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真实的公开课

第二节 我们需要真实的公开课

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我们就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做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对于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许多教师深有体会,“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可以说,如果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

从公开课的类型上看,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校内的公开课,一种是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校内公开课的作用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互相听课、互相借鉴和研讨,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发现的快乐,也有创造的快乐;各级各类的观摩课与展示课,被赋予代表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教学水平的重任,往往是一节公开课会倾注全体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精心雕琢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集中精力学习教育理论、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上完课以后,也可以从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学智慧在这样的磨砺中渐渐生长。

目前的问题是,教师需要公开课,但教师需要有实效的、真实的、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的公开课,那种表演、作秀的公开课也是老师们强烈反对的。下面是一位教师根据自己亲身体验,谈及目前公开课所面临的“假课”现象:

一,公开课的目的、功能和性质的变质

眼下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把教师的公开课开课情况作为评优、评先进、晋级、评教学能手、评学科带头人等活动的必要条件。于是,那些稍微有些能力有些经验的教师迫于这些政策的压力,才攒足了劲头硬着头皮去申报各种各样的公开课、上各种各样的公开课,为了获得良好的评价,就标新立异,花样百出。于是乎公开课就变成了具有极强功利性、政治性的公开课,是已经脱离了公开课应有的学术性和价值的公开课。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虚假

1.虚假课堂——彩排后的表演,导致教研环境的失真。

可能是出于教学效果方面的考虑,当下很多公开课,作为开课者往往要花上一个月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来筹划准备一节课,课件、教案、教具等一切就绪后,还得让学生事先充分“准备”,并在课堂上反复“演练”、“彩排”,倾听多方意见,再修饰加工,最后才是上课。这样的公开课已经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了,完全成了教师与学生友好合作的“表演”。

本人所在的学校最近恰好有两位教师开了两节县级公开课,我也有幸看到了其中一位教师公开课的准备和上课的过程:备课花了多少时间就不用说了,本人也不得而知,光是做课件一项就请了本校几位课件方面的“专家”忙活了两三天的时间,课件、教案、教具等一切就绪后,便是借其他教师的班级来一遍又一遍的“上课”,而且每次都有同教研组的教师一起听课、评课、改课。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的上,一遍又一遍的改……光是这样的“上课”就上了四次!最后才是真正的上课。另一位教师在上公开课前的一番表白更是深刻地揭露了当下很多公开课的真面目:“……不用紧张,权当是一次表演好了,过过场而已……”。对于这样费时费力,精雕细刻的公开课,是否具有教学研讨的意义?这样一堂近乎完美的公开课,叫其他的教师从哪里学?学什么?

2.虚假情境——浪费时间的行为。

现在很多的公开课还透着另一种层面上的虚假:几乎所有的公开课,每节课开始之前总不免要放一段与课题内容有关或者无关的音乐,然后就是一张又一张令人眼花缭乱的幻灯片,一个又一个的思考题,一段又一段的视频……最后总不忘记加上一段音乐作为全堂课的小结。要么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提问、一次又一次的让学生自己讨论、小组合作……甚至有一位教师在进行一节以社会生活变迁为内容的公开课教学时竟然让学生搞起了不伦不类的服装表演!又如在一次历史与社会教研听课活动中,某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编演历史剧,但由于本节课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本身故事性不强,叙述也不够完整,结果学生活动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其表演就像是在背“台词”,毫无历史感,更达不到教学的目的。纵观我们的公开课教学,给人最大的感觉似乎是没有课件就不叫公开课,没有音乐就不是公开课,没有幻灯片也就不是公开课,没有小组合作、小组活动也就不是公开课似的。情景创设“花”、“偏”、“多”、不实际,浪费时间,有的甚至是偏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是偏离教学的主题,走进了一条浪费教学资源的死胡同,从而严重影响到教学的进程和效果。

3.隐性虚假——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行为。

前两者的假,一目了然,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但公开课中的另一种假,我们是很难直接看出来的。它存在的面更广,危害性更大。比如报纸上曾报导了福州市某小学“好生”上公开课,“差生”留在教室里面自习的事件。我也能找到一些类似的现象:比如一些老师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在课堂提问时总是有意或无意的提问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屑一顾;有些教师在上公开课之前会有意或者无意的向学生透露一些本节课所要提问的问题;有的干脆将问题的答案也悉数交给了学生,以应付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冷场”……凡此种种“假课”将教学过程中真正的问题掩盖起来,对课程改革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课堂评价虚假、僵化

这几年,听了很多公开课、展示课后,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的奇怪现象:在课堂上几乎每位教师都是十分的和蔼可亲,对学生的课堂作业都“赞不绝口”。现在的公开课当中,似乎都存在着这样一条潜规则——公开课上不应该说学生的作业不好、表现不好之类的话,甚至不能对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要获得其他听课教师的好评,就必须始终面带微笑,同时永远鼓励学生、永远说“你做的很好!”、“你想的真棒”、“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我们的教师们往往都在公开课的课堂上描绘着一个共同的神话课堂、理想课堂。为了这个带有神话色彩的理想课堂,教师带上了微笑的面具,准备好了一大堆赞扬与鼓励学生的话语,学生也统一戴上了“天才”、“神童”的面具。再就是有的课堂,其评价仅仅停留在对结果的正确与否的评价上,而很少引发对结果产生过程及其原因的分析与评价,评价层次肤浅。说到这里,我不禁要问:这种专门为公开课准备的课堂评价方式是否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我们一次又一次表演的同时,难道我们就没有发现自己对学生的鼓励与表扬越来越言不由衷,越来越虚伪,学生们对类似的表扬与鼓励也越来越麻木了呢?

