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让课堂活跃起来

第五节 提问,让课堂活跃起来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说法,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很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答案。

问题是学生思考的起点和动力。一个或一连串精彩绝妙的提问,往往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将课堂教学引向高潮。但我们平时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现在的学生怎么了?上课提个问题没一个人回答,课堂死气沉沉的……”事实上,之所以课堂沉闷,关键原因在于教师。教师没有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提出的问题不是过于简单,就是过于复杂,这都无法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课堂情绪自然不高。因此,教师要精于提问,善于提问,以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问,二要指点”。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忽视“问”。教师要努力树立提问意识,养成提问习惯,培养提问能力,提高提问效果。课堂提问有很深的学问。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中能紧扣重、难点,简洁明了,难易适中,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准备一节课、上好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力求实现课堂提问从内容、方式、语言、结构、过程到导学关系等诸方面的科学性安排和艺术性组织。

一、用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天,张小玉老师在讲授力学中的“摩擦力”一节。由于课前学生们都预习过了学习内容,因此,讲课一开始,张老师就直接提出了一个有关摩擦的很有趣味的问题。“把一个一吨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蚂蚁能够推动它吗?”

“哈哈……”张老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大笑起来,大家都觉得她的问题太不可思议了。于是齐声回答:“推不动。”

张老师又接着问:“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

“也推不动。”仍有几个学生不服气地笑着说。

“我认为有可能推得动。”张老师笑着说了自己的结论。

这怎么可能呢?学生们一脸疑惑地望着老师。看到学生们的表情,张老师知道这已经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于是她提示大家:“联系你们预习的内容,再想一想,是不是能推得动?”

教室里沉默下来。学生们在认真思考。有的在查找书的内客,忽然有学生醒悟过来,站起来响亮地回答:“推得动推不动,不是看铁球的重量,主要看它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

“对!你讲得很好!”张老师笑着称赞道。接着,她又用平静的语气说:“在水平面上能否推动物体,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重量大小。假如推动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重力不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那么,重量与摩擦力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今天咱们就学习摩擦力。”

张老师的一席话,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大家情绪高昂地投入到学习中。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或者说求知欲望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只有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课堂情绪才能被激活。

学生天生富有好奇心,他们之所以喜欢读《十万个为什么》、《动脑筋》、《算得快》等书籍,就是因为这些书刊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它们提出了悬念性、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们跃跃欲试,寻求解答。当学生产生好奇心后,就急于想知道答案,这就会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率自然也就会提高。

例如,有一教师在教学“加减法的速算法”时,先在黑板上随意写出几道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题目,然后要求同学们和老师同时计算这些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学生于是纷纷动手试算。教师运用加减速算法,速度远远超过学生,并正确无误。学生们惊奇了,疑问出现了:“老师没有经过竖式计算怎么能这么快口答出来?”疑问促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转化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课堂情绪因此高涨。

二、提问要提到点子上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课时,胡老师没有直接讲课。而是要求学生把三角形放到方格上,通过数方格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数完方格算出面积后,胡老师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同学们,如果我们要计算一块三角形地的面积时。是否也可取把这块地放在方格纸上,或用一个个方格纸片去填满三角形的地呢?”

“哈哈…”学生们都大笑起来,齐说,“不能。”

胡老师立即追问:“那怎样才能算出这块三角形地的面积呢?”

“用尺子去量。”

“用公式计算。”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献计献策。“对。用公式计算,今天咱们就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胡老师及时将问题转移到所要讲的内容上来。

三角形的面积套式是什么呢?如何计算三角形地的面积呢?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开始学习课堂内容,为了解除心中的疑问,大家的学习兴致很高。

古人曰:“学则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质疑,是现有知识与思维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或开始,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探究新知识的原动力。精当有效的提问,能够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顺畅。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技巧掌握得不够好,提出的问题不但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还降低课堂效率,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我们建议老师在提问时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问题要有针对性

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教师要围绕这些内容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提问难易要适度

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难易适度的问题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调动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

3.提问密度要适宜

课堂提问的次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疲劳和不耐烦,使课堂情绪低沉;提问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课堂气氛平淡。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绪,使提问激发法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4.提问应顾及大多数学生

有的教师因为害怕课堂提问时出现冷场,从而耽误学习进程,因此总是喜欢问少部分的学生,以希望课堂提问按自己的设计顺利进行。事实上,这样做,只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其中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就会受挫。

因此,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对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如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总之,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让全班同学参与到回答问题的氛围中来,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同学的课堂积极情绪。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精彩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调动其课堂积极情绪,提高教学效果。

5.故设悬念提问激发法

悬念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如果教师在新课开始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在讲授公开课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会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6.新颖提问激发法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不成熟,好奇心很重。如果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转换一下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产生新奇之感,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又会如何呢?那种场景一定也是不少老师一直向往和追求的——学生们积极思考和发言,非常踊跃。

7.激趣提问激发法

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教师一个精彩的提问,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听课热情。

8.启发提问激发法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提问启发,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时机。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提问难度应该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激活课堂气氛。

9.诱思提问激发法

诱思式提问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的乐趣。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人类最强烈、最持久的思考,来自于面对不解之谜。”

当然,提问要保持难易适度,否则连激发兴趣的目的都无法达到,更不要说唤起深层思考了。

课堂提问的巧妙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使用不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情绪也会受抑,出力不讨好。因此,教师要讲究提问的艺术,用提问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达到高效课堂。

三、合理调控——优化课堂提问的语言

无论是问话还是解答,从高标准、严要求角度看,课堂教师提问的语言都应力求实现“六要”。一要语调愉悦。声音亲切柔和,感情丰富,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二要语汇丰富。提问和解答妙语横生,流畅自如,形容得当,措词清新,必要时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三要语言风趣。富有幽默感和诙谐性、含蓄性。四要语言精炼。对每个词句都能加以斟酌推敲,言简意赅。五要语言质朴。做到诚恳和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六要语言机敏。为顺利答疑解惑,要善辩,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问话上,要特别注意所提问题必须明白简练。所谓明白,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那种啰啰唆唆的冗长叙述,只能让学生昏昏然,抓不住提问的要领。在问题的解答上,要尤其注意语言节奏感的合理运用。所谓节奏感,是指教师解答时,声调要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讲话不能总是一个声调,一个速度,声音要有停顿,该高则高,该低则低,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停则停。

四、科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问的过程

课堂提问过程的优化,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置境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有所准备。

2.置疑阶段。在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

3.诱发阶段。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教师可查核一下学生对问题是否明确,促进学生回答;可以给出相关提示材料,协助学生作答。

4.评核阶段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答案联系其他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词句,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也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

五、丰富多彩——优化课堂提问的形式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2.曲问。为突出某一原理或者为向某一原理逼近,可以从问题另一侧面发问,寻找契机。

3.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4.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

5.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6.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提问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