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周围眼光
第三节 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周围眼光
一个人活在现实社会中,就要与其他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言论和行动不免要受到他人的议论和评判。这是由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所决定的。
教师是社会中一个职业,当然也会受此制约和影响。如果你在准备一堂重要的课时,成功或失败与否,就更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之处,接受来自各方的眼光。
有一篇寓言,叫《蜗牛人生》。全文如下:
一只蜗牛在慢慢地爬着……
一个人说,看呀,这就是骄傲虚荣的结果!它本是短跑冠军,可总是怕别人不知道,背着大大的奖杯到处炫耀,于是连走路也极为困难了。
一个人说,看呀,这就是思想放不开的结果!它本是轻轻松松的,可总是把负担背在身上,而不会弃旧迎新,于是连走路也极为困难了。
一个人说,看呀,这就是勇于拼搏的典型。它本是一个弱小者,可总是不亢不卑,知难而上,给自己一个适当的压力,鞭策自己,于是小小的生命绽放动人的魅力。
蜗牛听了笑了笑说,蜗牛就是蜗牛,说完,依然不紧不满地爬着……
这时一个哲学家感慨万千地对自己的学徒们说:蜗牛很值得我们学习,这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蜗牛听了又笑了,它眯缝着眼睛说,过奖了,不只是我这样,你们看看,整个大自然是不是都这样啊?
这则寓言虽短,但却有深刻的内涵,对于我们学会如何对待他人的议论和评价大有裨益。
一只小小蜗牛的经历,其实也折射出了我们人生的影子。老话说的好:“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被人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不管评价好坏,起码是有人关注你。一个人如果没人关注、没人议论,倒是一件很悲哀的事。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对他人的评价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固然不好,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但重视过度也大可不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都太在乎他人的评价,更关注他人的意见,而忽视了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自己内心的认知。
有一个古代笑话,说的是父子俩牵着驴进城,半路上有人笑他们:真笨,有驴子不骑!父亲便叫儿子骑上驴。走了不久,又有人说:真是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父亲赶快叫儿子下来,自己骑到驴背上。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不怕把孩子累死!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谁知又有人说:两个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父子俩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用棍子扛着。
我们不要笑这对父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步其后尘。
教师是一个非常容易引人关注的职业,身边无时无刻都充斥的各式各样的人、千奇百怪的事。这就需要教师一定要是一个做人做事都要有主见,要具备判断是非能力的人。不能人云亦云,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要靠自己的脚走路,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把别人的看法当作真实的存在,以他人的评价来左右和修正自己的言行,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就好像一个人把别人给他作的画像看得比他本人还重要,用画像来衡量自己的美丑。
人生苦短,几十年转瞬即逝,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更为重要。因此,在面对自己的一堂公开课的时候,我们不必太在乎他人的评价,只要是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利、有益的事情,就大胆地去做。如果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其结果只能是像骑驴的父子一样,无所适从。
孔子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就是说,别人不了解你,甚至误解你,任意评价、否定你,你也能不生气,不在意,那样,你就能成为所谓“君子”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教导人成为“君子”,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保持独立的自我。无独有偶,美国心理学家帕翠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念。帕翠丝在书中说道:当有人评价你时——好像他们就是你一样。注意,他们正在试图控制你……她还说:人们评价我们实际上是在假装知道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在对我们的精神边界进行攻击。如果接受这些攻击,我们会暂时迷失自我,屈服于别人的控制。书中的一个小故事足以说明让别人的评价主宰我们的生活,我们将会面临多么严重的后果:
有一位女士,相信她的丈夫十分爱她,只有他才最了解自己。虽然她很聪明,并且具有歌唱家天赋,但是,因为受丈夫对她看法的影响,她认为自己“不聪明”,并且有一副“不出众”的嗓子。这位女士20岁结婚,60岁时成了寡妇。在她身为寡妇的余生,通过种种信息,她重新认识了自己,但为时已晚,因为一生中她少有精彩的自我展现,她没有自信,埋没了自己的才能,她不但为失去丈夫难过,还为失去自己“另一个生命”悲伤。如果她不相信丈夫是因为爱她,才对她如此评价,她就会过上另外一种生活。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或者说,别人的攻击,防止它们对我们造成伤害呢?其实,只要明白了,让别人的评价取代自我的评价,会丧失自我,就不难作出正确的行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小时候,明明吃不下饭菜了,可父母却还会要求说你没饱呢,你得再吃一点;其实只想简简单单的买一个电子阅读器看书,可爱人却认为你一点也不懂电子产品行情,受到了厂商的蒙骗……通常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会辩解:“不不不,我不是故意不吃,我是……”或者“我不是不懂,我其实……”帕翠丝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她身体力行,做出了表率。她曾经在餐厅里读报纸时遇见陌生人,告诉她“看得太多了”;她也曾经在旅馆的大厅里被素不相识的人告知“笑一笑”。在这两个情境中,她都没有辩解,在第二个情境中,她没有解释自己为什么不笑,在第一个情境中,她并没有反驳陌生人对自己阅读情况的断言,因为如果她这样做的话,她等于承认这些个陌生人可以对她自己的事情进行评价,她只是不同意陌生人的观点而已,于是就默许了其他人对她精神边界的侵犯。所以,我们教师都要时时保持警惕,保护自己的精神边界不受别人侵害,可是当陌生人或者同事试图对我们这么做时,我们往往容易发觉,当我们的亲人、朋友、长辈……对我们这么做,我们常常不容易发觉,因为我们经常只看到行为表面的爱的糖衣。
在学校,你所接触的除了学生就是其他老师,可以说你每天都要和同事相处,难免受他们的情绪影响。自己左右手的掌纹都有所不同,更不要说同事的性格、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世会和你不一样。
因此,要想不受其他老师的情绪影响,就应该消除偏见,避免印象传染。同事之间的关系与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大不相同,每个教师的性格特征、处世哲学、价值观念、教育背景等都有差异,不应该奢求每个教师的处事原则都与你一样。
如果你对不合性格的教师冷眼相待、漠然处之,或看见就产生厌烦情绪,对教育教学工作不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使自己被其他教师孤立起来,陷入人际关系的泥潭。
一、不要对同事有过高的“期望值”
教师之间,整日在一起相处,难免会存在一些隔阂,或相互受到一些不良情绪的影响,这些都是正常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些不良情绪的传染,理解同事间的压力呢?
