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论第十九
包慎伯以《般若碑》为西晋人书,此未详考也。今按此经完好,在薤山映佛岩,经主为梁父令王子椿,武平元年〔1〕造,是齐碑也。是碑虽简穆,然较《龙颜》、《晖福》尚逊一筹,今所见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此类。实开隋碑洞达爽闿之体,故《曹子建碑》亦有《般若经》笔意。
六朝人书无露筋者,雍容和厚,礼乐之美,人道之文也。夫人非病疾,未有露筋。惟武夫作气势,矜好身手者乃为之,君子不尚也。季海〔2〕、清臣,始以筋胜。后世遂有去皮肉而专用筋者,武健之余,流为丑怪,宜元章诮之。
张长史〔3〕谓“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法也。《张猛龙碑》结构为书家之至,而短长俯仰,各随其体。观古钟鼎书,各随字形,大小活动圆备,故知百物之状。自小篆兴,持三尺法,剪截齐割,已失古意,然隶楷始兴,犹有异态,至唐碑盖不足观矣。唐碑惟《马君起浮图》,奇姿异态,迥绝常制,吾于行书取《兰亭》,于正书取《张猛龙》,各极其变化也。
本朝书有四家,皆集古大成以为楷:集分书之成,伊汀洲〔4〕也,集隶书之成,邓顽伯也,集帖学之成,刘石庵〔5〕也,集碑之成,张廉卿也。
鲁公书如《宋开府碑》〔6〕之高浑绝俗,《八关斋》〔7〕之气体雍容,昔人以为似《瘗鹤铭》者,诚为绝作。盖鲁公无体不有,即如《离堆记》〔8〕,若无可考,后世岂以为鲁公书乎?然《麻姑坛》握拳透爪,乃是鲁公得意之笔,所谓“字外出力中藏棱”,鲁公诸碑,当以为第一也。
《圣教序》,唐僧怀仁所集右军书,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可谓异才。此与国朝黄唐亭集唐人诗,剪裁纫缝,皆若己出,可谓无独有偶矣。然集字不止怀仁,僧大雅所集之《吴文碑》〔9〕,亦用右军书,尤为逋峭。古今集右军书凡十八家,以《开福寺》为最,不虚也。此犹之刘凤诰之集杜诗乎?
完白山人计白当黑之论,熟观魏碑自见,无不极茂密者。若《杨翚》、《张猛龙》,尤其显然。即《石门铭》、《郑文公》、《朱君山》之奇逸,亦无不然。乃知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通风,真善言魏碑者。至于隋、唐疏朗雍容,书乃大变,岂一统之会宜尔邪?柳诚悬《平西王碑》学《伊阙石龛》而无其厚气,且体格未成,时柳公年已四十余,书乃如此,可知古之名家,亦不易就,后人或称此碑,则未解书道者也。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吾爱米友仁〔10〕书,殆亦散僧入圣者,求之北碑,《六十人造像》、《李超》亦可以当之。
《灵庙碑阴》佳绝,其“将”、“军”、“宁”、“乌”、“洛”、“陵”、“江”、“高”、“州”等字,笔墨浑穆,大有《石鼓》、《琅琊台》、《石经》笔意,真正书之极则,得其指甲,可无唐、宋人矣。
《惠辅造像记》端丰峻整,峨冠方袍,具官人气象,字仅三四分,而笔法茂密,大有唐风矣。
龙门造像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中惟《法生》用圆笔耳。《北海王元详》笔虽流美,仍非大异。惟《优填王》则气体卑薄,可谓非种在必锄者,故举《龙门》,皆称其方笔也。
魏碑大种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石刻》,一曰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种同一体者。《龙门》为方笔之极轨,《云峰》为圆笔之极轨,二种争盟,可谓极盛。《四山摩崖》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龙门二十品》〔11〕中,自《法生》、《北海》、《优填》外,率皆雄拔。然约而分之,亦有数体,《杨大眼》、《魏灵藏》、《一弗》、《惠感》、《道匠》、《孙秋生》、《郑长猷》,沈著劲重为一体。《长乐王》、《广川王》、《太妃侯》、《高树》,端方峻整为一体。《解伯达》、《齐郡王祐》,峻骨妙气为一体。《慈香》、《安定王元燮》,峻荡奇伟为一体。总而名之,皆可谓之龙门体也。
