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公开”变“表演”
第四节 防止“公开”变“表演”
公开课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其作用已经为教育工作者所共识。然而近年来,公开课教学却越来越多地受到批评和责疑,原因是不少地方把公开课看成是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手段,从而逼得教师不得不把它上成表演课。这种做法不仅背离了上公开课的目的,而且抹杀了公开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形式的本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改变广大教师对公开课的偏见,更需要公开课的执教者科学引导、严密组织,使一节公开课既能体现集体力量和水平,又能使公开课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得到收获。
要想使一节公开课收到最好的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变执教者课后说课为课前说课
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绝大多数地方在公开课结束后都要对公开课进行评议,执教者的说课一般安排在听课者评课前。这样做的优点是有利于评课者在评课前了解执教者的指导思想、教学思路等,便于评课者有的放矢地评课。然而它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其一是评课者课前不知道执教者的教学思想,不利于评课者在课堂上观察执教者的教学思路是否得到全面贯彻。二是教学者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在课后会把自己课堂上的一些无意行为解释为有目的的设计,从而不利于听课者观察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而把说课放在上课前一两天进行,不仅可能帮助听课者客观全面地了解授课者的思维过程,而且还可以做到:
1.促使执教者更全面地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活动更严谨,教学方法更科学,教学过程更精炼。教学不是一种随意性行为,而是一种带有明确目的和计划的理性行为。教师每上一堂课都会有一定的指导思想支配着自己的教学活动。如果在课前不认真思考,就会带着朦胧的思想走上课堂。因为一般情况下,教师在上课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活动的细节上,不愿意把时间放在理论思考上,从而使得部分环节具有随意性。如果在课前让他说课,他就得把自己的教学思路理清,为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使他原本朦胧的东西清晰、明朗,使他的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思想性。
2.集思广益,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教学效益。说课不是简单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说者和听者互动的过程,也就是说,说课不仅要说者介绍自己的教学思路。而且要听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自己的看法,提建设性的意见。这样通过一说一评一建议,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课前就为听课者所了解,使听课者的意见在上课前就为说者提供启迪,从而使教学设计更完善、更科学。
3.使课后评议有的放矢地进行。有的人把课堂教学的完成看成是一节公开课的结束,把听课教师看成公开课的旁观者,其实这是不科学的。一节真正的公开课应该是从教师接受任务始,到公开课参与教师评议结束乃至写出教学心得止。所以课后评议应该是公开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课前说课,可以使听课教师更好地观察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贯彻,教学方法是否切合学生思维特点和水平,教学设想是否精炼高效等等,从而把听课者和执教者的教学思路、思考方向等统一起来。
二、让听课者带着明确的任务走进课堂听课
公开课作为一种研究课,需要听课者听有所得,听有所思。但如果听课者在课前没有明确的任务,没有思考的重点,他听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很不幸的是很多公开课教学活动,课后评课大多数流于形式,或者说些恭维话了事,或者鹦鹉学舌,颠倒重复,让执教者得不到启发,让与会的人感觉乏味。从教学实践来看,一个公开课的组织者,要想提高公开课的效益,把公开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课前把教学过程分成若干个环节,然后将每个环节的听、评、议任务分配到每个听课者,让他们有的放矢地去听课。这样既有利于增强责任意识,又可以把听课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去,让他们带着目的听课,带着目的思考。比如在组织公开课前,把这一节课分解成教学目标是否科学,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恰当,重点讲解是否准确到位,教学难点突破是否巧妙,例题选择是否典型,设问是否有启发性,课堂讨论是否有序,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等环节,然后把它们分到每个听课者手里,要他们在课堂上重点关注每人手中的问题,讨论时就分配的问题作典型发言,从而使每次公开课的评议活动都进行得有声有色,真正做到了讲者有话说,听者受启发。
三、改变公开课的评议模式,提高课后评议的实际效果
传统的课后评议实际上已经蜕变为听课者对执教者教学水平的评判,多的是评价,少的是商议。执教者变成了待宰的羔羊,他的能力和水平就在于听课者对他的认同度。其实,一堂公开课代表的应该是一个备课组乃至一个教研组的水平。把集体的光环套到一个人头上,或者把应该由集体承担的责任推到一个人身上,这种评议往往使得被评者惴惴不安,评课者不能畅所欲言,一个本来可以通过集体评议使这一教学活动成果得到升华的机会白白流失。公开课的组织者应该努力避免这种现象出现,把公开课的课后评议引导到科学实在的轨道上来。在实践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把课后评变为课后议。课后不是按照传统方法先由执教者说课后由听课者评课,而是根据课前分工,让听课者按照课前分工顺序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课前听过执教者的说课,听课者对执教者的教学思路已经有了清晰的了解,这样听课者就可以根据自己在听课过程中的思考发表看法,比如对执教者的教学设想是否得到落实,教学过程中的微观调整是否合理等提出自已的观点。一位教师评课后,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观点有分歧,其他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来一起讨论。这样变评判为探讨和沟通,把听课者和评议者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使听课的人有机会评议,让执教的人有机会解释,使公开课的参与者在思想碰撞中产生火花,使公开课的教学效果在商讨中得到升华。
2.让学生参与评议。学生是公开课的主要参与者,是课堂教学的受众。一堂公开课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然而传统的公开课评议活动却把学生排除在外,听课教师根据自己主观臆想来对教学活动进行评议,其结果不可能不出现偏差。克服这种偏差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参与公开课的评议,让学生结合老师的教学过程介绍其注意力是怎样被老师调动起来的,预习时的困惑是怎样被老师破解的,等等,使老师的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具体感受得到检验。
四、及时巩固提升
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现在不少学校组织一节公开课往往是从教师上课开始,到听课教师评课结束止。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公开课的功能,使公开课的成果得不到及时升华。
为了使公开课上出最大的成效,在评课结束后,我们应该组织教师对评课者所提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充分讨论,然后据此对原来的教案进行修改,在吸收广大教师合理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更加科学的教案,再拿到其他班级进行教学,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把结果反馈给参与评课的所有教师。这样既可以使授课教师通过公开课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使听课教师通过参与公开课教学有所收益,这样才能使公开课上出真正的效果,才能使开设公开课的目的落到实处。
我们不能为了公开课而公开课,而是要在心里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实质性,方能从本质上上好这堂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