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品

能品

汉张敞字子高,河东平阳〔1〕人。官至京兆尹〔2〕。善古文,传之子吉,吉传之杜邺〔3〕,杜邺传其子林。吉子靖,字伯松,博学文雅,过于子高。三王以来,古文之学盖绝,子高精勤而习之,其后杜林、卫密为之嗣。子高好古博雅,有缉熙之美焉。

严延年字次卿,东海〔4〕人。河南太守。雅工史书,规模赵高,时称其妙。后以罪弃市。

后汉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5〕人。官至中郎将〔6〕。工篆,李斯、曹喜之法,悉能究之。昔李斯作《苍颉篇》,越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汉兴,闾里书私合之,相谓《苍颉篇》,断六十字为一章,凡五十五章。至平帝元始〔7〕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未央〔8〕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作《训纂篇》二十四章,以纂续《苍颉》也;孟坚乃复续十三章。和帝永元〔9〕中,贾鲂又撰异字,取固所续章而广之,为三十四章,用《训纂》之末字以为篇目,故曰《滂熹篇》,言滂沱大盛也,凡百二十三章,文字备矣。明帝使孟坚成父彪所述《汉书》,永平初受诏,至章帝建初二十五年〔10〕而成。以窦宪〔11〕宾客系于洛阳狱,卒年六十有三。大小篆入能。

【注释】

〔1〕 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2〕 京兆尹:官名,在汉代亦为政区名。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分原右内史东半部为其辖区,职掌相当于郡太守。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3〕 杜邺:汉魏郡繁阳人。字子夏。武帝时徙茂陵,官凉州刺史。《汉书》有传。

〔4〕 东海:郡名。汉置,在今山东东南部。治郯,今山东郯城西南。

〔5〕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

〔6〕 中郎将:官名。秦置中郎,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侍卫,隶属光禄勋。平帝时又置虎贲中郎将,统虎贲郎。东汉以后,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号,其上再加称号。如前期之使匈奴中郎将,后期之北中郎将等。

〔7〕 元始:汉平帝年号(1—5)

〔8〕 未央:未央宫,西汉宫殿名。

〔9〕 永元:汉和帝年号(89—105)

〔10〕 建初二十五年:汉章帝年号(76—84)。此“二十五年”疑有误。

〔11〕 窦宪:东汉扶风平陵人。字伯度。妹为章帝皇后。章帝死,和帝即位,太后临朝,他为侍中,操纵朝政。永元四年,和帝与宦官郑众定议诛灭窦氏,被杀。

徐干字伯张,扶风平陵〔1〕人。官至班超军司马〔2〕。善章草书,班固与超〔3〕书称之曰:“得伯张书藁,势殊工,知识读之,莫不叹息。”实亦艺由己立,名自人成。后有苏班,亦平陵人也,五岁能书,甚为张伯英所称叹。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4〕人。官至太尉南阁祭酒〔5〕。少好古学,喜正文字,尤善小篆,师模李斯,甚得其妙。作《说文解字》十四篇,万五百余字。疾笃,令冲诣阙上之。安帝末年卒。

晋吕忱字伯雍。博识文字,撰《字林》五篇,万二千八百余字。《字林》则《说文》之流。小篆之工,亦叔重之亚也。

张超字子并,河间郑人。官至别部〔6〕司马。工章草,擅名一时,字势甚峻,亦犹楚共王〔7〕用刑失节,不合其宜。吴人以皇象方之。五原范晔〔8〕云:“超草书妙绝。”

崔寔字子真,瑗之子也。博学有俊才,为五原太守。章草雅有父风,良冶箕弓,斯焉不坠。张茂先甚称之。

【注释】

〔1〕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

〔2〕 军司马:汉制,大将军军营五部,部各置军司马一人。魏晋至宋,司马均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之事,参预军事计划。

〔3〕 超:班超,班固弟。东汉名将。

〔4〕 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

〔5〕 太尉南阁祭酒:汉官名,太尉属官。

〔6〕 别部:犹偏师,主力以外协同作战的部队。

〔7〕 楚共王:楚庄王子,名审。公元前590年—560年在位。《史记·楚世家》记其杀子反。

〔8〕 范晔:南朝宋顺阳人,字蔚宗。史学家,撰《后汉书》。《南史》、《宋书》皆有传。

罗晖字叔景,京兆杜陵人。官至羽林监。桓帝永寿〔1〕年卒。善草,著闻三辅〔2〕,张伯英自谓方之有余,《与太仆朱赐书》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朱赐亦杜陵人,时称工书也。

赵袭字元嗣,京兆长安人。为敦煌太守,与罗晖并以能草见重关西〔3〕,而矜巧自与,众颇惑之,与张芝素相亲善。灵帝〔4〕时卒。敦煌有张越,仕至梁州刺史,亦善草书。

左伯字子邑,东莱〔5〕人。特工八分,名与毛弘等列,小异于邯郸淳,亦擅名汉末。尤甚能作纸,汉兴用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而子邑尤得其妙,故萧子良答王僧虔书云:“子邑之纸,妍妙辉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伯英之笔,穷神尽思,妙物远矣,邈不可追。”然子邑之八分,亦犹斥山之文皮〔6〕,即东北之美者也。

