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公开课的意义
第一节 认清公开课的意义
何谓公开课?公开课是相对常规课来说的,与日常教学相比,它是一个教学特例,是一种有开课目的、有研讨过程等的观摩活动,是教师间有目的地互相听课的活动。“观摩”一词源出《礼记·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汉郑玄注:“摩,相切搓也。”也就是说,公开课是一种为了给大家提供一种切磋的机会而进行的典型的课例。
对公开课如何分类,目前在理论界尚无定论。但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公开课。在此,依据公开课目的的不同,可以把公开课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达标型。这类公开课主要是源于职称评聘的需要。一般中小学都依据教师技术职称评定要求,对公开课做等级划分,如初级、中级、高级,对不同等级的公开课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申报相应的技术等级职称,必须先参加校内公开课考评,合格者方可取得相应的申报资格。
2.示范型。这类公开课通常由学校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承担,目的是为了给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新上岗教师做教学示范,希望借助示范教学,能有效地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3.展示型。也可叫总结型。这类公开课一般由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课题组成员承担,以公开课形式展示教学科研成果,既带有总结汇报性质,又带有研讨成分,希望借此获取充分的反馈意见,使教学科研进一步走向深入。
4.竞赛型。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公开课类型,目的是为了评优评先。这类公开课竞争性强,优胜者往往能获得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能在教师队伍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学形象,因而备受重视。
5.学习型。这类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诊断教师的教学能力,明了其优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帮助教师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策略,一般由青年教师承担。
公开课的作用很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为:
1.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首先,有利于促进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为上好公开课,教师首先得花大力气去备好课,课前充分的知识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的知识准备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知识,当然更少不了教育理论知识。一个教师为上好一次公开课而做的知识准备,往往比平时教学要充分得多。
其次,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为了上好公开课,承担公开任务的教师都很注意结合自身特点,尤其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技巧训练。这种训练目的明确,投入精力多,讲究方法,注意反思,因而效果十分明显。开展经常性的公开教学,教师的板书能力、普通话水平、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演示能力、师生互动能力等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公开教学常能使人获益匪浅,对此,大多数教师深有同感。
2.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在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于老一套的教学方法,但为了上好公开课,教师则往往会主动去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当然,这跟现行公开课的评价标准不无相关。由于教学方法改革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表现,所以,目前在公开课评价标准中,大多数中小学校都对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做出了硬性规定,并占有较大分值。可以说,公开课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强大的外在动力,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反思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在公开课中经常能得到较多体现。
所以,公开课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要面对的一项常规工作,它是促使教师快速成长的阶梯,更是教师群体相互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很多年轻教师都是从公开课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从而使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更深了一层,驾驭课堂,组织教材的能力更加娴熟。
但是,长期以来,很多人对公开课的理解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些老师对于公开课不太严肃,认为公开课是一种做秀,是表演课。而且也确实把自己的公开课设计成了一场秀台、一场表演。有的还甚至把要上的公开课在课前上了好几遍,把要问的问题以及具体学生的回答都规定得很详细,把学生彻彻底底地当了一回道具。在真正对外的公开课上,也不过是把排练好的内容再重新展示一遍罢了。
对于这样的一场秀,曾有人这样形容:公开课已经不能被说成是一个课堂了,而是一个大制作的电影。这其中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准备这堂课。编剧、导演、演员齐上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无不精雕细刻,花样百出。然后老师与学生无数次的排练,台词学生记得比课本知识都刻骨铭心。课堂上或朗读,或讨论,或辩论,或角色表演,整个过程起伏跌宕,轰轰烈烈,电影名字就叫做:课堂新八股。
