜孔庙。

〔15〕 《华山》:东汉隶书碑刻。篆额题《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八年(165年)立于华山。一说作于延熹四年。

〔16〕 《曹全》:全称《郃阳令曹全碑》。东汉隶书碑刻。中平二年立。

〔17〕 宣、成:宣,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成,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2年-前7年在位。

〔18〕 明、章:明,东汉明帝刘庄,公元58-75年在位。章,东汉章帝刘炟,公元76年-88年在位。

汉末波磔纵肆极矣。久亦厌之,又稍参篆分之圆,变为真书。今观元常诸帖、三国诸碑,皆破觚为圆,以茂密雄强为美,复进为分。《书势》〔1〕所称毛宏之八分增损此也。此如骈体之极,复尚古文。而骈、散之分,经数变之后,自是不可复合矣。

吾谓书莫盛于汉,非独其气体之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2〕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南碑绝少,以帖观之,钟、王之书丰强秾丽,宋、齐而后,日即纤弱;梁、陈娟好,无复雄强之气。

北碑当魏世,隶楷错变,无体不有。综其大致,体庄茂而宕以逸气,力沉著而出以涩笔,要以茂密为宗。当汉末至此百年,今古相际,文质斑img,当为今隶之极盛矣。

北齐诸碑,率皆瘦硬,千篇一律,绝少异同。

北周文体好古,其书亦古,多参隶意。至于隋世,率尚整朗,绵密瘦健,清虚之风,一扫而空。岂宙合不分,光岳晴霁,气运有当尔邪?南、北书派,自是遂合。故隋之为书极盛,以结六朝之局,是亦一大变焉。

唐世书凡三变,唐初欧、虞、褚、薛、王、陆并辔叠轨,皆尚爽健。开元御宇,天下平乐。明皇极丰肥,故李北海、颜平原、苏灵芝〔3〕辈并趋时主之好,皆宗肥厚。元和后沈传师〔4〕、柳公权出矫肥厚之病,专尚清劲,然骨存肉削,天下病矣。

夫唐人虽宗二王,而专讲结构则北派为多。然名家变古,实不尽守六朝法度也。五代杨凝式〔5〕、李建中亦重肥厚。宋初仍之,至韩魏公〔6〕、东坡犹然,则亦承平之气象邪!宋称四家,君谟〔7〕安劲,绍彭〔8〕和静,黄、米〔9〕复出,意态更新,而偏斜拖沓,宋亦遂亡。南宋宗四家,笔力则稍弱矣。

【注释】

〔1〕 《书势》:指卫恒《四体书势·隶势》。

〔2〕 皋牢:牢笼,笼络。

〔3〕 苏灵芝:唐武功人,生于开元天宝年间,尝为易州刺史。行书有二王法而成就顿放,当与徐浩雁行,戈脚复类世南体。参见《宣和书谱》、《石墨镌华》。

〔4〕 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沈传师:唐吴人,字子言。贞元末进士,复登制科。宝历中拜尚书右丞、吏部侍郎,正书、楷书皆至妙。《唐书》有传。

〔5〕 杨凝式:五代梁华阴人,字景度。以心疾致仕。居洛阳,人称杨风子。唐昭宗时登进士第,历仕梁、唐、晋、汉、周,官至太保。楷法精绝,尤工颠草。《五代史》有传。

〔6〕 韩魏公:韩琦,宋相州安阳人。字稚圭。仁宗时与范仲淹、富弼皆以天下人望同时登用,拜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卫国公,谥忠献,赠魏郡王。工正书。

〔7〕 君谟:蔡襄,北宋兴化仙游人,字君谟。官端明殿学士。工正、行、草书,也善章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8〕 绍彭:薛绍彭,北宋长安人,字道祖,号翠微居士。官至秘阁修撰,工正、行、草书。与米芾齐名,世称“米薛”。

〔9〕 黄:黄庭坚,北宋分宁人,字鲁直,号涪翁。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罪贬。诗人。工书,擅行、草书。宋四家之一。米:米芾,北宋人,祖籍太原,迁襄阳,世称米襄阳,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爱石成癖,世称米颠,能诗文,擅书画。宋四家之一。

辽书朴拙,绝无文采,与其国俗略同。金世碑帖专学大苏,盖赵闲闲、李屏山之学,慕尚东坡,故书法亦相仿效,遂成俗尚也。今京朝士夫多慕苏体,岂亦有金之遗俗邪?