张纮字子纲,广陵〔7〕人。善小篆。官至侍御史〔8〕。年六十一卒。孔融〔9〕与子纲书曰:“前劳笔迹,乃多为篆,举篇见字,欣然独笑,如复观其人。”融之此言,不易而得。纮之小篆,时颇有声。

毛弘字大雅,河南武阳〔10〕人。服膺梁鹄,研精八分,亦成一家法。献帝时为郎中〔11〕,教于秘书〔12〕。建安末卒。

【注释】

〔1〕 永寿:汉桓帝年号(155—158)。

〔2〕 三辅:指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西汉建都长安,京畿官统称内史。景帝时分置左右内史及都尉,即有三辅的名称。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治长安以东;右内史为左冯翊,治长陵以北;都尉为右扶风,治渭城以西。

〔3〕 关西:指函谷关以西之地。

〔4〕 灵帝:公元168年—184年在位。

〔5〕 东莱:郡名,汉置,治掖,即今山东掖县治。

〔6〕 文皮:有文彩的兽皮。《尔雅·释地》:“东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注:“虎豹之属,皮有缛采者。”

〔7〕 广陵:郡名。汉广陵国,后汉改郡。治广陵,故城在今江苏江都县东北。

〔8〕 侍御史:官名。汉沿秦置,在御史大夫下,或给事殿中,或举劾非法,或督察郡县,或奉使出外执行使命。东汉别置书侍御史。晋以后,又有殿中侍御史等名。

〔9〕 孔融:东汉末鲁人。字文举。献帝时为北海相,后入朝官至太中大夫。后为曹操杀。善文章,为建安七子之一。《后汉书》有传。

〔10〕 河南武阳:疑为阳武,今河南阳武东南。

〔11〕 郎中:官名。始于战国。汉代沿置,属郎中令(后改先禄勋),管理车、骑、门、户,并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12〕 秘书:指秘书省,典司图籍。

〔13〕 河南安邑:今山西夏县。

魏卫觊字伯儒,河南安邑〔1〕人。官至侍中。尤工古文、篆、隶,草体伤瘦,笔迹精绝。魏初传曰:“古文者,篆出于邯郸淳。”伯儒尝写淳《古文尚书》,还以示淳,淳不能别。年六十二卒。伯儒古文、小篆、隶书、章草并入能。子孙皆妙于书。

晋何曾字颖考,陈郡阳夏〔2〕人。官至太保〔3〕。咸宁四年〔4〕卒,年八十余。工于藁草,时人珍之也。一云:颖考善草书,甚得古质,少于风味。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是之谓乎。

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5〕人。祖燮,汉汉阳太守。父干,魏扶风太守。休奕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解钟律〔6〕,性刚直,不容人之短。举秀才〔7〕,为御史中丞〔8〕、司隶校尉〔9〕。善于篆、隶,见重时人,云得钟、胡之法。休奕小篆、隶书入能。时王允之善草、隶,官至卫将军。又张嘉善隶书,羊欣云:“嘉师于钟氏,胜王羲之在临川〔10〕也。”张嘉字子胜,官至光禄大夫。时又有皇甫定,年七岁,善史书,从兄谧深奇之。

【注释】

〔1〕 河南安邑:今山西夏县。

〔2〕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3〕 太保:三公之一,为大官加衔,表恩宠,无实职。

〔4〕 咸宁四年:晋武帝年号,公元278年。

〔5〕 北地泥阳:今甘肃宁县东南。

〔6〕 钟律:指音律。

〔7〕 秀才:举士之科目。

〔8〕 御史中丞:官名,汉代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亦称中执法。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西汉末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为御史台长官。

〔9〕 司隶校尉:官名。汉武帝时始置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相当于州刺史。

〔10〕 临川:临川,郡名,三国吴置。治临汝,在今江西临川县西。

刘绍字彦祖,鼓城人。官至御史中丞,迁侍中。善小篆,工飞白,虽不及张、毛,亦一时之秀,作《飞白势》。永和八年〔1〕卒。小篆、飞白入能。柳详亦善飞白,彦祖之亚也。

杨肇字季初,荥阳苑陵〔2〕人。官至折冲将军荆州刺史〔3〕。工于草、隶。咸宁元年〔4〕卒。潘岳〔5〕诔云:“草隶兼善,尺牍必珍,翰动若飞,纸落如云。”亦犹甘茂〔6〕,不能自通,借余光于苏代。安仁之诔抑其然乎?季初隶、草入能。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度即六世祖。祖畿,魏仆射,父恕,幽州刺史,并善行草。预博学,官至镇南将军〔7〕、当阳侯。父祖三世善草书,时人以卫瓘方之,称杜预三世焉。

