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材的二次加工

第四节 对教材的二次加工

教师学生共同的朋友可以说就是教材了,教材是谁也离不开的教学、学习工具。教师更是把它视为根本,为教科书是从。但真要就此视它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

不可否认,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知识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和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是应该尊重、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但值得注意的是:单单照着教材“照本宣科”是远远不够的。在依赖教材的同时更应该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决策者和创造者。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反思者”,教师的再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对待教材也应有新的认识:

一、对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以往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通常是统一内容、统一教材教参,教师多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丧失了一些独立性和创造性。然而,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给教师提供了创造新的教学形式的机会、一纲多套教材给教师增添新的教学内容的空间,因此教师不再是“搬运工”,学生也不再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差异,重新构建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教材成为了英语教学中师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依托和出发点,教材由传统的“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坚持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这是教师处理教材必须遵从的原则之一。要明确正确的教材观务必明确下列四点:

1.坚持以学生为本。

教材是教与学的依据,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所以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人本教育的理念强调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性,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倾注极大的心力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使其能够健康成长。

2.科学地使用教材。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教材只是教师用来“教”学生的媒介。我们也不能盲目崇拜教材,成为教材的奴隶,让教材完全控制我们、束缚我们的手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是教材的积极开发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合理、有效整合和使用教材。真正做到依托教材但不完全依赖教材,从“死”教教科书转向“活”用教科书。在对教材内容处理上,可进行如下几点尝试:

①依据课标,把握目标,结合实际,进行多套教材统整。

②利用本地文化活化教材,激活学生。

③对适合的教材内容或问题设计进行延伸,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④充分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存在的不确定表现的方面,将促使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力求用知识和经验扩充教材留出的空间。

⑤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尤其对语法部分进行系统的调整。

3.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必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做到与时俱进,我们还须在以下方面不断钻研和提高。

①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②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③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活化和拓宽教材内容。

④对教育学、心理学进行研究和实践,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恰当的英语策略和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而新教材又为我们提供了实践这些教学理念的机会。我们应树立“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思想,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教材统整的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避免学生成为教材的被动者和吸收者,而成为学习主人,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因此,对教材做二次加工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优秀教师会抓住教材的本质,对教材进行适度开发,目的是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全面地掌握教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大量实践证明,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真正领会教材的实质,对教材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一方面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处理教材、运用教材,让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阅读、全面分析、融会贯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把教材的文字系统转化为适合学生接受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系统。另一方面教师应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自己使用的教材做出适当的裁剪,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内容生活

要对教材二次加工首先就要从教材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方面着手,打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隔阂,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和体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材内容生活化使教材不仅更适应学生心理需求,而且促进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如何把枯燥的经典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需要教师对教材在理论转化方面有所创新,这无疑是对优秀教师的一个巨大考验。

二、教材内容问题化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问题化处理,把教材内容设置为由“一根红线”作为线索“链接”起来的问题。在教学中用启发引导方式逐步地解决一个个问题,并注重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奇异”想法,发出“不同声音”,从而将教学引向深处,引向创新生成。

三、教材内容活动化

教材所显现的是理性的冷冰冰的“死”知识,要使知识变得鲜活,变得富有情感,就必须通过学生的活动具体操作,到各种活动中去体验,将知识吸收、升华,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

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是教师工作科学性的重要体现,是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华丽转型的关键一步。教材分析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创造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理解教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部分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的升华过程。从创造的角度来看,钻研教材也是一个深入探究、多向思维,捕捉灵感、开拓突破的创新过程。

总之,作为教师,一定要在不断地感悟、融合、创新中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高瞻远瞩,把握教材编制的命脉,用好教材,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所以对教材的二次加工十分有必要。教师应该用自己独特的个性,把自己对教材内容的感悟、体验、激情、灵感和时代的现状、自己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再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教材拿起来就用,要对教材进行重新钻研、处理,并与学生进行灵活的课堂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