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分第六

说分第六

秦分即小篆。以李斯为宗,今琅玡〔1〕、泰山〔2〕、会稽〔3〕、芝罘〔4〕诸山刻石是也。相斯之笔画如铁石,体若飞动,为书家宗法。若《石鼓文》则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李少温〔5〕以篆名一时,自称“于天地、山川、衣冠、文物皆有所得。”斯翁以后,直至小生。然其笔法出于《峄山》〔6〕,仅以瘦劲取胜,若《谦卦铭》〔7〕,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夫自斯翁以来,汉人隶法莫不茂密雄厚,崔子玉、许叔重并善小篆,张怀瓘称其“师模李斯,甚得其妙。”曹喜、蔡邕、邯郸、卫、韦,目睹古文,古文虽刘歆伪作,然此非考经学,但论笔墨,所出既古,亦不能废。见闻濡染,莫非奇古。少温生后千年,旧迹日湮,古文不复见于世,徒以瘦健一新耳目。如昌黎〔8〕之古文,阳明〔9〕之心学,首开家法,斯世无人,骤获盛名。岂真能过出汉人,空前绝后哉!汉人秦分书存于世者,吾以寡陋,所见尚二十余种。吴碑二种。

《赵王群臣上寿》

《鲁王泮池刻石》

《祝其卿坟坛题字》

《上谷府卿坟坛题字》

《少室神道阙》

《开母庙》

《三公山碑》

《是吾碑》

《建初残石》

《孔宙碑额》

《衡方碑额》

《惠安西表》

《孔彪碑额》

《韩仁碑额》

《尹宙碑额》

《白石神君碑额》

《娄寿碑额》

《张迁碑额》

《谯敏碑额》

《樊敏碑额》

《鲁王墓石人》《太守麃君亭长题字》

《鲁王墓石人》《府门卒题字》

《华山碑额》

《冯绲碑额》

《仙人唐公房碑额》

《中平残石》

《范式碑额》

《上尊号奏额》

《受禅表额》

《天发神谶碑》

《封禅国山碑》苏建书。

《大风歌》

诸碑中苍古则《三公山》,妙丽则碑额,奇伟则《天发神谶》,雅健则《封禅国山》,而茂密浑劲莫如《少室》、《开母》。汉人篆碑只存二种,可谓希世之鸿宝,篆书之上仪也。《大风歌》传为曹喜作,然不类汉人书,以其为党怀英〔10〕所自出,故附于末焉。又州辅石兽膊有“天禄辟邪”四字,体与《谷口铜筩铭》〔11〕同。凡诸篆虽工拙不同,皆具茂密伟丽之观,诚《琅玡》之嫡嗣。且体裁近古,亦有《石鼓》之意,必毫铺纸上,万毫齐力,而后能为。岂如《谦卦铭》,瘦骨柴立,致吾邱衍以为烧笔尖而作书哉。

【注释】

〔1〕 《琅玡》:《琅玡台刻石》,秦代篆书刻石。传为李斯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登琅玡台,丞相李斯等于二世元年(前209年)立此刻石于琅琊台。

〔2〕 《泰山》:《泰山刻石》,秦代篆书刻石。《金石略》称《封泰山碑》。李斯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立于泰山,二世元年(前209)加刻诏辞。

〔3〕 《会稽》:《会稽刻石》,秦篆书刻石。李斯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刻于会稽。

〔4〕 《芝罘》:《芝罘刻石》,秦篆书刻石。传为李斯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巡行至芝罘,丞相李斯等作文辞颂功,二世元年(前209)立于芝罘山。

〔5〕 李少温:李阳冰,唐赵郡人,字少温。官至将作监。精小篆,笔法出于秦《峄山刻石》,圆淳瘦劲,结构婉畅灵动,为秦篆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颇大。

〔6〕 《峄山》:《峄山碑》,或称《峄山刻石》。秦篆书刻石,李斯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立。碑末有二世加刻之诏辞。

〔7〕 《谦卦铭》:唐李阳冰篆书《易·谦卦》刻石,共四块。

〔8〕 昌黎:韩愈,唐河南河阳人,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古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9〕 阳明:王守仁,明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其学说主张以心为本体,提出“良知良能”,“格物致知,自求于心”。反对朱熹“外心以求理”,提出“求理于吾心”的知行合一说,世称“心学”。以其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10〕 党怀英:金冯翊人,字世杰,号竹溪。大定十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能属文,工篆籀,时号第一,赵秉文称为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

〔11〕 《谷口铜筩铭》:汉铜器。其前铭曰“谷口铜甬容十”其下灭两字,“始元四年右冯翊造”。其后铭曰:“谷口铜甬容十斗重四十斤甘露元年十月计掾章平左冯翊府”,下灭一字。