齐献王攸字大猷,河内〔8〕人,武帝母弟。善尺牍,尤能行草书,兰芳玉洁,奇而且古,才望出武帝之右。帝用荀勖言,出都督〔9〕青州,上道愤怒呕血。咸宁四年卒,年三十六。草、行入能。

【注释】

〔1〕 永和八年:晋穆帝年号,公元352年。

〔2〕 荥阳苑陵:今河南新郑东北。

〔3〕 折冲将军:武官名,北魏有折冲将军。隋禁卫军有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唐有折冲都尉,全国各州有折冲府。

〔4〕 咸宁元年:晋武帝年号,公元275年。

〔5〕 潘岳:西晋荥阳中牟人。字安仁。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能诗赋,与陆机齐名。原有集,已散佚。《晋书》有传。

〔6〕 甘茂、苏代:甘茂战国楚下蔡人。甘罗祖父。初为秦将,秦武王时任左相,昭王时,逃往齐国,客死于魏。苏代,战国东周洛阳人。苏秦之弟。齐湣王末年游说于齐燕之间,曾劝说燕昭王联秦伐齐。《史记·甘茂传》:“甘茂之亡秦奔齐,逢苏代。代为齐使于秦。甘茂曰:‘臣得罪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愿君以余光振之。’”

〔7〕 镇南将军:将军名号。褒赏勋功之号,不一定领兵。

〔8〕 河内:郡名,汉置。今河南北部。

〔9〕 都督:地方军政长官。魏晋以后,都督诸州军事往往兼任所驻在之州刺史,总揽本区军政。

李式字景则,江夏钟武〔1〕人。官至侍中。卫夫人之犹子〔2〕也,甚推其叔母,善书。右军云:“李式,平南〔3〕之流,亦可比庾翼。咸熙三年〔4〕卒,年五十四。隶草入能。许静民〔5〕善题宫观额,将方直之体。其草稍乏筋骨,亦景则之亚也。

王导字茂弘,琅玡临沂人。祖览,父载。导行、草兼妙,然疏柯回擢〔6〕,寡叶危阴,虽贤有余,而才不足。元、明二帝并工书〔7〕,皆推难于茂弘。王愔云:“王导行、草见贵当世。”咸康五年〔8〕卒,年六十四。行、草入能。有六子,恬、洽书皆知名矣。

张彭祖吴郡人,官至龙骧将军〔9〕。善隶书,右军每见其缄牍,辄存而玩之。夷、齐虽贤〔10〕,若仲尼不言〔11〕,未能高举,亦犹彭祖附青云之士,不泯于世也。

韦弘字叔思,位至原州刺史,弟季字成,为平西将军,善隶书。

王濛字仲祖,太原晋阳〔12〕人。官至长山令。女为皇后,赠光禄大夫、晋阳侯。善隶书,法于钟氏,状貌似而筋骨不备。永和三年〔13〕卒,年三十九。隶、章草入能。卫臻〔14〕、陶侃亚也〔15〕

【注释】

〔1〕 江夏钟武:今河南南阳东南。

〔2〕 犹子:侄子。

〔3〕 平南:王虞。

〔4〕 咸熙三年:魏明帝年号,公元266年。有误。

〔5〕 许静民:东晋高阳人。镇军参军。善隶草,羲之高足(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6〕 回擢:高耸。

〔7〕 元、明二帝: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322年在位。晋明帝司马绍,公元323—326年在位。

〔8〕 咸康五年:晋武帝年号,公元339年。

〔9〕 龙骧将军:将军名号。

〔10〕 夷、齐:伯夷、叔齐。商孤竹君的二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两人曾叩马谏阻。武王灭商,他们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山中。”

〔11〕 仲尼不言:《史记·伯夷列传》:“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苍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12〕 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附近。

〔13〕 永和三年:晋穆帝年号,公元347年。

〔14〕 卫臻:三国魏陈留襄邑,字公振。始为汉黄门侍郎,后为魏司徒,爵长垣侯,追赠太尉,谥敬侯。《魏志》有传。

〔15〕 陶侃:东晋庐江浔阳人,字士行。曾任荆州刺史、广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都督八州军事。

王恬字敬豫,导之子。官至后将军、会稽内史。工于草隶,当世难与为比。永和五年卒〔1〕,年三十六。张翼善隶书,尤长于临仿,率性而运,复非工,劣于敬豫也。时戴安道〔2〕隐居不仕,总角时以鸡子汁投白瓦屑作《郑玄碑文》,自书刻之,文既奇,隶书亦妙绝。又有康昕,亦善隶书。王子敬常题方山庭殿数行,昕密改之,子敬后过不疑。又为谢居士〔3〕题画以示子敬,子敬叹能,以为西河绝矣。昕字君明,外国人,官至临沂令。

