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阵图
〔东晋〕卫夫人 撰
孟兆臣 校释
卫夫人(272—349)卫铄,东晋河东安邑人。字茂漪,汝阴太守李矩妻,世称“卫夫人”。卫恒从妹。工书,师钟繇,传其法。王羲之早年曾从其学书。
《笔阵图》,旧题卫夫人撰,又疑为右军所制,实为六朝人伪托。有《法书要录》本,《书苑菁华》本,《墨池编》本等。
夫三端之妙〔1〕,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2〕,莫重乎银钩〔3〕。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4〕,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入鸿都观碣〔5〕,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其理者多〔6〕。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7〕,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8〕,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9〕,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10〕,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11〕,代郡之鹿角胶〔12〕,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13〕,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14〕,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15〕,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16〕,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17〕,不善笔力者多肉〔18〕,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19〕,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20〕,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21〕。
一 如千里阵云〔22〕,隐隐然其实有形〔23〕。
丶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24〕。
丿 陆断犀象〔25〕。
百钧弩发〔26〕。
丨 万岁枯藤。
⺄ 崩浪雷奔。
劲弩筋节〔27〕。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28〕。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29〕,有心缓而执笔急者〔30〕。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31〕,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32〕:结构圆备如篆法〔33〕,飘飏洒落如章草〔34〕,凶险可畏如八分〔35〕,窈窕出入如飞白〔36〕,耿介特立如鹤头〔37〕,郁拔纵横如古隶〔38〕。然心存委曲〔39〕,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40〕,上虞制记〔41〕。
【注释】
〔1〕 三端:《韩诗外传》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2〕 六艺:古代教育学生之六种科目。《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此单指六艺之书。
〔3〕 银钩:刚劲有力的书法。前人有“铁画银钩”之说。
〔4〕 斯:即秦李斯(见王羲之《论书》注)。周穆王:西周国王。姬姓,名满,昭王之子。相传穆王曾书:“吉日癸巳”四篆字刻于坛山之上,世称“坛山刻石”。
〔5〕 蔡尚书:东汉人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灵帝时为议郎。董卓专权,被迫为侍御史,官至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卓被诛后,邕被王允所捕,死于狱中。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熹平四年(175)与堂谿曲等写定六经文字,部分由邕书丹于石,镌刻后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曾于鸿都门见工匠用帚写字,而创“飞白”书。又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章,有《蔡中郎集》,已佚,后人有辑本。鸿都观碣:鸿都,鸿都门学。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设在洛阳鸿都门的学校,专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学成后多授予高级官职。碣,圆形之石碑。
〔6〕 闇:昏暗不明。
〔7〕 缘情:抒情。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李善注:“诗以言志,故曰缘情。”
〔8〕 李斯《笔妙》:李斯书论,宋朱长文《墨池编》收《用笔法》一篇。其他未见。
〔9〕 形容:指用文字描绘。
〔10〕 庶:希望。
〔11〕 松烟:松木燃后之黑灰,有油脂,为制墨之原料。
