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上好公开课
第四节 巧用多媒体上好公开课
如果说“教鞭、粉笔、小黑板”是传统教学的“旧三件宝”,那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电子讲稿”则是今天教学的“新三件宝”。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供了条件。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也已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由开始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增加亮点”向日常课堂教学迈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用视觉和听觉两种器官接受信息,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器官接受到的信息记忆效果要好。
所以,教师们在准备一堂重要的公开课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到运用多媒体教材呢?
答案大多数是肯定的。一名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公开课的教学效果。
像抽象性比较强的公开课,不少知识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上可以以图文并茂、视听合一的形式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感染力,引起学生对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政治课教学的目的。
在公开课上,多媒体教学受到广大教师们的如此欢迎,它们到底独特在哪里?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执教者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利用多媒体,通过声音、图象、文字的展示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可以带给学生清晰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潜能
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拓宽了学习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浓缩了众多表象,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新,学会思考。
三、弥补教材材料不足,扩大知识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们在使用的教材中有些材料因受到空间、地域、时间的影响,不能贴近当地学生实际情况,这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对“多媒体教学”的探索,能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公开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确在创造情境、激发兴趣、挖掘潜能、拓宽思维、提高教学等诸多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教师在新形势下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巧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公开课教学中的作用。
在物理公开课上,肖老师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和电脑模拟电子运动的动态效果。这首先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领略了神奇的微观世界,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收集实证,接着通过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让学生了解了科学的方法,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肖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使微观变直观,抽象变形象,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获得实证的途径,达到了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肖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运动进行遐想,并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了解了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在“氧化钠的形成”这一教学环节,肖老师让学生表演这一过程。学生感觉新奇而激动,投入的表演活化了教材,收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肖老师利用课件展示和图示板书同步,把钠原子和氯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简明呈现,让学生有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在肖老师不断利用课件“诱惑”学生的基础上,学生探究的兴趣越来越浓,课堂也充满了活力。
肖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使微观抽象的离子形成变得直观,帮助学生领略和体验了微观世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多媒体课件帮助肖老师创设出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化静为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能够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突破难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多媒体课件能够将难以掌握和理解的抽象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带入一个形象、生动、直观并且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世界。
多媒体在有些教师眼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事物,在课堂上实践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放不开手脚的时候,那么,在多媒体的使用中有哪些原则可以供我们选择呢?
一、主体发展性原则。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只是把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简单地在课堂播放,以媒体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或学生的主体作用,取代学生的思维过程,取代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过程,取代师生间的交往与情感交流。
在任何时候,教师都应发挥其主导和组织的作用,都应及时处理好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切不可被多媒体课件牵着走。不能为了让学生看自己精心设计的课件,而不顾课堂上学生的实际。
二、目的整体性原则。
只有当教师真正把计算机技术同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它才会发挥巨大的教育功能。教师指导学生看图形或动画的目的,不在于画面本身,而是让学生借助它们理解知识点,读透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画面,任何时候都应该是直接或间接反映主题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不能把多媒体教学搞成幻灯会或影片会。
三、认知工具性原则。
要将学生放在认知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出发点,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而不能把多媒体当成“灌输”的工具,大量地给学生“传授”知识。
四、情境建构性原则。
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并按照文本的方式组织和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可交互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具有良好的可交互性。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将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以及板书等统统编织进去。上课时,教师只管按鼠标,一路“next”下去,虽然省劲儿,但与学生交互性太少,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效果并不好。特别是让学生自学型的习题课件,更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反馈功能。
六、辅助性原则。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功能不可低估,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从而使其更具有说服力;它可以让课堂生动起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师生间的互动,使教与学达到有效沟通。但多媒体也只能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只能服务于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目的是让自己教得更好,让学生学得更加积极。所以,切不可让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因为它绝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
有句评价说得好,运用多媒体,教师能使课堂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不要再为课堂重点难以展现而苦恼,不要再为教学难点难以进行而担忧,精心制作一份精美的课件,让难点由抽象变形象,由微观变直观,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如此有趣、如此神奇的画面在学生看来还会觉得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