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处理偶发事件

第二节 机智处理偶发事件

偶发事件是指课堂教学中没有预先预见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事件,即教学中的“意外”。偶发事件在常规课堂中还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意愿进行处理,但是在公开课上,这些偶发事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开课的教学进程,甚至教学质量。由于偶发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变性、多样性和不易控制等特点,所以很多老师非常担心在公开课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发生,但是他们无论在上公开课还是常规课时被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打断,这并非什么新鲜事了,面对偶发事件,我们有时扫兴,有时恼火,有时束手无策,有时则习以为常。

偶发事件,更多时候成为课堂教学的干扰性因素,甚至成为个别教师教学心理中的阴影。其实,偶发事件看似与教学目标无关,或是影响课堂教学,但只要我们教师处理得当,因势利导,以变应变,恰当运用,不但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将之转化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

因此,何不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让精彩在“意外”中绽放。

这是一节区级公开课,是关于幸福的一个课题,课文内容是一个有关幸福的电视节目采访。一位研究幸福的心理学家布莱恩在接受电视节目采访时谈论如何找到幸福,他讲述了桑兰的故事。这位向成功一步步迈进的女孩,在一次训练中由于偶发事故受重伤而瘫痪,但她对生活和未来却一直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桑兰对自己能活着感到很幸福,并庆幸自己还可以学到许多新的东西。

本课按教学设计,进行到两个小组自愿上台表演采访,虽然参与的两组4名学生表演很一般,但全班同学还是给予了鼓励的掌声。老师正要接教学计划进行下一步,这时另外一个小组坐第二排一个学生把右手举得特高,没等老师反应他就站起来了大声说:“老师,我认为我们表演得比他们好,我们想试一下。”举手的同学大声说道。这时老师感到有点突然,因为心里没准备,于是仍勉强地问道:“你们肯定比刚才表演得好吗'”可心里却想着一定要完成教学设计安排,而这位同学又用英语说:“我肯定”。口气十分坚定。老师还是不甘心地问道,但心里已在犹豫了:“你知道我的课堂时间很紧吗?”老师和这位同学似乎在心里就这么僵持着,老师又顽强地、试探性地问了一句:“如果在今天这个场合我不给你这个机会你会怎么想?”此时此刻老师已从讲台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了。但他认真的而又坚定地说:“我相信你一定会给我们这个机会的。”

这时,全班同学、包括全区外听课的老师都把目光聚集在这位老师的身上,看他怎么办。

这时,老师转过身,举起了双手鼓掌,大声宣布:“大家欢迎他们上台。”话一落地,全班就响起了期盼的掌声。此时此刻,老师突然感觉很感动。无论他们的表演是成功还是让人失望,一点儿都不担心。为这几个学生的大胆与自信以及他们的参与精神所感动,已在心里为他们喝彩。

真的没想到,他们的表演很形象到位,还有扮演桑兰的那位学生的自信,以及他回答主持人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幽默。他们对话自如又投入,能看出临时超常发挥了预先的准备,但却抓住了在场的每个人。这个采访“占”了四分钟时间,却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当然,这一堂没有完成教学计划,最后一个问题只进行了一半,但是却收到了出奇不意的效果。

这位老师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最后机智地处理了偶发事件。但是偶发实践不仅仅限于这些,我们教师要培养处理各种课堂教学的偶发:

一、处理教学失误的机智

公开课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劳动,尽管教师认真准备,但仍不能避免自身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误。出现失误并不奇怪。尤其对于一些年轻的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随机应变,如何正确地对待和处理这种失误。

在一次考试总结会上,面对学生只重视中难度问题,而忽略基础题的状况,洪老师脱口而出:“同学们,我们1+1=2都做不对,还追求什么10+10=100呢?”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10+10=20!”“对!大家就犯了这样简单的逻辑错误!”洪老师斩钉截铁地说。实际上,洪老师的面颊已经绯红,只不过被多年的经验掩盖的严严实实。

在课后找同学谈话分析试卷时,洪老师依然选用那句错话来教育学生要重视基础知识。洪老师为那次的机智的反应而骄傲许久。如果当时课堂上承认了失误,课堂定会一片混乱。看来在课堂上,运用合适教学机智技能也能恰当地弥补失误。

在公开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处理自身失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学会自我监督和及时从学生身上得到反馈,发现失误,及时纠正,以避免小错变成大错,或是一错到底;

第二,要实事求是,知错就改。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什么丢脸的,不要为了掩饰尴尬而拼命辩驳;

第三,要反应敏捷,不要手忙脚乱,应迅速思考对策,选择最巧妙的办法纠正;

第四,要考虑成熟,慎重纠错,避免一个问题造成两次错误,甚至为失误辩护;

第五,在发现及时的情况下,应做到不动声色,对有些失误力争在不转移学生注意力的前提下及时纠正;

第六,要善于动脑,善于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失误变成教育学生的机会。

二、处理学生失当行为的机智

学生的失当行为是指学生有意无意地干扰课堂秩序、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其中以学生有意的“恶作剧”最难处理。学生的思想活跃,而且有些学生还爱耍小聪明,在课堂上制造恶作剧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掌握处理恶作剧的机智对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

候老师进教室上课,一推门,掉下来一把扫帚砸在头上。怎么办?

