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反思迎来下一个精彩
第一节 让反思迎来下一个精彩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它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理念的体现等都给予了宏观的指导。但具体到某个学段、某个年段、某个单元、某篇课文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将宏观的要求具体化,而在教学活动中最难之处就在于如何把这些理念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去。
“公开课”是对这些宏观要求具体化的较好诠释,它能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抽象的理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之间对教学方法上的揣摩和交流,通过公开课这个平台能够便于教学理念的消化吸收和借鉴。因此,“公开课”已成为最受教师青睐的教研活动之一。
公开课的开展为具体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所以我们教师对公开课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把它仅仅当成是学校领导对自己工作的视察,更应该把它视为自己成长的一个舞台。通过上公开课,实现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的目标。
所以,教师们在准备或者正在进行一堂公开课时不能处于无我的状态,采用“拿来主义”去用别人的经验去复制自己的锻炼。应该用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亮点,在公开课这个检阅的平台上决定哪些方法可以在以后的课堂上借鉴运用,哪些做法需要改进以后才能为我所用,哪些做法是不太合理的,需要以后在教学中加以克服。总之,在公开课后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公开课”的最佳功效。下面是对公开课实践中进行的一些总结和反思:
一、公开课中师生关系需情感来链接
师生之间的情感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师生情感是否融洽,关系到公开课的成败得失。在公开课中,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链接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关系到学生对教师的接纳、认可和配合程度。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和减力的动力效能。一个人对某人或某物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之有关的他人或他物上去,对巩固或改变一个人行为具有强化效能。在公开课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发挥情感的迁移效应,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真爱,这样学生才会因喜欢教师,进而与教师一同建立一个温馨活跃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们要在平时就和同学们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要等到公开课已到眼前时临时抱佛脚。
二、公开课中应对教材做的艺术处理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感悟、理解、把握教材的过程。学生能否充满兴趣地投入学习活动,学生的参与状态、学习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如何安排教学流程,教学流程的安排是否简便实用,符合学生心理接受特点,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选择教学的切入点,教学切入点是否新颖独到,利于点燃学习热情;如何选择识记、理解、运用的训练点,训练点的选择能否做到举一反三、一石三鸟,利于公开课实践能力的形成;教师如何确定处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的确定是否准确,采用怎样的策略引领学生理解把握教学重点,能否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深入浅出的点拨和引导;如何解决学习疑点,教学疑点学习是否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解决的,是否展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如何处理学生必须掌握而力不所及的内容,如必须了解的文本背景、其他专业知识、专业术语、有效资源的插补等教师是如何处理的,是在何时何种问题情境中解决的,解决方式是否恰当适时等等,都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艺术处理,是我们对公开课反思的具体问题。
三、公开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
开展一堂公开课,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犹如黑夜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有了导航的明灯。反之,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犹如在茫茫的大海上毫无目的邀游,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样公开课只能变成一个教师的个人秀。因此执教老师确定了怎样的教学目标是开展一堂公开课不可缺少的指标之一。
教学目标的制订可以根据是否有利于能力、情感、方法目标的整体推进;是否明确而具体;能否让每个学生产生一种可为之而为之的心理内驱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是否充分体现了公开课的特点,较好地处理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等等。但公开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时间里要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所以,所选内容就要看是否合理恰当符合教材特点、学生认知特点、课程标准要求了。
四、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可以说,公开课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否“得法”理所当然就成为观一节课的重要因素。这里“得法”的内涵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否运用灵活的手段去公开课中随时产生的问题。想要完成一个成功的公开课就要正确把握课堂教育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公开课的公开性、很强的实践特点以及课堂教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公开课的开展必须重视引领学生从文本内容入手,联系已有的情感体验,读出文本的形,读出文本的神,读出文本的味,读出文本的情;其次应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课堂的场、静思默想品评思考的场、实践运用练习表达的场,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培养感情,揣摩课文内容,吸收积累知识。
2.能否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教学策略。毕竟课堂上学生始终是主角。在学生课堂学习中,能否为学生创设利于自主学习的情境;合作、探究学习内容的确定是否恰当必要,操作是否规范,在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是否充分发挥了启发、点拔、引导作用,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使合作、探究学习不流于形式,有一定的实效性。
3.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简便实效,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利于在学习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五、培养灵活应变的教学机智
公开课不是一个已经拟定好的按部就班执行预设教案的剧本,它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预设固然重要,但只有把预设和生成完美结合的课堂才是真实展现学习过程、最具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真正体现以学定教、最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才是充分体现学生自身价值、最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课堂。
教师是否具有依据学情灵活机智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看教师能否依据学情适时恰当地调整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调整后教学目标是否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困生能消化、中等生有收获、优等生有发展。其次要看教师能否针对学生接受能力、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适时恰当地调整教学策略,全面调动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学生时而琅琅读书,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圈点批画,时而苦思冥想,时而眉开眼笑,时而动笔疾书,时而议论纷纷,时而激情表达的动人场面。再者要看教师对于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得体恰当适时有效。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件是怎么处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件又是怎么处理的,面对学生提出的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疑点相关的重要问题,教师能否给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点拨和引导,最终比较恰当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始料不及的问题。
我们对公开课的反思不单单是一次重温,更是一次总结,尤其是对失误、错误的总结。目的是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