这俨然是对教育界的一种讽刺、一名教师师德的讽刺、名与利的讽刺。如何抱着演戏的心态,无论台词背的多牢、环节链接的多妙、演员的表演多么出彩,都不能体现这堂公开课的真正意义。真正的公开课是对正确的分享、对错误的剖析,而不是放大优点,掩盖缺点。所以,教师们,在我们准备一堂公开课之前,一定要先认清公开课的真正含义、真正目的。这样才有可能使一堂公开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使公开课成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展示,一种教学理念的传播,一种教学模式的探讨,让听课者得到启迪。
我们必须摒弃把公开课当成一个舞台、一个秀场的思想。那么对于一堂公开课的前期准备,我们教师就要从根本上抱着一种务实的思想来完成。
上一堂公开课要有务实思想。一方面,要贴近平时,也就是指教师的教学思考和行为模式都是源自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学生的现实状况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而并非刻意追求和使用最先进的电教设备,最精良的教学用具,最华丽的教学用语等。公开课不等于多媒体课。当然有需要的情况不该排斥先进教学工具,但是在没有必要使用的情况下,就不要刻意追求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也可以把一节公开课上得生动活泼、线条清晰、板书精彩、气氛浓烈。学生和听课者也都能够从这堂课中受益匪浅。这就说明上好公开课,不在于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工具,最根本的是你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另一方面,务实思想还需要公开课要服务于平时。公开课上所关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应来自于平时教师司空见惯,又苦于解决不好的问题。而公开课恰恰为解决这些问题,起到了一些突破性的作用和抛砖引玉的功效,同时也使得一些处于疑惑状态的教师感到豁然开朗。比如,某种课型大家都驾轻就熟了,就没有再频繁开这种课的必要。什么课型大家觉得很棘手,没有成熟的可供参考的模式,我们就要勇敢地开这种课,在尝试中求进步。
所以,在认识了公开课的真正意义之后,教师应该坚决杜绝这样的公开课产生:
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好,怕他在公开课上拖大家后腿,就剥夺他参与公开课的机会。例如一个班级中有学生人数40人以上,而到公开课的时候,上课的学生人数只有30~35人。其他学生此时在哪里?又在干什么呢?他们心中也许正在期盼着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到现场听课吧!
还有一种对学生主体地位有所忽略的表现是:教师所选的课题已经是学生学过的了,但还要学生们再听一遍,这就严重浪费了学生的精力、感情和时间,结果,这堂课中,学生作为配角,只是被动地配合教师表演而已。
二、课堂请勿作假
本来这堂公开课老师所选的课是八年级下学期的一节内容,但是他却借用九年级的学生来上这堂课。很难想像学生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从这堂公开课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全是按预设的程序进行,学生只是配合教师的表演,什么“请思考”、“小组讨论”、“收获与体会”等等,学生只是在猜想教师的意图拣需要的回答。这样的课堂根本谈不上互动性、生成性和情感沟通。
三、被神化的公开课
作为教师推出公开课本无可厚非,但过分强调了公开课的作用,总想使公开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总想赋予它更多的功能。于是,做课教师便有了更多的包袱,不敢放手去搞,而只是把“磨”好的一节课四处展示,不敢创新,不敢开新课,生怕搞砸了丢面子,给公开课抹黑。这样教师也是抓住一节课反复打磨,想使其尽善尽美。
以上这三种类型的公开课是应该抵制的。在认识了公开课的真正意义之后,我们期望的是这样一种公开课:
一、真实
公开课必须真实,使广大教师能学能用。它不能像样板戏一样提前排练好,上课只是“背台词”。公开课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生成性、不确定性。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既定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冲突,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这些对教师的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正是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二、把学生放在首位
不管常规课还是公开课,教师服务的对象都应该是学生。只把学生当成演员或者道具就本末倒置了。我们应该把每节课的核心都定位于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虽然,公开课也是对教师的考察、能力的检验,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若教学失去了课堂的本真和师生的交流,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对学生有何益?对观课的教师又有何益?
公开课应使班级所有学生参与,体现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学进度要和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步,把公开课看成是正常的一节课,对学生来说只能是全新的课堂,是第一次也只能是唯一的一次,教师只能适时地引导、点拨,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绝不能把班上的所谓的优秀学生拿来当道具、作陪衬。
三、创新
一堂好的公开课,不但能体现教师独特的教学特点,更应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观课教师在课堂的生成性与不确定性方面有所启迪,而不能仅仅拘泥于打磨好的样板课。
四、公开课应展示不同的课型,体现常态教学而又高于常态教学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包括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但公开课上展示的较多的还是有器材的动手活动,而复习课、练习题课、作业讲评课等等常态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型却很少有人问津,而这些也正是常态教学中最难处理也最需要得到帮助的课型。
正确认识公开课需要我们真诚地去面对,了解了公开课的真谛才能进一步的细心打磨,最后才会挖掘出真正的“公开”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