又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蜾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骀荡万年瓦》瘦硬绝伦。《都司空瓦》微带尖脚,笔法亦同。尝见汉《谷口铜筩铭》数十字,瘦浑圆妙极矣,阳冰《城隍》〔1〕、《谦卦》实祖于是。必师少温者,曷师此邪?《宗正瓦当》亦似少温者。《八风寿存》绵缪虬纠,几开唐印之体。然凡瓦当,皆缪篆类,应附秦权、汉量、《三公山碑》之后也。

汉钟鼎之缪篆为多,《太官钟》、《周阳侯铜》、《丞相府漏壶》、《虑俿尺》皆扁缪,惟《高庙》、《都仓》、《孝成》、《上林》诸鼎,则有周鼎意。若《汾阴》、《好畤》则肖秦权,《都仓》则婉丽同碑额矣。余以光绪壬午登焦山,摩挲《瘗鹤铭》〔2〕,后问《陶陵鼎》,见其篆瘦硬方折,与《启封镫》同,心酷爱之。后见王莽《嘉量铭》,转折方圆,实开《天发神谶》之先,而为《浯台铭》〔3〕之祖者,笔意亦出于此。乃悟秦分本圆,而汉人变之以方;汉分本方,而晋字变之以圆。凡书贵有新意妙理,以方作秦分,以圆作汉分。以章程作草,笔笔皆留;以飞动作楷,笔笔皆舞,未有不工者也。

凡汉分为金、为石、为瓦;有方、有圆,而无不扁密者。学者引伸新体异态,生意逸出,不患无家数也。

钟鼎为伪文,然刘歆所采甚古。考古则当辨之,学书不妨采之。右军欲引八分隶书入真书中,吾亦欲采钟鼎体意入小篆中,则新理独得矣。

吾以壬午〔4〕试京兆,中秋丁祭,恭谒文庙,摩挲《石鼓》,仰瞻高宗纯皇帝所颁彝尊十器,乃始讲识鼎彝。南还游扬州,入焦山阅周《无专鼎》,闇然浑古,疏落欹斜,若崩云乍颓,连山忽起,为之心醉。及戊子再游京师,见潘尚书伯寅、盛祭酒伯羲所藏钟鼎文以千计,烂若云锦,天下之大观也。此学别为专门,今言书法,略条一、二,以发学者意耳。

【注释】

〔1〕 《城隍》:《城隍庙碑》,唐乾元二年(759)刻。在浙江缙云县。记李阳冰在城隍庙祈雨有效,迁其庙而祀之事。碑已佚,现存者为宋代重刻。篆书八行,行十一字。欧阳修以为视阳冰他篆最瘦,与所书他碑异。

〔2〕 《瘗鹤铭》:摩崖正书刻石。碑署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刻于焦山。至于铭字书者为谁,众说纷纭。

〔3〕 《浯台铭》:唐大历二年(767)刻,元结撰。篆书十五行,行十六字。在湖南祁阳县浯溪之山崖。无书人姓名。

〔4〕 壬午:光绪八年(1882)。

钟鼎亦有扁有长,有肥有瘦,章法有疏落,有茂密,与隶无异,择而采之,亦河海之义也。章法茂密,以商《太己卣》为最古,至周《宝林钟》而茂密极矣。疏落之体,乃虫篆之余,随举皆然。阙里孔庙器以商《册父乙卣》为最古,焦山《无专鼎》亦其体。《楚公钟》奇古雄深,尤为杰作矣。长瘦之体,若楚《曾侯钟》、吴季子逞剑,字窄而甚长,极婀娜之致。《齐侯镈钟铭》,铭词五百余字,文既古浑,书亦浑美,《诅楚》之先驱也。《邿季敦》、《鱼冶妊鼎》,茂密匾美,甚近汉篆。《寿敦》、《苏公敦》,体亦相同。皆可用于秦分体者也。《正师戈》字如屈玉,又为《石经》之祖,若此类不可枚举,学者善用其意,便可前无古人矣。

自少温既作,定为一尊,鼎臣兄弟〔1〕,仅能模范,长脚曳尾,体长益甚,吾无取焉。郭忠恕〔2〕致有奇思,未完墙壁。党怀英笔力惊绝,能成家具。自兹以下,等于自《桧》,明世分法中绝。怀麓〔3〕宗师《谦卦》,蚓笛蛙鼓,难移我情。

