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絮让公开课锦上添花

第四节 花絮让公开课锦上添花

公开课是检阅每位教师自身教学技能和教学的基本功,也验证着教师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品德,同时也是展现了各教师的自我风采。上好一堂公开课不是那么简单的课题。公开课要费很多的心神,不但要体现出创新教学,还得让学生展现平时的基本功底。不仅有“花絮”穿插还得有内容可读。仅有内容可读还不够,要完全吃透分析透一堂课中的重难点所在。

花絮一:

今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一位男同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同在一个磨坊拉磨。唐玄奘到西天取经要选一个脚力,就选中了马。十几年后,马跟随玄奘取经回来,又来到磨坊。驴对马说:“你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我还在这里转悠。”马说:“其实你和我走的路程是一样的,只不过你是围着一个点转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和人差别并不大,关键看你有没有远大的目标。

这位同学的演讲得到了阵阵掌声。这位同学给课堂带来的这个小花絮是一个蕴含哲理的小故事,演讲生动,成功地点燃了课堂的气氛。大家还从这个故事受到了教益。

花絮二:

今天这节课讲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电视剧《神雕侠侣》?”一听说《神雕侠侣》,所有的同学都来了劲:“看过。”“谁知道片尾主题曲叫什么?”我又问。“《归去来》”有同学回答到。“那么谁会唱这首歌呢?”一听说让唱歌,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我会,但歌词记不全。”马上又有另一位男同学说:“我有歌词,给你,好好唱。”一阵笑声过后,这位男同学开始唱。唱的很好,我看大家听得很入迷,就说:“再唱一遍好不好?”“好!”同学们欢呼起来。这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两个人一起唱。同学们再次欢呼鼓掌。

两位同学唱得都很好,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情绪空前高涨。我也被感染了。等掌声平息下来,开始讲课: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血雨腥风后,甘愿淡泊尘世的繁华,抛弃世俗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去寻找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文学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厌倦了黑暗的官场,不满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而去,躬耕田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接着又给大家讲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种精神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像这种课堂花絮的插入,同学们的兴趣提高了,这节课的效果也极好。看来,要想效果好,课堂的多样化是一条途径。

为了让一堂课显得完美,为了让这堂课中的重难点容易得到解决并掌握,在不离开主题的同时增加教师的丰富表情、肢体语言的运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诗歌解说,或间插游戏互动、自绘的一些精美趣味图片等等。

“花絮”在教学中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说教学思路清晰了,重难点把握了,再加点“花絮”,那么整堂课就显得完美。但重要的是自己每抛出的一个个“花絮”要自己接回,要与下面所讲的内容紧紧相扣,并且是环环相扣,这样才显得课题组合的严密性和条理性。如果“花絮”没有弄好,一个个抛出来,就像一块块石头丢出来样的,不仅把听课的人听闷了,也会把自己和学生的思路砸混。

再者,“花絮”如果没有很好的语言组织其实不要也罢。“花絮”要穿插得合理、贴切,在语言的衬托下应具有用趣味帮助解决难题的功能,或显优美诗意烘托整堂课的意境。但过于牵强或没有度的“花絮”却会完全破坏整堂课的形象。所以说“花絮”的运用是离不开语言导引的。

语言虽然是一种天性,但也更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天性,如果没有天性,那么就得努力。只要用心,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好的,平时多读多讲,多思考,多请教,在上每一堂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备好详案细读,细背细论。在教学中积累语言词汇。慢慢改进其缺陷,相信总会有进步的一天,或许当下次的公开课到来时,你就不会眉头紧皱,或许你已热切期待已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