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碑第二

尊碑第二

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夫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已等凤毛矣。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譬如子孙曾元,虽出自某人,而体貌则别。国朝之帖学,荟萃于得天〔1〕、石庵〔2〕,然已远逊明人,况其他乎!流败既甚,师帖者绝不见工。物极必反,天理固然。道光〔3〕之后,碑学中兴,盖事势推迁,不能自已也。

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4〕、板桥〔5〕,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汀州〔6〕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7〕,瘦劲独绝。怀宁〔8〕一老,实丁斯会,既以集篆隶之大成,其隶楷专法六朝之碑,古茂浑朴,实与汀洲分分、隶之治,而启碑法之门。开山作祖,允推二子。即论书法,视覃溪老人〔9〕终身欧、虞,褊隘浅弱,何啻天壤邪?吾粤吴荷屋〔10〕中丞,帖学名家,其书为吾粤冠。然窥其笔法,亦似得自《张黑女碑》〔11〕,若怀宁则得于《崔敬邕》也。

阮文达〔12〕亦作旧体者,然其为《南北书派论》,深通此事,知帖学之大坏,碑学之当法,南北朝碑之可贵。此盖通人达识,能审时宜、辨轻重也;惜见碑犹少,未暇发㧑〔13〕,犹土鼓蒉桴,椎轮大辂,仅能伐木开道,作之先声而已。

【注释】

〔1〕 得天:清张照,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官至刑部尚书。行草书出入董其昌、米芾。

〔2〕 石庵:刘墉,清山东诸城人,字崇如,号石庵,官至东阁大学士,卒谥文清。书家,擅小、中楷。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

〔3〕 道光:清宣宗年号(1821—1850)。

〔4〕 冬心:金农,清钱塘人,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书画家。

〔5〕 板桥:郑板桥。

〔6〕 汀州:伊秉绶,清书法家。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人。人称“伊汀州”。

〔7〕 《吊比干文》:见后《购碑第三》。

〔8〕 怀宁:邓石如,清篆刻家、书法家。初名琰,又字顽伯,别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

〔9〕 覃溪老人:翁方纲,清书法家,金石学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人。官至内阁学士,精鉴赏。

〔10〕 吴荷屋:吴荣光,清广东南海人,字殿垣,一字伯荣,号荷屋,晚号石云山人。嘉靖四年进士,官至湖广总督。精鉴金石,工书能画。

〔11〕 《张黑女碑》、《雀敬邕》:见后《购碑第三》。

〔12〕 阮文达:清代学者、书法家。字伯元,号芸台,卒谥文达。著述甚丰。书论有《南北书派论》。

〔13〕 发㧑:揭示、阐述。㧑,剖裂,破开。

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乾、嘉〔1〕之后,小学最盛,谈者莫不藉金石以为考经证史之资。专门搜辑著述之人既多,出土之碑亦盛,于是山岩、屋壁、荒野、穷郊,或拾从耕父之锄,或搜自官厨之石,洗濯而发其光采,摹拓以广其流传。若平津孙氏〔2〕、侯官林氏〔3〕、偃师武氏〔4〕、青浦王氏〔5〕,皆辑成巨img,遍布海内。其余为《金石存》〔6〕、《金石契》〔7〕、《金石图》〔8〕、《金石志》〔9〕、《金石索》〔10〕、《金石聚》〔11〕、《金石续编》〔12〕、《金石补编》等书,殆难悉数。故今南北诸碑,多嘉、道以后新出土者。即吾今所见碑,亦多《金石萃编》〔13〕所未见者。出土之日多可证矣。出碑既多,考证亦盛,于是碑学蔚为大国。适乘帖微,入缵大统,亦其宜也。

泾县包氏〔14〕以精敏之资,当金石之盛,传完白〔15〕之法,独得蕴奥;大启秘藏,著为《安吴论书》,表新碑,宣笔法,于是此学如日中天。迄于咸、同〔16〕,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

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

【注释】

〔1〕 乾、嘉:乾,乾隆,清高宗年号(1736—1795)。嘉,嘉庆,清仁宗年号。

〔2〕 孙氏:孙承泽,清山东益都人,字耳北,一作耳伯,明崇祯进士,官给事中。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鉴别书画。著有《庚子消夏记》等。

〔3〕 林氏:林侗,清福建侯官人,字同人,号来斋,贡生。工隶书。著《来斋金石录》。

〔4〕 武氏:武亿,清河南偃师人,字虚谷,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工书。

〔5〕 王氏:王昶,清江苏青浦人,字德甫,一字琴德。乾隆十九年进士,补内阁中书,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善属文,尤嗜金石之学,工书。著有《金石萃编》。

〔6〕 《金石存》:金石著作,清吴王搢撰。

〔7〕 《金石契》:金石著作,明祝肇撰。

〔8〕 《金石图》:清褚峻、牛运震撰。

〔9〕 《金石志》:《两浙金石志》,清阮元撰。

〔10〕 《金石索》:清冯晏海撰。

〔11〕 《金石聚》:《二铭草堂金石聚》,清张德容撰。

〔12〕 《金石续编》:续《金石萃编》,清陆绍闻著。

〔13〕 《金石萃编》:碑刻汇编。清王昶编。一百六十卷。历时五十年,于嘉庆十年(1805)完成。自周代迄金代,共收碑志一千零五十二件。为金石著录之集大成者。

〔14〕 包氏:包世臣,清代学者、书法家、书论家。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世称包安吴。著有《安吴四种》、《艺舟双楫》。《安吴论书》即《艺舟双楫》下半部的《论书一》、《论书二》等。

〔15〕 完白:邓石如,号完白山人。

〔16〕 咸、同:咸,咸丰,清文宗年号(1851—1861);同,同治,清穆宗年号(1862—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