【注释】

〔1〕 鼎臣兄弟:徐铉、徐锴。徐铉,宋扬州广陵人,字鼎臣,仕南唐,入宋官左散骑常侍。与弟以文名,号称“二徐”,工书,篆书臻妙。徐锴,铉弟,字楚金,工书。

〔2〕 郭忠恕:五代宋初洛阳人,字恕先,擅画山水,尤精界画。通小学,善篆、隶。著有《佩觿》三卷。

〔3〕 怀麓:李东阳,明湖广茶陵人,字宾之,号西涯。天顺八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工书,善篆、行、草。著有《怀麓堂集》。

国初犹守旧法,孙渊如〔1〕、洪稚存〔2〕、程春海〔3〕并自名家,然皆未能出少温范围者也。完白山人出,尽收古今之长,而结胎成形,于汉篆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开百祀,后有作者,莫之与京矣。完白山人之得处在以隶笔为篆,或者疑其破坏古法,不知商、周用刀简,故籀法多尖,后用漆书,故头尾皆圆,汉后用毫,便成方笔,多方矫揉,佐以烧毫,而为瘦健之少温书,何若从容自在,以隶笔为汉篆乎?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童仅解操笔,皆能为篆。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4〕。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天下有识者,当自知之也。吾尝学《琅玡台》、《峄山碑》无所得。又学李阳冰《三坟记》〔5〕、《栖先茔记》〔6〕、《城隍庙碑》、《庾贲德政碑》〔7〕、《般若台铭》〔8〕,无所入。后专学邓石如,始有入处。后见其篆书,辄复收之,凡百数十种,无体不有,无态不备,深思不能出其外也。于是废然而返,遂弃笔不复作者数年,近乃稍有悟入处,但以《石鼓》为大宗,钟鼎辅之,《琅玡》为小宗,西汉分辅之。驰思于万物之表,结体于八分以上。合篆、隶陶铸为之,奇态异变,杂沓笔端,操之极熟,当有境界,亦不患无立锥地也。吾笔力弱,性复懒,度不能为之,后有英绝之士,当必于此别开生面也。

【注释】

〔1〕 孙渊如:孙星衍,清阳湖人,字渊如。乾隆五十二年榜眼。精于时文,名著海内外。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精研金石碑版。工篆、隶、刻印。校刻古书最精。著有《平律馆读碑记》、《环宇访碑录》。

〔2〕 洪稚存:清阳湖人,字稚存,世称北江先生。乾隆五十五年探花,官编修,能书,篆法李阳冰,兼工隶书。

〔3〕 程春海:清安徽歙县人,字云芬,号春海。嘉庆十六年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工篆书。

〔4〕 大鉴禅师:慧能,唐僧人,佛教禅宗第六祖。倡顿悟成佛说,成禅宗之南宗,传承甚广,后为禅宗之正宗。宪宗时谥为大鉴禅师。

〔5〕 《三坟记》:唐李季卿撰文,李阳冰书。无年月,但与《栖先茔记》同时,成于大历二年(767)。

〔6〕 《栖先茔记》:唐大历二年(767)刻。李季卿文、李阳冰书。篆书十四行,行二十六字。

〔7〕 《庚贲德政碑》:唐大历五年(770)刻,李阳冰撰并书。篆书十四行,行三十字,附楷书释文。

〔8〕 《般若台铭》:又名《般若台题名》,唐李阳冰书,在福建闽侯县。大历七年(772)刻。仅篆书二十四字。李阳冰诸碑原石,唯此独存。

吾邱衍曰:“篆法扁者最好,谓之蜾扁。”徐铉谓:“非老手不能到《石鼓文》字。”唐篆《美原神泉铭》〔1〕结体方匾,大有《石鼓》遗意。李枢〔2〕、王宥《谒岳祠题记》〔3〕,吾宁取之。《浯台铭》、《浯溪铭》〔4〕,参用籀笔,戈戟相向,亦自可人。《碧落碑》〔5〕笔法亦奇,不独托体之古,阳冰见之,寝卧数日不去,则过阳冰远矣。近世吴山子〔6〕作西汉分,体态朴逸,骎骎欲度骅骝前矣。若加奇思新意,虽笔力稍弱,亦当与顽伯〔7〕争一席地。

程蘅衫、吴让之为邓之嫡传,然无完白笔力,又无完白新理,真若孟子门人,无任道统者矣。陈潮〔8〕思力颇奇,然如深山野番,犷悍未解人理。左文襄〔9〕笔法如董宣强项,虽为令长,故自不凡。近人多为完白之书,然得其姿媚靡靡之态,鲜有学其茂密古朴之神。然则学完白者虽多,能为完白者其谁哉?