对其他教师不要有过高的期望,这是消除“先入为主”的肤浅的“第一印象”、消除偏见的基础。教师与教师之间,毕竟只是同事关系,永远不会像朋友那样亲密无间。如果你对别人有过高的期望,到头来受伤害的只能是你自己。
1.寻求帮助要仔细考虑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你想请其他老师帮个忙,就应该首先考虑一下该老师到底愿不愿意帮忙,或他有没有这个能力。如果没有认真地去分析。结果该老师没有帮到忙,又耽误了你的时间,你心中必然会产生不好的情绪。这种因为其他老师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就是犯了对同事“期望值”太高的错误。没有冷静地去分析其中对自己的不利因素,最终导致自己和其他老师之间的关系恶化。这种压力的产生,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期望值”,是指人们希望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事情达到成功的一种比值。人们在现实社会当中,都希望凡事尽如人意,但客观事实又往往难遂人愿。教师之间也是这样,往往是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徒增烦恼。
2.事先做好两手准备
老师与老师之间相处,难免有请求他人帮忙的时候。在请求其他教师办事时,有成功与不成功两种可能。对事情只想到成功,而不想到失败是不客观、不现实的态度。
作为干练成熟的教师,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有两手准备。求人办事时,应该胸有成竹,不因事情顺利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不因事情受挫而悲观失望,满腹牢骚。
3.交往中要适时地调整好“期望值”
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地根据此时此地或彼时彼地的情况的变化,来审视和调节自己的“期望值”,适时地采取相应变通措施,避免或减少来自他人的不良情绪的影响。
做人做事都应该事变我变,人变我变,不要把希望盯在某一点上或某一个人身上。只有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才不会对同事估计过高,也不会受其他老师的情绪影响。
二、大度些,努力接受不同性格的同事
来自他人的情绪影响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的主观意识造成的。学校中的教师性格多种多样,且非常复杂,但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与自己合得来,一种是合不来的。如果是其他场合,可以拒绝与自己性格不合的人交往,但是在学校里,教师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若从主观上对性格不合的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无形中就会增加自己和其他老师的压力。
1.学会在不同中发现共同之处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何况是出生在不同环境下,所受的教育也有差异的两位教师之间,既然人与人之间的性格有所不同,为人处世方面也必然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既然“不同”的事实无法改变,那么就不应该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嫌弃他人,要学会容忍同事之间性格上的差别。“求大同,存小异”,必然会使你消除偏见,与不同性格的人友好相处。
2.对容易带给你情绪影响的老师做深入了解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对一个人不了解,你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离,也就容易对其特别的敏感,容易受其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时代、家庭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经历、遭遇有关。在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最好也要了解他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你才可能会理解他、体谅他、帮助他,你们之间也就会增进了解,甚至可能成为朋友。
3.多发现别人的长处,避免印象传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当然也有缺点。所以说,要允许别人的缺点存在,但也不能道听途说,先入为主地认为某一教师不可交往。
4.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人
对别人的偏见是一种狭隘的心理在作怪,要努力消除这一心理障碍,就要有正确的认识,从思想上彻底改变想法,保持积极的心态。
希腊作家斯托贝有一句名言:“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人们需要友谊,友谊来自朋友。
5.太热情也容易使人产生偏见
在偌大一个学校里。总有个别教师喜欢凡事请求同事帮助,但很少考虑别人有没有这个时间或能力。当然,教师之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但每个人的时间和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答应帮别人办事,首先要看自己能不能办到,这是人人都应该明白的道理。
如果你不自量力,对同事的请求一概应承下来,事情办好了可能什么事也没有。如果其中一件办不好,或只说不做,那么就会给其他教师留下不守信用的印象,甚至遭到其他教师的埋怨。久而久之,其他教师就有可能对你形成偏见。所以说,太热情有时候也是不好的。
6.交往过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有人曾说:“接近着相互伤害着,疏远着相互想念着。”这话虽然有些过于偏激,但是细细品味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的例子,因为过于亲密也可能会造成很深的伤害。同事之间如果交往过密。你必然会对其的一举一动加以注意,也就更难调控他对你的情绪影响。
其实,要调控好来自其他老师的情绪影响,避免受到严重伤害的最好办法,就是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与同事相处,太远了显然不好,别人会误认为你不合群、孤僻,性格高傲;太近了也不好,因为这样不但容易让其他同事误解,以为你“拉帮结派”。
所以说,不即不离、不远不近的同事关系,才是最恰当的和最理智的。这也是“消除偏见、和谐相处”的有效办法。
以上这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处之道,都能为教师加强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开课是一个接受同事、领导检验、评定的平台,而用一个平和心态对待来自于各方的眼光是一个需要长期锻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