〔12〕 代郡之鹿角胶:代,古代国。战国属赵,置代郡。秦亦为代郡。汉初为代国,寻为代郡,晋沿置,在今河北境内,治代县,即在今河北蔚县东。鹿角胶,亦称鹿胶,又名白胶,《本草纲目》引《别录》曰:“煮鹿角作之。”
〔13〕 东阳鱼卵:有东阳郡,东阳县。东阳郡,三国吴置,即今浙江金华县治。东阳县,秦置陈废,故治在今安徽天长西北。鱼卵,纸名。又称鱼子、鱼子笺。古代一种布目纸,产于蜀地。
〔14〕 真书:亦称正书、楷书,正楷。字体名,为了端正草书的漫无准则和减省汉隶的波磔,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始于汉末,为魏晋通用至今的一种字体。笔画平整,形体方正,故名。
〔15〕 行草书:行书和草书。行书,亦称“行押书”,相传为汉末刘德升所创。行书一般在楷书形体基础上,作流畅便捷的书写。草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汉兴有草书”。汉初通行的手写体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渐发展成“章草”。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蕴有隶书波磔的笔画和字体不相联缀的形迹,成为偏旁相互假借,笔画连绵便捷的“今草”,即后世所称之草书。至东晋王羲之而臻于完善。唐代张旭,怀素善今草,写得更加狂放,被称为“狂草”,以别于“今草”。
〔16〕 波:又叫“磔”,即捺。
〔17〕 骨:指字刚劲雄健的笔力,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清刘熙载《艺概·书概》:“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唐太宗李世民《论书》谓:“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画有六法、骨法用笔为其二,诗文亦颇称骨。《文心雕龙》有《风骨》篇。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陈子昂亦称“汉魏风骨”。总之无论诗文书画,骨都指刚劲雄健的内在力量,乃长期艺术实践和修养的综合体现。
〔18〕 肉;此与骨对举,指臃肿无力。
〔19〕 筋书:见前王羲之《书论》注。
〔20〕 墨猪:喻字体笔画丰肥,臃肿而乏筋骨。因字如墨团,故名。
〔21〕 消息:奥妙、真谛、底细。
〔22〕 阵云:浓重厚积,形似战阵之云。《史记·天官书》:“阵云如立垣。”唐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刀斗。”
〔23〕 隐隐:盛多貌。隐,通“殷”。《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沈沈隐隐,砰磅訇。”李善注:“隐隐,盛貌也。”《文选·潘岳·闲居赋》:“煌煌乎,隐隐乎,兹礼容之壮观,而王制之巨丽也。”李善注:“隐隐,盛也,一作殷殷。”
〔24〕 磕磕(kē):物相碰声。汉王延寿《梦赋》:“礲礲磕磕,揹齐亥布。誉誉,鬼惊魅怖。”
〔25〕 陆断犀象:截断犀角象牙,形容笔势之有力。
〔26〕 钧:古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27〕 劲弩筋节:强弓硬弩,筋肉骨节,形容字的转折承接处遒劲有力。
〔28〕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此以战喻。上述七条为笔阵中冲杀取胜之法宝。
〔29〕 心急而执笔缓:意在笔前之意。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又《论书》:“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宜迟,迟则中物不入。”“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30〕 心缓而执笔急:意在笔后者也。
〔31〕 近:指用笔急迫。与下文“执笔远”对举成文,远则指用笔从容。
〔32〕 六种用笔法:指六种书体的不同用法特点。
〔33〕 圆备如篆法:篆书有转无折,故曰圆备。
〔34〕 章草: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今草之前身。其得名有几说:一、《书苑菁华》引唐蔡希综曰“章草兴于汉章帝”,认为由汉章帝创始。二、《书断》卷上引唐韦续曰“因章帝所好名焉”。三、《书断》载后汉北海王受明帝命草书尺牍十首、章帝命杜度草书上事。认为因用于章奏而得名。四,《书断》引王愔语曰:“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云,汉俗简堕,渐以行之。”认为由史游《急就章》而得名。近代学者考证,认为“章”含有字体结构彰明严格之义,故名。
〔35〕 八分:见前《书论》注。
〔36〕 飞白:书体名。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路毕显。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邕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
〔37〕 鹤头:书体名,萧子良《古今篆隶文体》:“鹤头书与偃波书俱诏版所用,在汉则谓之尺一简,仿佛鹄头,故有其称。”诏书因之。亦称鹤头、鹤头书、鹤头版。
〔38〕 古隶:即隶书,相对今隶而言。今隶指正书,由于正书由汉隶发展而来,因而直至唐代仍把正书沿称为隶书。为区别于汉魏时代通行的隶书,又别称正书为今隶。明代李贽《疑耀》称:“唐以后之楷书称为今隶,因谓汉隶为古隶。”
〔39〕 委曲:事之底蕴亦曰委曲,此指书法内部规律。
〔40〕 永和:东晋魏帝司马聃年号(345—356)。
〔41〕 上虞:县名,秦置。隋废入会稽。故城在今浙江上虞县西。制记:制,撰述。记,文体,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