吾粤僻远海滨,与中原文献不相接。然艺业精能,其天然胜、工夫备,可与虎卧中原抗衡上国者,亦有其人。吾见先师朱九江〔10〕先生,出其前明九世祖白岳先生讳完者手书篆、隶,结体取态,直与完白无二,始叹古今竟有暗合者。但得名不得名,自视世风所尚耳。捻道人之心无二,徐遵明之指心为师,亦何异陆子静〔11〕哉?但风尚不同,尊卑迥绝耳。道光间香山黄子高〔12〕篆法茂密雄深,迫真斯相,自唐后碑刻,罕见俦匹。虽博大变化,不逮完白,而专精之至,亦拔戟成队。此犹史迁之与班固,昌黎之与柳州〔13〕,一以奇变称能,一以摹古擅绝,亦未易遽为优劣。世人贵耳贱目,未尝考古辨真,雷同一谈,何足以知之?番禺陈兰甫〔14〕京卿出于香山,亦自雄骏也。

【注释】

〔1〕 《美原神泉铭》:唐垂拱四年(688)刻。在陕西富平县,现存西安碑林。

〔2〕 李枢:唐人,权弟,检校虞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工小篆分隶。

〔3〕 《谒岳祠题记》:唐上元元年(760)刻李枢篆书。

〔4〕 《浯溪铭》:唐元结撰,李康书。篆书二十三行,行四字,摩崖刻。在湖南祁阳浯溪上。

〔5〕 《碧落碑》:篆书。二十一行,行三十二字。立碑年月说法不一,当在唐咸亨元年(670)。

〔6〕 吴山子:吴育,清江苏吴江人,字山子。工篆、隶。印传邓派,工琢砚。

〔7〕 顽伯:邓石如。

〔8〕 陈潮:清江苏泰兴人,字东之。道光十一年举人。工书,尤精篆。

〔9〕 左文襄:左宗棠,清末湖南湘阴人。字季高。清末湘军统帅,洋务派首领。

〔10〕 朱九江:朱次琦,清广东南海人,字稚圭。讲学九江礼山草堂,康有为、简朝亮等是其高足弟子。

〔11〕 陆子静:陆九渊,宋抚州金溪人,字子静。乾道八年进士,官至荆门军。还乡居贵溪之象山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理学家。朱熹重道问学,陆重尊德性。朱主张“理在气先”,陆认为“心即是理”。自是理学分朱陆二家。

〔12〕 黄子高:清番禺人,字叔立,一字石溪。工书,尤精篆书。

〔13〕 柳州:唐古文家柳宗元。

〔14〕 陈兰甫:陈澧,清番禺人,字兰甫。学者称东塾先生。博学工书。

杜工部〔1〕不称阳冰之篆,而称李潮。吾邱衍谓潮即阳冰,人或疑之。《唐书·宰相世系表》雍门子,长湜;次澥,字坚冰;次阳冰。潮之为名与湜、澥相类,阳冰与坚冰为字相类。甫诗曰:“况潮小篆逼秦相。”而欧阳《集古》、郑渔仲《金石略》〔2〕俱无潮篆,其为一人,无可疑也。

秦分体之大者,莫如少温《般若台》、《黄帝祠宇》,次则《谯敏碑额》,字大汉寸六寸。若曹喜《大风歌》,字亦尺余,亦秦分体之极大者,但非汉人书耳。

西汉分体亦有数种,今举存于世者别白著焉。其东汉挑去者详《本汉》篇。

《秦权量刻字》

《鲁泮池刻石》

《中殿刻石》

《建平郫县刻石》

《永光三处阁道刻石》

《开通褒斜道刻石》

《裴岑纪功碑》

《石门残刻》

《郙阁颂》

《戚伯著碑》

《杨淮表记》

《会仙友题字》

右以篆笔作隶之西汉分,《食官钟铭》、《绥和钟铭》亦同,魏太和《石门摩崖》由此体也。

《北海相景君铭》曳脚似《天发神谶》,汉铎有永平二年者,丰茂似《郙阁》,亦可附焉。

《三公山碑》

《是吾碑》

《天发神谶碑》

右以隶笔作缪篆,亦可附于西汉八分。《虑俿尺》同。王弇州曰:“《夏承碑》〔3〕有四分之篆,《天发神谶碑》有五分之篆,即所谓八分书是也。”

《三老碑》

《尊楗阁记》

右由篆变隶,隶多篆少之西汉分。建武时之碑仅此。

吾于汉人书酷爱八分,以其在篆、隶之间,朴茂雄逸,古气未漓。至桓、灵已后,变古已甚,滋味殊薄,吾于正楷不取唐人书,亦以此也。

【注释】

〔1〕 杜工部:杜甫。

〔2〕 《金石略》:指郑樵《通志·金石略》。

〔3〕 《夏承碑》:东汉隶书碑刻。阳文篆额《北海淳于长夏承碑》。传为蔡邕书。建宁三年(170)立于曲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