侯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不慌不忙地弯腰拾起扫帚,幽默地说:“看来我工作中的问题不少,连不会说话的扫帚也走上门框,向我表示不满了。同学们,你们天天和我相处,对我有更多的了解,想必有很多话要说,希望课后能给我提提意见,帮助我改进工作吧!”

该教师采用“明断暗收,为我所用”的方法,镇定、宽容、迅速果断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化解了矛盾,摆脱了窘境,这就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成功运用。

三、处理学生意外回答的机智

教师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在讲解、提问、组织讨论时,会碰到一些难度很大的问题,而且学生的思维活跃,也会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知识修养,而且还要有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和圆满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以免因疑难问题的出现而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

如李老师在讲《木兰辞》时,学生提出了疑问,认为诗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不可信。理由是木兰的一双小脚晚上洗脚时会露出来。李老师解释说:“北朝的妇女不裹脚。”可学生又问:“那妇女是什么时候开始裹脚的呢?”这下可把教师给问住了。

于是,该教师抱歉地说:“这个题我也说不准,等课后查资料告诉你吧。”课后,该教师查阅了不少资料,终于弄清了妇女裹脚是从南唐李后主开始的。后来上课时,该教师给学生又作了圆满答复。

在这个教例中,老师没有回避学生的问题,而是实事求是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很快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正常的教学环节中来,而且在课后又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如,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在讨论寓意时,

一学生提出“真有这么笨的农夫吗”,这是唐老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唐老师笑了笑说:“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很好!至于寓言,由于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现在很难引证真假,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之所以写这则寓言,就是想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唐老师的这种应急处理的方法,也是教学机智的体现。处理学生意外回答的机智,要求教师:

1.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胡乱回答欺骗学生;

2.要寻找最恰当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疑难问题的“结局”,以尽快导入正常教学;

3.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4.要及时地兑现所许的诺言,如果课上说了课后要解决某问题,那就一定要认真守时地兑现解决。

四、处理教学环境突变的机智

教学环境突变是指外来干涉事件的发生导致课堂教学环境的不协调,它不是由学生引起的,而是由外界某些偶然因素的干扰而引起的事件,对于这类事件的处理同样需要运用教学机智。

例如:

在一节《联想与想象》的公开课上,正当同学们进行思维训练,由桥你能想象得到什么时,突然停电。多媒体教学设备瘫痪,学生期待地看着老师,听课教师同情地望着讲课老师。“同学们,想象是从无到有。今天,电力公司为了锻炼我们的思维,为了考验我们的能力,特意帮助我们取消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一‘有’的束缚,那么我们就开动脑筋,真正地从无到有。由桥你能想象到什么?”学生以及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那堂公开课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思维异常活跃,也赢得了听课教师的认可。

在课堂教学中,时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处于积极的状态,用语言、用眼睛、用动作,甚至有时用沉默都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这个课堂教学偶发事件案例,应该对“偶发事件”进行深入的反思:

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

新的课程理念已注入我们教师的心灵,“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民主化的课堂”不再只是一句口号,已逐步变成教师课堂教学的自觉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什么?是知识能力、方法过程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往往是教师的价值取向。而教师的价值取向又往往体现在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甚至从未见过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在课堂上的目光无疑要关注学生。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如果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育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存在与感受。显然是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相悖的。

二、教师要机智处理课堂教学偶发事件

如果课堂偶发事件处理得当,教学秩序不但得以继续顺利进行,而且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又一个亮点;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教学进行。而正确处理偶发事件,最能表现出教师高度的教育机智。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教师随时需要这种教育机智。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理智感、责任感和巧妙的教育艺术,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炽热的心肠和闪亮的智慧,感受到教师的人格之美。这一切能转化为一种灵魂的感化力量,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人格信赖。从这一意义上说,处理偶发事件,是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增长才干,树立威信,增强教育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良好机会。

三、处理偶发事件要随机应变

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有很多,有些时候,一句话、一个巧妙的动作也能够很好地化险为夷。不管什么偶发事件的处理,我们一定要尽量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引导处理。课堂上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见机行事,采取相应的应变方法,就一定能够将消极因素化成积极因素,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受控于教师的教学艺术

偶发事件往往会分散学生原有的注意力,如果我们老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相反,如果我们引导恰当,偶发事件不但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还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精彩。偶发事件的处理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艺术,这种教学艺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精彩往往在“意外”中绽放。

五、借助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经常发生在一些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身上,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在处理偶发事件时适时地渗透德育,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更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所以有时偶发事件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又一机会。

六、偶发事件可以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

将偶发事件转化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很好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加以充分利用,并且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可谓是“精彩,往往在‘意外’中绽放”。

教学活动是活生生的,有时常常会碰到一些“干扰”正常教学进程的偶发事件,这需要教师具备优秀的教育机智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具备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强烈的创新精神,变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将偶发事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化解成为课堂教学的新的教育契机,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虽“偶发”而“自然”。即便是那些恶性的、消极的偶发事件,只要教师冷静沉着、善于引导,同样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巧妙、艺术地处理偶发事件,反映了教师的教育创新,这也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与要求。愿我们教师在教学偶发事件处理、教学创新中逐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