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唐第十二
殷、周以前,文字新创,虽有工拙,莫可考稽。南、北朝诸家,则春秋群贤,战国诸子,当殷、周之末运,极学术之异变,九流并出,万马齐鸣,人才之奇,后世无有。自汉以后,皆度内之人,言理不深,言才不肆,进比战国,倜乎已远,不足复为辜较。书有南、北朝,隶、楷、行草,体变各极,奇伟婉丽,意态斯备,至矣!观斯止矣。至于有唐,虽设书学,士大夫讲之尤甚。然缵承陈、隋之余,缀其遗绪之一二,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漓;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米元章讥鲁公书丑怪恶札,未免太过。然出牙布爪,无复古人渊永浑厚之意,譬宣帝用魏相〔1〕、赵广汉辈〔2〕,虽综核名实;而求文帝、张释之〔3〕、东阳侯长者之风,则已渺绝。即求武帝杂用仲舒〔4〕、相如、卫、霍、严、朱之徒,才能并展,亦不可得也。不然,以信本之天才,河南之人巧〔5〕,而窦臮必贬欧以“不顾偏丑,䫜顤缩爽,了臬黝纠〔6〕”;讥褚“画虎效颦,浇漓后学”,岂无故哉!唐人解讲结构,自贤于宋、明,然以古为师,以魏、晋绳之,则卑薄已甚。若从唐人入手,则终身浅薄,无复有窥见古人之日。古文家谓画今之界不严,学古之辞不类。学者若欲学书,亦请严画界限,无从唐人入也。
韩昌黎论作古文,谓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谢茂秦〔7〕、李于鳞〔8〕论诗,谓自天宝、大历以下可不学。皆断代为限,好古过甚,论者诮之。然学以法古为贵,故古文断至两汉,书法限至六朝。若唐后之书,譬之骈文至四杰〔9〕而下,散文至曾、苏而后,吾不欲观之矣。操此而谈,虽终身不见一唐碑可也。
唐碑中最有六朝法度者,莫如包文该〔10〕《兖公颂》〔11〕,体意质厚,然唐人不甚称之。又范的《阿育王碑》〔12〕,亦有南朝茂密之意,亦不见称。其见称诸家,皆最能变古者。当时以此得名,犹之辅嗣〔13〕之《易》,武功之诗,其得名处,即其下处,彼自成名则可,后人安可为所欺邪!
【注释】
〔1〕 魏相:西汉大臣,字弱翁,济阳定陶人,徙平陵。举贤良,为茂陵令,后迁河南太守。宣帝继位,任大司农,迁御史大夫,继为丞相,封高平侯。
〔2〕 赵广汉:西汉涿郡蠡吾人,字子都。宣帝时任颍川太守。迁京兆尹,执法不避权贵。
〔3〕 张释之:西汉南阳堵阳人,字季。文帝时,官至廷尉。
〔4〕 仲舒、相如、卫、霍、严、朱:董仲舒、司马相如、卫青、霍去病、严助、朱买臣。
〔5〕 信本、河南:欧阳询,褚遂良。
〔6〕 䫜顤缩爽、了臬黝纠:䫜顤,大头深目貌。黝纠,林木缠绕貌。
〔7〕 谢茂秦:谢榛,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后七子”之一。诗以律、绝见长。有《四溟集》。
〔8〕 李于鳞:李攀龙,明山东历城人,字于鳞,号沧溟。“后七子”首领,主张文自西汉、诗自盛唐以下,俱无足观。有《沧溟集》。
〔9〕 四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0〕 包文该:唐明皇时人,善正书。
