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具,助你一臂之力
第二节 教具,助你一臂之力
在一个非常寒冷的严冬早上,某老师却摇着一把纸扇走进教室,这深深引起了同学们不解地疑惑,当大家明白这是因为老师这节课要讲扇形的有关内容时,都露出了醒悟的神情。又如某老师提了一副麻将牌到教室,同学们在猜,老师总不会教我们玩麻将吧?!那又是要干什么呢?只见他把牌一块一块地等距地摆在讲桌上,之后才知道,他正在用多米诺骨牌原理讲数学归纳法呢!这些很少出现在课堂上的东西都高度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对课堂内容十分好奇,一心想老师究竟拿着这些东西有什么意图。
这就是教具的魅力,它不但能够挑起一个好奇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让学生直观感知、动手操作所学知识,使新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这在一堂公开课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亮点。
有句话说得好,一幅好图胜过千言万语。用这句话来形容教具的作用再恰当不过了。
好的教具可以在公开课上活灵活现地表现你要费很多精力、搜肠刮肚地想出大量词汇来描绘的事物。它可以节省你讲解的时间,产生趣味,令课堂增加变化,还可以帮助你的学生记住你的主要观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都知道,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还可以使学生弄清教学要求,区分学习要点,研究学习提示,做好有关笔记,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学习内容的结构特点等,同时帮助学生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进行记忆和理解。更能引起观课教师的好奇心,起到教师之间在教学上的切磋。
这就是在一堂公开课上引用教具的好处,具体点说对学生来说,即使课本上有图示、有说明,但却仍然缺少一种能够让人直观感知的印象。哪怕是中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虽然比起小学生来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对纯粹理论性内容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倘若公开课的执教者只是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解课本上的理论,或把课本上的图示“搬”到黑板上讲解,学生们可能会在理性上明白这个道理,但却难以有深刻、持久的印象。
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模糊不清、教师本身又不知如何才能更好表达的情况下,教具的出现就可谓是“及时雨”了,及时化解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及时为学生理清了思路,及时给了学生一次将抽象知识与直观感知相结合的机会,也能够让教师松上一口气,以进行以下的内容讲解,不至于在这一个问题上浪费时间,毕竟,对课堂时间的掌控,也是公开课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
在课堂教具的问题上,还有一点非常值得教师们借鉴。不单单在公开课,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不妨让学生课后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起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作用,还可以增强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促使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这里,在让我们体会一下教具在课堂中的独特地位。
生物课上,老师指着模拟的人体骨架,告诉学生们什么叫“头骨、躯干骨、胸骨”,虽然那个骨架让你生出一种恐怖万分的感觉,但你还是真切地感知了人体总共有206块骨头的道理;化学课上老师带来苯环的分子结构,让你看清楚了什么叫“六边形”分子结构;物理课上老师把水平仪、经纬仪搬到教室时,你当时可是欣喜万分,终于从理论应用到实践了,可以测一测教室的地面是否水平了?某班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时,学生们都非常头痛。因为老师一再强调“学习立体几何要有空间想象力”,但是孩子们脑子转了无数遍也不明白老师说的“空间”在何处。老师讲到“三条直线两两垂直相交”时,学生一个个面面相觑,颇感困惑:“三条?垂直?”在他们的印象中,有两条就足够了,还有三条?这时,老师指着教室的一个墙角说:“大家看,这个墙角是不是由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组成的?”同学们一看,茅塞顿开,原来是这样啊!
这样,学生们对立体几何的兴趣就被一个小小的“墙角”调动起来了,最初的恐惧感也被冲淡了许多。
当然,墙角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教具。但现实说明,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尽可能地利用周围的现实空间和各种教具,启动学生的两个半脑同时动作,积极思考。
有一位作家在她的一本书中这样写道;“我们处在一个视觉社会,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言语被记住,就应该让听众看到它。人们会记住他们看到的50%以上的东西,而听到的则往往很容易被忘记。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在大部分人的讲话中都会引入视觉教具了。”这位作家所说的视觉教具是指在演讲中任何可以被人们用来配合讲话的道具。如表、图画、幻灯片、照片、印刷品以及实物模型等。恰当地运用直观性教具,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恰当地使用教具,能大大增加课堂情趣方面的奇妙效果。
教具带给教师的益处是无穷无尽的,但也需要在使用教具教学的时候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摆正教具在教学中的地位。
教具的运用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相一致。运用教具可以增强听觉和视觉效果。教学中常见的教具有小黑板、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模型等。
而在现实中,目前还存在两种需要克服的倾向:一是上课不使用一件教具;二是虽然运用了教具,但不恰当。有的教师是为了用教具而使用教具,有点“装门面”的味道;有的教师没有配合讲课内客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2.用教具演示时要注意演示的示范性。
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演示教具的每一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示范的过程,也是动手操作实物、探求真理方法的熏陶过程。但是有的教师,尤其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在公开课上,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片面地认为,教具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小道具,作用微弱,不必精心设计演示方案,只要在教学中用过即可。因此,出现了有的教师见到有现成的教具,随便拿来就用,不研究用何种形式、何种步骤向学生一一展示教具各部位特征以及如何使用教具是最好的现象。
有的老师见到书上有演示的示意图,就照“图”宣科,让学生看着书中的插图,问一问、填一填,不研究如何动态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时候实在没有现成的教具,便简简单单画出草图,随口说两句,不研究如何形象、规范地勾勒知识的本质特征,导致课堂上学生无法从教师的讲解过程中获得正确的感性经验,获取正确的解题思路。
如果教师在教学上忽视了模型、图表等教具的运用,那就意味着你将学生的大脑功能至少降低了一半,而你的教学也将会变成独臂侠,好比是一个正常的人被捆住了一只手臂一般,难以尽善尽美地再现你的风采。
想让你的公开课多一点欢快,多一点轻松,多一点笑声,多一点学生想要的东西吗?那么,请别忘了你身边的助手——教具,当然,关键还得你运用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