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

书论

〔东晋〕王羲之 撰

孟兆臣 校释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东晋琅玡临沂人,字逸少。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其书集张芝、钟繇以来之大成,被尊为“书圣”。

《书论》,传为王羲之撰,宋朱长文《墨池编》收载此篇。《佩文斋书画谱》据之收录。“此文宋以前未见著录,但同样的议论,甚至文字大段相同的论述,在唐以前论书法的撰著中屡见不鲜。不知是唐以后的作者祖述王羲之,抑或是好事者撮拾此类论调结撰而托名王羲之,难以遽断。要之,即使确是王羲之的作品,也已经是在流传中辗转失真或由后人附益过了。”(《书法》一九八一第一期何满子注《书论》)。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1〕,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2〕,余览李斯等论笔势〔3〕,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4〕,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5〕,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6〕,或似鹄头〔7〕;或如散隶〔8〕,或近八分〔9〕;或如虫食木叶〔10〕,或如水中科斗〔11〕;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12〕,必注意详雅起发〔13〕,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14〕,或作一波〔15〕,抑而后曳〔16〕。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17〕,灭迹隐端〔18〕。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19〕,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20〕。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21〕,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22〕,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23〕不入。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24〕,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下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25〕同研,久久不动〔26〕,弥佳矣。

【注释】

〔1〕 伎:通“技”。

〔2〕 存思:存意、专心。

〔3〕 李斯:战国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人,荀卿弟子。秦始皇时为丞相,因赵高谗,为秦二世腰斩。工书,在将六国文字统一改革为秦篆方面,有一定贡献。《汉书·艺文志》谓:李斯,赵高,胡毋敬作秦篆,文字多取《史籀篇》。相传《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等均出其手笔。书论方面,《佩文斋书画谱》卷五所引旧题蒙恬撰《笔经》,有李斯《论用笔》一段文字。疑为伪托。

〔4〕 钟繇书骨:钟繇,三国魏大臣,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明帝时,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隶、楷,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构朴茂,出乎自然,形成由隶入楷的新貌。真迹不传,宋以后法帖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均出后人临摹。书论方面,唐韦续撰(一作李嗣真撰)《九品书人论》,在“魏钟繇正书散隶”一行下注云:“兼撰《笔髓论》。”何满子注《书论》疑《书骨》即指《书髓论》。

〔5〕 攲(qī):倾斜。含有倚、靠之意,如攲枕、攲石、斜攲在沙发上。侧:亦倾斜,区别于“欹”处在于它指向侧面转体。如侧身、侧肩。书法中有侧笔、侧锋。斜:不平、倾斜,与上“攲”、“侧”相对照具体应指从水平面上看之倾斜。

〔6〕 篆籀:篆文、籀文。篆文分大小篆。大篆在狭义上专指籀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小篆,也叫秦篆,为秦代通行的文字。秦始皇统一后,采用李斯建议,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正字。小篆较籀文简化,形体匀圆齐整。籀文,也叫“籀书”、“大篆”。因著录于《史籀篇》而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时通行秦国,今存石鼓文即这种字体代表。

〔7〕 鹄(hú)头:书体名,南朝梁庾肩吾《〈书品〉序》:“蚊脚傍低,鹄头仰立。”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文字》:“南朝萧子良撰古文之书五十二种,鹄头,蚊脚、悬针、垂露、龙爪、仙人、芝英、倒薤、蛇书、虫书、偃波,飞白之属,皆状其体势而为之名,虽义涉浮浅,亦书家之前流。”鹄,天鹅。

〔8〕 散隶:以散笔作的隶书。《南史·周郎传》:“(周郎)少从外氏车骑将军臧质家得卫恒散隶书法,学之甚工。”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古人以散笔作隶书,谓之散隶。”

〔9〕 八分:魏晋时也称楷书为隶书,因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以示区别。关于八分的解释,唐张怀瓘《书断》引王愔曰:“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又引萧子良曰:“饰隶为八分。”张怀瓘解释为:“若八字分散,……名之为八分。”清包世臣曰:“八,背也,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然也。”《唐六典》:“四曰八分,谓《石经》碑碣所用。”同意张说人较多。

〔10〕 虫食木叶:何满子以为笔锋有飞白。

〔11〕 科斗:古篆书体有科斗文。

〔12〕 装束:犹润色。

〔13〕 详雅:周详雅正。

〔14〕 悬手:犹悬腕。

〔15〕 波;斜捺曰磔,卧捺称波。

〔16〕 曳:牵引、拖。

〔17〕 筋:劲健遒丽的笔画。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谓之筋书。多力丰筋者圣。”后世称“颜筋柳骨”。

〔18〕 灭迹隐端:指藏锋,不露圭角。

〔19〕 爽爽:指人才思敏捷,或亦可指下笔敏捷迅疾,如有神助。

〔20〕 不求:不计较。

〔21〕 意:意趣。

〔22〕 强笔:硬毫笔。

〔23〕 蹉跌:相左、不相谋。龃龉之意。

〔24〕 脚:指鸟、马等之屈脚一笔。

〔25〕 松节:松树之节心,富油脂。

〔26〕 不动: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