庾翼字稚恭,颍川鄢陵人〔4〕。明穆皇后弟,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善草、隶书,名亚右军。兄亮字元规,亦有书名,尝就右军求书,逸少答云:“稚恭在彼,岂复假此。”尝复以章草答亮,示翼,乃大服,因与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因丧乱遗失,尝谓人曰妙迹永绝。今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永和九年卒〔5〕,年四十一。

王修字敬仁,濛之子也。官至著作郎〔6〕。善隶、行书。尝求右军书,乃写《东方朔画赞》与之。升平元年卒〔7〕,年二十四。始王导爱好钟氏书,丧乱狼狈,犹衣带中盛《尚书宣示帖》〔8〕,过江〔9〕后与右军,右军乞敬仁。敬仁亡,其母见此书平生所好,遂以入棺。殷仲堪亦敬仁之亚也〔10〕

【注释】

〔1〕 永和五年:晋穆帝年号,公元349年。

〔2〕 戴安道:东晋谯国人,字安道。工书画,总角时以鸡卵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性不乐当世,常以琴书自娱,孝武帝时,累征不就。《晋书》有传。

〔3〕 谢居士:东晋谢敷,字庆绪。

〔4〕 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

〔5〕 永和九年:晋穆帝年号,公元353年。

〔6〕 著作郎:官名。三国魏始置,属中书省,掌编撰国史,晋改属秘书省,号称大著作。

〔7〕 升平元年:晋穆帝年号(357—361)。

〔8〕 《宣示帖》:钟繇小楷法帖,原迹已佚。

〔9〕 过江:指西晋王室东渡事,亦借指东晋。

〔10〕 殷仲堪:东晋陈郡人。孝武帝时,任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隆安二年(398)与桓玄起兵,战败自杀。

韦昶,字文休。诞兄,凉州刺史庾之玄孙。官至颍州刺史、散骑常侍〔1〕。善古文、大篆。见王右军父子书云:“二王未足知书也。”又妙作笔,子敬得其笔,称为绝世。

宋萧思话,兰陵人〔2〕。父源。思话官至征西将军、左仆射。工书,学于羊欣,得其体法。行草连冈尽望,势不断绝,虽无奇峰壁立之秀,亦可谓有功矣。王僧虔云:“萧全法羊欣,风流媚态,殆欲不减,笔力恨弱。”袁昂云:“羊真孔草〔3〕,萧行范篆〔4〕,各一时之妙也。”然上方琳之不足,下方范晔有余。喻之于玄,玄盖缁緅间耳〔5〕。孝建二年卒〔6〕,年五十。时有邱道护,善隶书,便书素,时司马珣之为吴兴,羊欣弟伦为临安令,欣吴兴看弟,珣之乃以道护素书《洛神赋》示欣,欣嗟咨其工,以为胜己。道护,乌程人,官至相国主簿〔7〕。时有张昶,亦善草书,官至征北将军也。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8〕。父泰。晔官至太子詹事〔9〕。工于草、隶,小篆尤精。师范羊欣,不能俊拔。元嘉二十年伏诛〔10〕。诸葛长民亦善行草,论者以为晔之流也。长民官至前将军,义熙八年伏诛〔11〕。时又有张休,善隶书。初,羊欣爱子敬正隶法,其崇仰,以右军之体微古,不复见贵,休始改之,世乃大行。休字弘明,官至豫章太守也。

【注释】

〔1〕 散骑常侍:官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晋以后,增加员额,称员外散骑常侍,或通直散骑常侍,往往预闻朝政。

〔2〕 兰陵:汉置县,属东海郡。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

〔3〕 孔:孔琳之。

〔4〕 范:范晔。

〔5〕 缁緅:缁,黑色。緅,青赤色。

〔6〕 孝建二年:南朝宋武帝年号。公元455年。

〔7〕 主簿: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置均置此官,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后渐为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重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

〔8〕 顺阳:郡名,晋置。今河南东部。

〔9〕 太子詹事:官名。秦始置,职掌太子家事。历代相沿,为太子官属之长。

〔10〕 元嘉二十年:南朝宋文帝年号,公元443年。

〔11〕 义熙八年:晋安帝年号,公元412年。

齐高帝姓萧氏,讳道成,字绍伯,兰陵人。善草书,笃好不已,祖述子敬,稍乏风骨。尝与王僧虔赌书,书毕曰:“谁为第一?”对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帝笑曰:“卿可谓善自谋矣。”然太祖与简穆赌书〔1〕,亦犹鸡之搏狸,稍不自知量力也。年五十六崩。太子赜亦善书,赜子纶,字世调,多才艺,善隶书,始变古法,甚有娟好,过诸昆弟。纶子确,字仲正,才兼文武,甚工草隶,为侯景所杀。

谢朓字玄晖,陈留人〔2〕。官至吏部郎中〔3〕。风华黼藻当时,独步草书,甚有声,草殊流美,薄暮川上,余霞照人,春晚林中,飞花满目。《诗》:“有美一人〔4〕,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是之谓也。颜延之亦善草书〔5〕,乃其亚也。