教师需要真实的公开课。“今年我们的片区教研有个不错的创意,即针对某一教学内容,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提交到整个片区研讨,然后由某个老师综合大家意见再设计,然后进行教学观摩,再由大家进行反思,我觉得这样的公开课更有意义,没有修饰与表演,有的是尝试与反思。”这位老师对这种公开课的赞赏代表了所有教师的心声。

说到公开课的真实,不能回避的是公开课与常规课的区别。由于公开课的特殊性,它比常规课更要求完美是必然的。一位专家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一是应该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应是一堂有效的课;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常规课好比家常菜,一说到要上公开课,就像家里要来客人了,自然要精心准备一番。时常听到客人说:不必那么麻烦,你们平时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吧!话虽这样说,可是我们仍然免不了要准备几个拿手好菜!也许,这就是常规课和公开课的区别吧。”有老师这样比喻。正因为公开课的特殊,所以把公开课打造得更精细一些,体现出理想课堂的色彩是应该的,但这种理想并不是作秀与表演的理由。

要求公开课的真实并不排斥集体备课,达到这种具有理想闪光的课堂,光靠教师个体是做不到的,所以公开课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如果备课过程变成了某一权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授课教师,不去考虑授课教师自己的想法,就容易导致教师上课“卖教案”的情况,没有了授课教师自己,那教师就只能按照事先设计的过程进行表演。

听公开课听什么?“一是听设计,二是听生成”。那些事先演练好的、每一个环节都天衣无缝的课,并不被教师买账。教师要求的真实课堂,就是具有真实事件的课堂,而不是事先排练好的课堂。“要听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课堂应变的能力”;“我听公开课会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听,比如他是如何设计课堂的,怎样设置问题的,学生会怎么表现,等等。我有一些自己的观察点,从这些点上找到对自己的启发。”设计的精心与完美,课堂上真实的动态生成以及教师应对课堂事件的能力,才是教师们最想从公开课上得到启示的地方。

在保护公开课的真实性、有效性方面,有一些制度与管理上的建设要跟上,以下就是几点对公开课的管理原则和对策:

1.制度化原则。要把公开课纳入制度化管理,对公开课类型、时间安排、评价机构、评定方法和标准、反馈方式、奖惩办法等都应做出具体的规定,确保公开课能经常性地展开。

2.发展性原则。公开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公开教学也只是一种促进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所以,公开教学过程和结果评价都要服从发展目的,不应从奖惩老师的角度去管理公开课。

3.及时性原则。对公开课的评价应该及时,及时反馈评价的结果。如果反馈滞后,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就难以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进行分析,易使教学评价流于空洞的理论分析,难以以理服人,收不到应有的评价效果。

4.务实性原则。教学一定要讲求实际效果,要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的,求真、求实是一切教学的内在要求。公开课作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切忌追求表面现象。

在公开课的管理对策上,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

1.分类管理。根据公开课的目的,将公开课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同一公开课又可分出高低不同的等级,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公开课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可综合采用百分制、等级制、评语制、前后比较评价等不同方法。

2.学生参与评价。公开课的评价主体可以包括教学主管人员、教师代表、承担公开教学任务的教师本人、聘请的外校专家等,笔者认为还应包括学生参加。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效果比任何人都有发言权。忽视学生存在的教学评价,绝不是科学的教学评价。

3.课前、课中、课后评价相结合,注重课后实效追踪。学校宜成立公开课评价小组及监督机构,由他们负责对公开课进行课前评价,了解学生的原有水平,为正式评课做好准备;在课中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过程做出全面的记录和分析;课后要通过各种方式如提问、测试、座谈、问卷等进行实效追踪,在此基础上对公开教学做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4.奖惩适度,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制定与公开课相联系的奖惩制度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是,奖惩必须适度,过多地依赖奖惩措施,既增加了教师承担公开教学的心理压力,也挫伤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现在很多教学专家都提倡“留白教学”,鼓励教师不要过分依赖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在课堂教学中应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给自己和学生多留一点创造想象和创造思维的空间。即使一种新的教学尝试被归为“失败”,但这种“失败”比因循守旧的教学更值得称赞。

此外,加强师资建设,增进教师队伍的团结,培植精诚合作的意识,弘扬师德师风,合理安排公开课的时间,也是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公开课的措施。总之,只有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采取科学的管理对策,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小学公开课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