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事装点课堂
第二节 让故事装点课堂
说起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每个人的童年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故事连接起来的,甚至可以说,你脑海中的故事史就是你的成长史。
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95%以上,高中生占85%以上,而在大学生当中这个比例也高于60%。
故事导入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用讲故事的形式(如典故、传说、历史故事等)导入对新知识、新课题的讲解。故事导入突出了情趣性,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内容与课题要紧密相关,做到贴切、典型,以更好地起到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作用。
以故事导入新课的方法生动有趣。从学生爱听故事这个角度来说,学生通过老师所讲述的故事,使他们对故事中表现出的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迫切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生一定会主动参与,这比直接把新知识灌输给学生的那种填鸭式教学有用多了。其次,这种方法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够较好的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通常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刚开始时,由于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可能还停留在课间发生的有趣事情上或上一节课的内容上,因此教师需要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转移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上来。
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老师,当他们一站到讲台上,就牢记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讲解问题,指导作业,却把故事这个教学助手忘到脑后了呢?
也许你会说,讲故事那是给小孩子们上课才用的,大孩子们的课堂时间原本不够用,再节外生枝讲故事,这堂课还能上得好吗?其实不然,听故事是没有年龄之分的,学生无论大小,都不会拒绝有趣的故事。
有经验的老师,很善于在讲课过程中穿插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学生一旦有了好奇心,就会产生追根究底的念头,就会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
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往往会出奇的好。
龚老师在学生眼里是一个很有趣的“小老头”。上他的课,有的时候你分不清楚这到底是中学生在上化学课还是小学生在听老师“讲故事”。
讲到元素“铍”时,他说:“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还记不记得里边的那个女儿国呢?”
“记得。”
台下的学生兴趣盎然,没想到这小老头居然对“女儿国”感兴趣了?他想说明什么问题?这个故事和化学有什么关系?
“《西游记》里唐僧一行西去取经路过女儿国,那个国家只有女的没有男的,对吗?当然了,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不过,现实中还确实有一种化学元素,会影响人们生儿育女。”
学生们一听更加奇怪,不会吧,居然能影响人们生儿育女?这是什么元素?
于是,台下的学生争先发问:“真的?”
“是什么?”
“老师,快告诉我们吧!”
台上的龚先生呵呵笑着,慢条斯理地说:“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曾经,在广东一个山区的村寨里,一连数年出生的尽是女孩,人们急了,照这样下去,这个地区岂不变成女儿国了吗?于是村民们开始想办法,有的去求神拜佛,拜了这个观音敬那个佛爷,却不见一点效果。有的去寻医问药,却找不到能治这种怪病的药方。有位风水先生便说:‘很早以前不是有地质队来开采吗?他们在后龙山寻矿,把龙脉破坏了,这是坏了风水的报应啊!’于是,迷信的村民,千方百计地找到了原来在他们山里探过矿的地质队,闹着要他们赔‘风水’。地质队队长一听,不可能的事啊?为了‘洗脱罪名’,他带领队员们又回到了这个山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地质队在探矿的时候,钻机把地下含铍的泉水引了出来,扩散了铍的污染,使饮用水的铍含量大为提高,长时间饮用这种水,而导致生女而不生男。经过治理,情况得到了好转,在这个村寨里又出生男孩了。”
故事讲完了,学生们还在回味着这个有趣的故事。
龚先生话题一转:“现在我们开始介绍铍的基本性质,然后大家再结合故事分析一下铍的性质。”
于是,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台下的学生又开始了对铍的“声讨”。
见多了千篇一律、平铺直叙的课堂,眼前的故事课堂让人眼前一亮:原来即使是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化学元素,背后往往也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啊!
可想而知,故事有多有趣,学生们的“胃口”就会被吊多高!在学生眼里,化学课总是和那些反应过程、实验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即使有故事,大多也是关于某化学家于某一年发现某物质的经历。
而实际上,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没有规定一定要我们的化学老师变成“故事高手”,就像案例中的老师,他完全可以略而不讲,只要说一声:“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元素——铍,先介绍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看看铍的性质有什么独特的地方,然后来做几个练习题……”
这样做,也没什么不妥,完全符合为师者传道的职责。可是这样一来,学生们对铍的性质的印象能保留多久呢?稍用功的学生,课堂练习外加课后复习还可以达到记在脑子里以“应付考试”的目的,而那些生来就漫不经心的学生呢?很可能下课铃声一响,他就把刚才老师灌了一耳朵的东西扔到九霄云外了,光想着他自己的“私人计划”该如何实行了!
案例中的老师,将化学问题蕴涵于化学故事中,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又激发了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这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比之下,我们有些还热衷于以呵斥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老师是不是该有所思考了呢?
一位研究教育的人士说过:不爱学习的学生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一个也找不到。
无论是学生从小就接触的语文、数学,还是上中学开始了解的物理、化学,及至他们进入大学所选修的各种专业课。所有的课本知识中都或多或少蕴涵着一个个小故事。而这些故事的演绎,很大程度上要看讲台上的你能不能将它有机地穿插进公开课当中,给学生们以智慧和启迪。
要知道,学生在课堂上是在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开始学习的,而影响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情绪和情感反应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果老师能给他们一种积极的、充满兴趣的情绪感染,那么,他们因此产生的学习动力也将是无限的。
这样一来,本来可能要花费你更多时间才能引入的问题,就在故事中不知不觉穿插进去,让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寻找答案的欲望。这时的课堂就不再只是你一人的“天下”,而是师生互动的空间了。
想想看,一个小故事既能活跃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相比之下,如果你只是加重语气说:“注意了,下边我们讲某某定理,请大家注意听讲!”十有八九的学生往往已经分神好久了,你能指望他们在3秒钟内迅速回神,全神贯注听你讲课吗?
在上公开课时需要执教者注意的几个要点:
一、在不同的时机穿插故事将会取得不同的效果。
教无定法。我们是在课堂伊始,课堂中,还是课堂结尾引入故事呢?如果在一堂课开始能恰到好处地用故事引起,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如果你在讲课中间穿插某个故事,则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某些已经分神的学生回到课堂上来;如果在一堂课快要结束时导入一个故事,则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给他们一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印象,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并借此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使此课的“尾”成为彼课的“头”。
总之,结合课堂教学进度,适时插入故事,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故事把课本理论化抽象为具体。
有些课程,如哲学等文科类课程,它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性认识。而学生的认识却总是从对具体、生动的个别事物的认识开始的。
这时,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运用故事进行教学,往往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从而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变深刻为浅显。
三、故事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有的时候,一个小故事可能带出故事中某个人物的更多故事,而正在兴头上的学生可能会追根究底,这个时候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内容上来。切不可一时兴起,就“故事”而论事,结果一堂课成了“名副其实”的故事课,那样就违背了故事教学的初衷。
四、积累故事素材。
课本虽然是有形的,但课本中的知识是无形的,课本知识涉及的故事更是无穷无尽的。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信手拈来”的故事,你必须在台下多作准备,比如平时有意识地把从课外书、报纸上阅读到的小故事制成文摘卡片、剪报等,也可以通过调查、走访等途径获取和挖掘身边的信息来编成生活小故事,这样你才有足够的素材去应对课堂教学。
在课堂中即兴穿插的故事,比起单纯的理论知识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理,它能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
课堂上的故事,可以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从而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因此,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根据教材内容补充相关的故事、传说,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有一点请注意:我们只是说穿插故事但并不是要在课堂上纯粹讲故事。否则的话,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只是听了一个故事,却没搞明白你想讲什么知识,可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