《枳阳府君》笔法之佳,固也。考其体裁,可见隶楷之变;质其文义,绝无谀慕之词。体与元常诸帖近,真魏晋之宗风也。《葛府君》字少,难得佳拓,《宝子》太高,惟此碑字多而拓佳,当为正书古石第一本。
六朝笔法,所以迥绝后世者,结体之密,用笔之厚,最其显著。而其笔画意势舒长,虽极小字,严整之中,无不纵笔势之宕往。自唐以后,局促褊急,若有不终日之势,此真古今人之不相反也。约而论之,自唐为界,唐以前之书密,唐以后之书疏;唐以前之书茂,唐以后之书凋;唐以前之书舒,唐以后之书迫;唐以前之书厚,唐以后之书薄;唐以前之书和,唐以后之书争;唐以前之书涩,唐以后之书滑;唐以前之书曲,唐以后之书直;唐以前之书纵,唐以后之书敛。学者熟观北碑,当自得之。
《龙藏寺》秀韵芳情,馨香溢时,然所得自齐碑出。齐碑中《灵塔铭》、《百人造像》,皆于瘦硬中有清腴气。《龙藏》变化,加以活笔,遂觉青出于蓝耳。褚河南则出于《龙藏》,并不能变化之。
【注释】
〔1〕 武平元年:北齐后主高纬年号(570-576)。
〔2〕 季海:徐浩。唐越州人。字季海。官至太子少师,彭王傅,封会稽郡公,世称“徐会稽”。善真、草、隶书。
〔3〕 张长史:张旭。
〔4〕 伊汀洲:伊秉绶。
〔5〕 刘石庵:刘墉,清山东诸城人。官至东阁大学士,卒谥文清。擅小、中楷。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并称“翁刘梁王”。又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理、铁保并称“翁刘成铁”。
〔6〕 《宋开府碑》:《宋璟碑》,唐大历七年(772)刻。颜真卿书,楷书。清翁方纲以为颜书第一,列入《唐碑选》中。
〔7〕 《八关斋》:《八关斋会扱德记》,唐大历七年(772)刻。颜真卿撰并书。在河南商丘。
〔8〕 《离堆记》:唐宝应元年(762)刻。在四川阆县离堆山,颜真卿书。
〔9〕 僧大雅之《吴文碑》:《兴福寺半截碑》,略称《半截碑》。唐开元九年(721)刻。现存西安碑林。释大雅集王羲之行书。碑仅存下半截,碑残字中“公讳文”上一字作“吴”字,有称《吴文断碑》,但非“吴”字,以文法论,上句末当为“矣”字,因此称《吴文碑》不正确。
〔10〕 米友仁:南宋书画家,一名尹仁,小名寅哥鳌儿。黄庭坚戏称为“虎儿”,又字元晖。祖籍太原,迁襄阳,定居润州,米芾长子,人称“小米”。善行书,工山水。
〔11〕 《龙门二十品》:所称《龙门山佛像铭》中最著者,共二十种。即《孙秋生等二百人造象》,北魏景明三年(502)。《始平公》,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北海王元祥》,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无年月。《长乐王夫人尉迟》,北魏太和十九年(495)。《一弗》,北魏太和二十年(496)。《解伯达》,北魏太和年间。《杨大眼》,无年月。《魏灵藏》,无年月。《郑长秋》,北魏景明二年(501)。《惠感》,北魏景和三年(502)。《贺兰汗》(年月同上)。《高树等三十二人》(年月同上)。《法生》,北魏景和四年(503)。《太妃侯》(年月同上)。《安定王元燮》,北魏正始四年(507)。《慈香》,北魏神龟三年(520)。《道匠》,无年月。《马振拜》,北魏景明四年(503)。《齐郡王元祐》,北魏熙平二年(517)均属北魏书风之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