元、明两朝,言书法者日盛,然元人吴兴〔1〕首出,惟伯机〔2〕实与齐价。文原〔3〕和雅,伯生〔4〕浑朴,亦其亚也。惟康里子山〔5〕奇崛独出,目余揭曼硕〔6〕、柯敬仲〔7〕、倪元镇〔8〕,虽有遒媚,皆吴兴门庭也。自是四百年间,文人才士纵极驰骋,莫有出吴兴之范围者,故两朝之书,率姿媚多而刚健少。香光〔9〕代兴,几夺子昂之席,然在明季邢〔10〕侗子愿、张瑞图〔11〕二水、董、米万钟〔12〕四家并名,香光仅在四家之中,未能缵一统绪。又王觉斯〔13〕飞腾跳掷其间,董实未胜之也。至我朝圣祖〔14〕酷爱董书,臣下摹仿,遂成风气,思白于是祀夏配天,汲汲乎欲祧吴兴而尸之矣。香光俊骨逸韵,有足多者,然局束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以之代统,仅能如晋元、宋高之偏安江左〔15〕,不失旧物而已。然明人类能行草,其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盖帖学大行故也。

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至于今日,碑学益盛,多出入于北碑率更间,而吴兴亦蹀躞伴食焉。吾今判之,书有古学,有今学。古学者,晋帖、唐碑也,所得以帖为多,凡刘石庵、姚姬传〔16〕等皆是也。今学者,北碑、汉篆也,所得以碑为主,凡邓石如、张廉卿〔17〕等是也。人未有不为风气所限者,制度、文章、学术,皆有时焉以为之大界,美恶工拙,只可于本界较之。学者通于古今之变,以是二体观古论时,其致不混焉。若后之变者,则万年浩荡,杳杳无涯,不可以耳目之私测之矣。

【注释】

〔1〕 吴兴:赵孟頫,元湖州人。字子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精通音乐,善书画。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而真、行尤为当代第一。《元史》有传。

〔2〕 伯机:鲜于枢:元大都人,字伯机。官太常寺典簿。工真、行、草,草书尤知名。

〔3〕 文原:邓文原,元绵州人,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官至国子监祭酒。翰墨善一代,与赵孟頫齐名。《元史》有传。

〔4〕 伯生:虞集,元崇仁人,字伯生,世称邵庵先生。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工真、行、草篆。《元史》有传。

〔5〕 康里子山:康里巙巙,字子山,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博通群书,善真、行、草书。《元史》有传。

〔6〕 揭曼硕:揭傒斯,元龙兴富州人,一作豫章人,字曼硕。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元史》本传称其善真、行、草书。

〔7〕 柯敬仲:柯九思,元天台人,字敬仲。至顺元年特授奎章阁鉴书博士,鉴定内府所藏书画。精绘墨竹,善书。

〔8〕 倪元镇:倪瓒,元无锡人,字元镇,号云林。擅水墨山,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兼工书法”。

〔9〕 香光:董其昌,明华亭人,字玄宰。神宗万历十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精鉴赏,工书画。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家”,对明末清初书风有很大影响。

〔10〕 邢侗:明监邑人,字子愿。神宗万历二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工书,博采众长,尤得右军之神,“明末四大家”之一。亦工画。

〔11〕 张瑞图:明泉州晋江人,字长公,号二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工书善画。“明末四大家”之一,对日本书坛影响甚大,被称为“水星”。

〔12〕 米万钟:明关中人,居燕京,字仲诏,号友石。米芾后裔。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工书善画。性好石,善画石,有祖风。行草得米家法,“明末四大家”之一,并有“南董北米”之誉。

〔13〕 王觉斯:王铎,明末孟津人,字觉斯,号嵩樵。明天启进士,累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清,官至礼部尚书。工真、行、草书。

〔14〕 圣祖:清圣祖,即爱新觉罗·玄烨。八岁继位,年号康熙。1661-1722年在位。

〔15〕 晋元、宋高:晋元,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322年在位。刘曜攻占长安,他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宋高,宋高宗赵构。公元1127-1162年在位。渡江建都临安,史称南宋。

〔16〕 姚姬传:姚鼐,清安徽铜城人,字姬传。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长于古文,晚而工书,专精王献之,为方寸行草,宕逸而不空怯,时出董其昌之外。

〔17〕 张廉卿:张裕钊,清湖北武昌人,字廉卿。曾国藩门徒,官至内阁学士。书宗北碑,极为康有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