〔11〕 《兖公颂》:《兖公之颂》,唐天宝元年(742)刻。在山东曲阜孔庙。张宏撰、包文该书。楷书。
〔12〕 《阿育王碑》:《阿育王寺常住田记》,唐大和六年(832)刻,范的篆额并书后记。行书。
〔13〕 辅嗣:指三国魏王弼,字辅嗣。
唐碑古意未漓者尚不少,《等慈寺》〔1〕、《诸葛丞相新庙碑》〔2〕,博大浑厚有《晖福》之遗。《许洛仁碑》〔3〕极似《贺若谊》。贾膺福《大云寺》〔4〕亦有六朝遗意,《灵琛禅师灰身塔文》,笔画丰厚古朴,结体亦大小有趣。《郝贵造像》峻朴,是魏法。《马君起浮图》分行结字,变态无尽。《韦利涉造像》遒媚俊逸。《顺陵残碑》〔5〕浑古有法,若《华山精享碑题名》〔6〕、王昭宗《王征君临终口授铭》〔7〕、《独孤仁政碑》〔8〕、《张宗碑》、《敬善寺碑》、《于孝显碑》、《法藏禅师塔铭》〔9〕,皆步趋隋碑,为《宁赞》、《舍利塔》、《苏慈碑》之嗣法者。至小碑中若《王仲堪墓志》,体裁峻绝;《王留墓志》,精秀无匹。《李夫人》、《贾嫔墓志》,劲折在《刘玉》、《兖公颂》之间;《常流残石》朴茂在《吕望》、《敬显俊》之间;《韦夫人志》超浑在《王偃》、《李仲璇》之间;《一切如来心真言》,神似《刁遵》。《太常寺丞张锐志》,圆劲在《刁遵》、《曹子建》之间;《张氏墓志》骨血峻秀;《张君起浮图》体峻而美;《焦璀墓志》茂密有魏风。此类甚多,皆工绝,不失六朝矩矱,然皆不见称于时,亦可见唐时风气,如今论治然,有守旧、开新二党,然时尚开新,其党繁盛,守旧党率为所灭。盖天下世变既成,人心趋变,以变为主;则变者必胜,不变者必败,而书亦其一端也。夫理无大小,因微知著,一线之点有限,而线之所引,亿兆京陔而无穷,岂不然哉!故有宋之世,苏、米大变唐风,专主意态,此开新党也;端明〔10〕笃守唐法,此守旧党也。而苏、米盛而蔡亡,此亦开新胜守旧之证也。近世邓石如、包慎伯、赵㧑叔〔11〕变六朝体,亦开新党也;阮文达〔12〕决其必盛,有见夫!
【注释】
〔1〕 《等慈寺》:唐颜师古撰,无书人姓名,恐为师古自书。无立碑年月,宋赵明城《金石录》认为成于唐贞观二年(628),清王昶《金石萃编》作贞观三年,但方若等人认为恐成于贞观十一年(637)后。楷书。
〔2〕 《诸葛丞相新庙碑》:唐贞元十一年(795)刻。在汉中府宁羌州沔县。沈迥撰,元锡书。楷书。
〔3〕 《许洛仁碑》:唐龙朔二年(662)五月刻。无撰书人姓名。楷书。在陕西礼泉县,为昭陵陪葬碑之一。
〔4〕 《大云寺》:《大云寺皇帝圣祚碑》,唐武后大足元年(701)刻。在河南沁阳县内,贾膺福撰书。隶书。
〔5〕 《顺陵残碑》:唐武后长安二年(702)刻,武三思撰,相王旦(即睿宗李旦》书,碑文兼用武后所造新字,字体方正,健壮有力,稍兼篆隶。
〔6〕 《华山精享碑题名》:唐开元八年(720)刻。现存西安碑林。咸廙撰,刘开书。隶书。
〔7〕 《王征君临终口授铭》:唐垂拱二年(686)刻。在河南登封县老君洞内。为王征君弟王绍宗录并书。楷书。
〔8〕 《独孤仁政碑》:唐景云二年(711)刻。刘侍价撰、刘珉书。楷书。
〔9〕 《法藏禅师塔铭》:唐开元四年(716)刻。田休光撰,在西安碑林。无书人姓名。楷书。
〔10〕 端明:蔡襄。
〔11〕 赵㧑叔:赵之谦。
〔12〕 阮文达:阮元。