梁武帝姓萧氏,讳衍,字叔达。兰陵中都里人〔6〕。丹阳尹顺之子。好草书,状貌亦古,乏于筋骨,既无奇姿异态,有减于齐高矣。年八十六崩。子纲、纶、绎并有书名也。

【注释】

〔1〕 太祖:即齐高帝。简穆:王僧虔,谥简穆。

〔2〕 陈留:郡名,今河南北部。

〔3〕 郎中: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的长官。

〔4〕 有美一人:语见《诗·郑风·野有蔓草》。

〔5〕 颜延之:南朝宋临沂人,字延年。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文章冠绝当时,与谢灵运齐名。《宋书》、《南史》均有传。

〔6〕 兰陵中都里:今江苏常州西北。

庾肩吾字叔慎,新野人〔1〕。官至度支尚书〔2〕。才华既秀,草隶兼善,累纪专精,遍探名法,可谓瞻闻之士也。变态殊妍,多惭质素,虽有奇尚,手不称情,乏于筋力。“文胜质则史”,是之谓乎。尝作《书品》,亦有佳致。大宝元年卒〔3〕。肩吾隶、草入能。子信亦工草书。时有殷钧、范怀约、颜协等并善隶书,有名于世。

陶弘景字通明,秣陵人〔4〕,隐居丹阳茅山。善书,师祖钟、王,采其气骨,然时称与萧子云、阮研等各得右军一体。其真书劲利,欧、虞往往不如。隶、行入能。

周王褒,字子深,琅玡临沂人。曾祖俭,齐侍中、太尉。祖骞,梁侍中。父规,并有重名。子深官至司空。工草、隶,师萧子云而名亚子云,蹑而踪之,相去何远,虽风神不峻,亦士君子之流也。

隋永兴寺僧智果,会稽人也。炀帝甚喜之。工书铭石,甚为瘦健。尝谓永师云〔5〕:“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夫筋骨藏于肤内。”山水不厌高深,而此公稍乏清幽,伤于浅露。若吴人之战,轻进易退,勇而非猛,虚张夸耀,毋乃小人儒乎〔6〕。果隶、行、草入能。时有僧述、僧特,与果并师智永,述困于肥钝,特伤于瘦怯。

【注释】

〔1〕 新野:今河南新野。

〔2〕 度支尚书:官名。魏晋始置,掌财政收支。南北朝以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中等曹。

〔3〕 大宝:南朝梁简文帝年号(550—551)。

〔4〕 秣陵:今南京。

〔5〕 永:智永。

〔6〕 小人儒:《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皇朝汉王元昌,神尧之子也。尤善行书,金玉其姿,挺出天骨,襟怀宣畅,洒落可观。艺业未精,过于奔放,若吕布之飞将〔1〕,或轻于去就也。诸王仲季并有能名,韩王〔2〕、曹王即其亚也。曹则妙于飞白,韩则工于草行。魏王〔3〕、鲁王即韩王之伦也。

高正臣,广平人〔4〕。官至卫尉少卿〔5〕。习右军之法,脂肉颇多,骨气微少,修容整服,尚有风流,可谓堂堂乎张也〔6〕。玄宗甚爱其书。怀瓘先君与高有旧,朝士就高乞书,凭先君书之。高曾与人书十五纸,先君戏换五纸以示高,不辨。客曰:“有人换公书。”高笑曰:“必张公也。”终不能辨。宋令文曰:“力则张胜,态则高强。”有人求高书一屏障,曰:“正臣故人在申州,书与仆类,可往求之。”先君乃与书之。自任润州、湖州,筋骨渐备,比见蓄者多谓为褚〔7〕。后任申、邵等州,体法又变,几合于古矣。陆柬之为高书告身〔8〕,高常嫌,不将入帙。后为鼠所伤,持示先君曰:“此鼠甚解正臣意耳。”风调不合,一至于此。正臣隶、行、草入能。

裴行俭,河东人〔9〕。官至兵部尚书。工草、行及章草,并入能。有若搢绅之士,其貌伟然,华衮金章,从容省闼。

【注释】

〔1〕 吕布:东汉末五原九原人,字奉先。善弓马,时号为“飞将”。

〔2〕 韩王、鲁王:唐高祖李渊子。

〔3〕 魏王、曹王:唐太宗李世民子。

〔4〕 广平:郡名,治广平,今河南鸡泽县东。

〔5〕 卫尉少卿:《旧唐书·职官三》:卫尉寺、卿一员,少卿两人。卿掌邦国器械文物之事,总武库、武器、守宫三署之官属。少卿为之贰。

〔6〕 堂堂乎张:《论语·子张》:“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张,指子张。

〔7〕 褚:似指褚遂良。

〔8〕 告身:委任官职的文凭。

〔9〕 河东:郡名,今山西南部。

王知敬,洛阳人。官至太子家令〔1〕。工草及行,尤善章草,入能。肤骨兼有,戈戟足以自卫,毛翮足以飞翻,若翼大略宏图,摩霄殄寇,则未奇也。房仆射玄龄与此公同品。房行草亦风流秀颖,可与亚能。又殷侍御仲容善篆、隶,题署尤精,亦王之雁行也。

宋令文,河南陕人〔2〕。官至左卫中郎将。奇姿伟丽,身有三绝,曰书、画、力,尤于书备兼诸体,偏意在草,甚欲究能,翰简翩翩,甚得书之媚趣。若与高卿比权量力,则邹忌之类徐公也〔3〕

王绍宗字承烈,江都人〔4〕。父修礼,越王友道云孙也。承烈官至秘书少监〔5〕。清鉴远识,才高书古,祖述子敬,钦羡柬之,其中年小真书,体象尤异,沈邃坚密,虽华不逮陆,而古乃齐之。其行草及章草次于真。晚节之草则攻乎异端,度越绳墨,薰莸同器〔6〕,玉石兼储,苦以败为瑕,笔乖其指。尝与人云:“鄙夫书翰无功者,特由微水墨之积习,常清心率意,虚神静思以取之。每与吴中陆大夫论及此道,明朝必不觉已进,陆于后密访知之,嗟赏不少,将余比虞君,以虞亦不临写故也,但心准目想而已。闻虞眠布被中,恒手画肚,与余正同也。”阮交州断割不足,陆大夫芜秽有余,此公尤甚于陆也。又曾谓所亲曰:“自恨不能专有功,褚虽已过,陆犹未及。”承烈隶、行、章、草入能。兄嗣宗亦善书。况之二陆〔7〕,则少监可比德于平原矣〔8〕

【注释】

〔1〕 太子家令:东宫属官,掌太子饮膳、仓储、库藏之政令,总食官、典仓、司藏三置之官置。

〔2〕 河南陕:今河南陕县。

〔3〕 邹忌:战国时人。齐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号成侯。《战国策·齐策一》:邹忌形貌昳丽,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邹忌欲与之比,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 江都:郡名,治广陵,今江苏江都东北。

〔5〕 秘书少监:《旧唐书·职官二》:秘书监一员,少监二员。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少监为之贰。

〔6〕 薰莸:香草和臭草。《孔子家语·致思》:“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同国而治,以其类异也。”

〔7〕 二陆:晋陆机、陆云兄弟齐名。

〔8〕 平原:陆机、晋吴郡吴人,字士衡,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

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人〔1〕。官至率府录事参军〔2〕。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尝作《运笔论》,亦得书之指趣也。与王秘监相善,王则过于迟缓,此公伤于急速,使二子宽猛相济,是为合矣。虽管夷吾失于奢〔3〕,晏平仲失于俭〔4〕,终为贤大夫也。过庭隶、行、草入能。

薛稷,河东人。官至太子少保〔5〕。书学褚公,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虽似范睢之口才〔6〕,终畏何曾之面质〔7〕。如听言信行,亦可使为行人;观行察言,或见非于宰我〔8〕。以罪伏诛。稷隶、行入能。魏草书亦其亚也〔9〕

卢藏用字子潜,京兆长安人。官至黄门侍郎。书则幼尚孙草,晚师逸少,虽阙于工,稍闲体范,八分之制,颇伤疏野。若况之前列,则有奔驰之劳,如传之后昆,亦有规矩之法。子潜隶、行、草入能。

自陈遵〔10〕、刘穆之起滥觞于前,曹喜、杜度激洪波于后,群能间出,角立挺拔。或秘像天府,或藏器竹帛,虽经千载,历久弥珍,并可耀乎祖先,荣及昆裔,使夫学者发色开华,灵心警悟,可谓琴瑟在耳,贝锦成章。或得之于齐,或失之于楚,足为龟镜,自可韦弦〔11〕。此皆天下之闻人,入于品列,其有不遭明主以展其材,不遇知音以扬其业,盖不知矣。亦犹道虽贵,必得时而后动,有势而后行,况琐琐之势哉!

【注释】

〔1〕 陈留:郡名,唐改汴州,即今开封市治。

〔2〕 率府录事参军:唐东宫武官有六率府。府置录事参军,掌监印勾稽。

〔3〕 管夷吾:管仲,春秋齐颍上人。名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后相齐桓公,主张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4〕 晏平仲:晏婴,春秋齐夷维人。字平仲(一说谥平仲,又说平为谥、仲为字)。继其父弱(桓子)为齐卿,后相景公,以节俭力行,名显诸侯。《史记·管晏列传》:“(晏平仲)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5〕 太子少保:东宫官。三少之一,掌教谕太子。