论书不取唐碑,非独以其浅薄也,平心而论,欧、虞入唐,年已垂暮,此实六朝人也。褚、薛笔法,清虚高简,若《伊阙石龛铭》〔1〕、《石淙序》、《大周封禅坛碑》,亦何所恶!良以世所盛行,欧、虞、颜、柳诸家碑,磨翻已坏,名虽尊唐,实则尊翻变之枣木耳。若欲得旧拓,动需露台数倍之金〔2〕,此是藏家之珍玩,岂学子人人可得而临摹哉!况求宋拓,已若汉高之剑,孔子之履,希世罕有,况宋以上乎!然即得信本墨迹,不如古人,况六朝拓本,皆完好无恙,出土日新,略如初拓,从此入手,便与欧、虞争道,岂与终身寄唐人篱下,局促无所成哉!识者审时通变,自不以吾说为妄陈高论,好翻前人也。
自宋、明以来,皆尚唐碑,宋、元、明多师两晋,然千年以来,法唐碑者,无人名家。南北碑兴,邓顽伯、包慎伯、张廉卿即以书雄视千古,故学者适逢世变,推陈出新,业尤易成,举此为证,尤易悟也。
唐人名手,诚未能出欧、虞外者,今昭陵二十四种可见也。吾最爱殷令名书《裴镜民碑》,血肉丰泽,《马周》〔3〕、《褚亮》〔4〕二碑次之矣。余若王知敬之《李卫公碑》〔5〕,郭俨之《陆让碑》〔6〕、赵模之《兰陵公主碑》〔7〕、《高士廉茔兆记》〔8〕、《崔敦礼碑》〔9〕、体皆相近,皆清朗爽劲,与欧、虞近者也。若权怀素《平百济碑》,间架严整,一变六朝之体,已开颜、柳之先;《崔筠》、《刘遵礼志》,方劲亦开柳派者。此唐碑之沿革,学唐碑者当知之。中间韦纵《灵庆池》、《高元裕碑》〔10〕有龙跳虎卧之气,张颠《郎官石柱题名》〔11〕有廉直劲正之体,皆唐碑之可学者。必若学唐碑,从事于诸家可也。
【注释】
〔1〕 《伊阙石龛铭》:《伊阙佛龛》,亦称《三龛记》。唐代正书碑刻,褚遂良书。贞观十五年(641)刻于洛阳龙门石窟壁上。
〔2〕 露台之金:亦作露台之产。典出《史记·孝文本纪》:“(汉文帝)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后指为数不小的钱财。
〔3〕 《马周》:《马周碑》:唐太宗昭陵陪葬碑之一。唐永徽二年(651)刻。隶书。撰书人姓名磨损不明,但据赵明城《金石录》载,为唐许敬宗撰,殷仲容书。上元元年(674)立。
〔4〕 《褚亮》:《褚亮碑》,褚亮为褚遂良之父,唐贞观二十二年(648)二月前陪葬昭陵,此碑即存于其墓。立碑年月不可见。无书人姓名。隶书。绝似《马周碑》。
〔5〕 《李卫公碑》:《李靖碑》,唐显庆三年(658)刻。昭陵陪葬碑之一。许敬宗撰,王知敬书。楷书。篆额题《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司徒卫景武公碑》。
〔6〕 《陆让碑》:唐贞观十七年(643)刻。在陕西三原县。撰人官衔仅见“洗马”二字,姓名缺失。郭俨书。楷书。
〔7〕 赵模之《兰陵公主碑》:《兰陵长公主碑》,唐显庆四年(659)刻,楷书。兰陵长公主为唐太宗之女,陪葬昭陵。宋欧阳修《集古录》谓李义府撰,驸马窦怀哲书。赵模,唐太宗时翰林供奉拓书人,工正书,尤善临仿。
〔8〕 《高士廉茔兆记》: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刻。为昭陵陪葬碑之一。许敬宗撰,赵模书。楷书。
〔9〕 《崔敦礼碑》:唐显庆二年(656)刻。于志宁撰,于立政楷书。在陕西礼泉县,为昭陵陪葬碑之一。
〔10〕 《高元裕碑》:唐大中七年(853)刻。柳公权书。楷书。
〔11〕 《郎官石柱题名》:亦称《郎官石柱记》。唐代正书碑刻。张旭书。开元二十九年(741)立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