〔6〕 范睢:战国魏人,字叔。初事魏中大夫须贾,后入秦为相,封于应,号应侯。见《史记·范睢传》。

〔7〕 何曾:魏晋时人,官散骑常侍、尚书。时步兵校尉阮籍,居丧无礼,何曾面质于文帝前。文章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8〕 宰我:宰予,春秋鲁人,字子我,亦称宰我,孔门弟子。与子贡同以长于辞令著称。

〔9〕 魏:指魏华,检校太子左庶子,武阳县男,世称善书者前有虞、褚,后有薛魏。

〔10〕 陈遵:后汉杜陵人,字孟公。有功封嘉威侯。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

〔11〕 韦弦:《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弦,亦作“絃”。韦,柔皮。弦,紧而直,韦,柔而轫。佩带韦弦,以随时自警己之不足。后因用指有益之规劝。

评曰:盖一味之嗜,五味不同;殊音之发,契物斯失。方类相袭,且或如彼,况书之臧否,情之爱恶,无偏乎?若毫厘较量,谁验准的;推其大率,可以言诠。观昔贤之评书,或有不当。王僧虔云:“亡从祖中书令,笔力过子敬”者,君子周而不比〔1〕,乃有党乎。

梁武帝云:“钟繇书法十有二意,世之书者多师二王,元常逸迹曾不睥睨,竞巧趣精细,殆同机神。逸少至于学钟势巧,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譬犹楚音夏习〔2〕,不能无楚。”子敬之不逮真,亦劣章草,然观其行草之会,则神勇盖世,况之于父,犹拟抗行,比之钟、张,虽勍敌,仍有擒猛之势。夫天下之能事悉难就也,假如效萧子云书,虽则童孺,但至效数日,见者无不云学萧书,欲窥钟公,其墙数仞〔3〕,罕得其门者。小王则若惊风拔树,大力移山,其欲效之,立见疆外,可知而不可得也。右军则虽学者日勤,而体法日速〔4〕,可谓钻之弥坚〔5〕,仰之弥高,其诸异乎,莫可知也已,则优劣断矣。

右军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衡,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又说:“吾真书胜钟,草故减张。”羊欣云:“羲之便是少推张草。”庾肩吾云:“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天然不及钟,功夫过之。”怀素以为杜草盖无所师,郁郁灵变,为后世楷,则此乃天然第一也。有道变杜君草体,以至草圣。天然所资,理在可度,池水尽黑,功又至焉。太傅虽习曹、蔡隶法,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探神妙。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然此诸公皆籍因循,至于变化天然,何独许钟而不言杜,亦由杜在张前一百余年,神踪罕见,纵有佳者,难乎其议。故世之评者言钟、张,夫钟、张心悟手从,动无虚发,不复修饰,有若生成。二王心手或违,因思精巧,发叶敷华,多所点缀,是知钟、张得之于未萌之前,二王见之于已然之后。然庾公之评未有焉。

故韦文休云:“二王自可,未能足知书也,或此为累。然草隶之间,已为三古:伯、度为上古,钟、张为中古,羲、献为下古。”王僧虔云:“谢安殊自矜重,而轻子敬之书。尝谓子敬书嵇中散诗,子敬或作佳书与之,谓必珍录,乃题后答之,亦以为恨。”或云:“安问子敬,君书何如家君。答云:‘固当不同。’安云:‘外论殊不尔。’又云:‘人那得知!’”此乃短谢公也。羊欣云:“张字形不及古,自然不如小王。”虞和云:“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而薄质,人之情。”钟、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固其宜也,并以小王居胜,达人通论,不其然乎。羊欣云:“右军古今莫二。”虞和云:“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笔绝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泽,婉转妍媚,乃欲过之。”王僧虔云:“献之骨势不及父,媚趣过之。”萧子良云:“崔、张以来,归美于逸少,仆不见前古人之迹,计亦无过之。”孙过庭云:“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羲、献兼之。”并有得也。

夫椎轮为大辂之始,以椎轮之朴,不如大辂之华。盖以拙胜工,岂以文胜质,若谓文胜质,诸子不逮周、孔,复何疑哉!或以法可传,则轮扁不能授之于子,是知一致而百虑,异轨而同奔。钟、张虽草创称能,二王乃差池称妙〔6〕。若以居先则胜,钟、张亦有所师,固不可文质、先后而求之,盖一以贯之,求其合天下之达道也。虽则齐圣跻神,妙各有最。若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若真行妍美,粉黛无施,则逸少第一。若章草古逸,极致高深,则伯度第一。若章则劲骨天纵,草则变化无方,则伯英第一。其间备精诸体,唯独古军,次至大令。然子敬可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逸少可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然此五贤,各能尽心而跻于圣,或有侮毁,亦犹日月之蚀,无损于明,白云在天,瞻望悠邈,固同为终古独绝,百世之模楷。高步于人伦之表,栖迟于墨妙之门,不可以规矩其形,律吕其度〔7〕;鹏搏龙跃,绝迹霄汉,所谓得玄珠于赤水矣〔8〕。其或继书者,虽百世可知。

然史籀、李斯,即字书累叶之祖,其所制作,并神妙至极,盖无等夷〔9〕。八分书则伯喈制胜,出世独立,谁敢比肩。至如崔及小张、韦、卫、皇、索等虽则同品,不居其最,并不备再较量,然各峻彼云峰,增其海派〔10〕,使后世资瞻仰而露润焉。赵壹有贬草之论〔11〕,仍笑重张芝书为秘宝者。嗟夫!道不同〔12〕,不相为谋!夫艺之在己,如木之加实,草之增叶,绘以众色为章,食以五味而美,亦犹八卦成列,八音克谐〔13〕,聋瞽之人不知其谓,若知而故,耳想识不该通审,其不知则聋瞽者耳!

庾尚书以臧否相推而列九品,升阮研与卫瓘、索靖、韦诞、皇象、钟会同居第三等,此若棠杜之树,植橘柚之林〔14〕。又抑薄绍之与齐高帝等三十人同为第七等,亦犹屈盐梅之量〔15〕,处掾属之伍。李夫人以程邈居第一品,且书传所载,程创为隶法,其于工拙,蔑尔无闻,遗迹又无,何以知其品第?又云:“梁氏石书,雅敬于韦、蔡。”以梁比蔡,岂不悬绝?又张昶,伯英之弟,妙于草、隶、八分,混兄之书,故谓之“亚圣”。卫恒兼精体势,时人云:“得伯英之骨,并居第四,仍与汉王同流。”又黜桓玄、谢安、萧子云、释智永、陆柬之等与王知敬同居第五等,若此数子,岂与埒能〔16〕,嗜好不同,又加之以言,况可尽之?于刚柔消息,贵乎适宜,形象无常,不可典要,固难评也。萧子云言欲作二王论草隶法,言不尽意,遂不能成。又云:’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所言不得尽其妙者,事事皆然。”诚哉是言也。

艺成而下,德成而上〔17〕。然书之为用,施于竹帛,千载不朽,亦犹愈默默而无闻哉!万事无情,胜寄在我,苟视迹而合趣,或循干而得人。虽身沉而名飞,冀托之以神契,每见片善,何庆如之〔18〕。怀瓘恨不果游目天府〔19〕,备观名迹,徒勤劳乎其所未闻,祈求乎其所未见,今录所闻见,粗如前列,学渐于博,识不迨能,缮奇缵异,多所未尽。且如抱绝俗之才,孤秀之质,不容于世,或复何恨。故孔子曰:“博学深谋而不遇者众矣,何独丘哉!”然识贵行藏〔20〕,行忌明洁,至人晦迹,其可尽知?

开元甲子岁〔21〕,广陵卧疾,始焉草创。其触类生变,万物为象,庶乎《周易》之体也;其一字褒贬〔22〕,微言劝戒,窃乎《春秋》之意也;其不虚美,不隐恶〔23〕,近乎马迁之书也。冀其众美以成一家之言,虽知不知为上,然独善之与兼济,取舍其为孰多,童蒙有求,思盈半矣。且二王既没,书或在兹。语曰:“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能行之者未必能言。”何必备能而后为评。岁洎丁卯荐笔削焉〔24〕

【注释】

〔1〕 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2〕 夏:古代汉族自称为夏。也称华夏、诸夏。

〔3〕 墙:门墙,指师门。

〔4〕 速:通“敕”,整饬。

〔5〕 钻之弥坚:《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疏:“言夫子之道,高坚不可穷尽。……故仰而求之则益高,钻研求之则益坚。”坚,坚深。

〔6〕 差池:不齐。

〔7〕 律吕:乐律的总称。此指音律的法度标准。

〔8〕 玄珠:黑色的明珠。道家佛家皆以玄珠喻道之本体。《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乎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9〕 等夷:同等。

〔10〕 派:支流。

〔11〕 赵壹:东汉汉阳西县人,字无叔。书论著作有《非草书》。

〔12〕 道不同,不相为谋:语见《论语·卫灵公》。

〔13〕 八音克谐:语见《书·尧典》:“八音克谐,神人以和,无相夺伦。”

〔14〕 棠杜:即杜梨,棠梨。橘柚,小为橘,大为柚。以果实相比,棠杜不若橘柚。

〔15〕 盐梅:盐和酸梅,为调味之品,用以喻整治国政。《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唯盐梅。”此为殷高宗命傅说为相之辞。后来诗文中常以指宰相或职权相当宰相的人。

〔16〕 埒:等,相等。

〔17〕 艺成而下,德成而上:语见《礼记·乐记》。

〔18〕 庆:福、善。

〔19〕 天府:指皇家藏书之处。

〔20〕 行藏:《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吾与尔有是夫!’”行藏,出处。

〔21〕 开元甲子岁: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甲子岁,开元十二年,公元725年。

〔22〕 褒贬: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23〕 不虚美、不隐恶:语见《汉书·司迁传赞》:“其文直,其事该;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24〕 丁卯: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