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也不拖堂
第一节 一分钟也不拖堂
下课铃响了,教师仍然继续进行教学活动,即“拖堂”。学生课间休息时间,满打满算也就10分钟,可有些教师“拖堂”少则两三分钟,多则七八分钟,甚至还有“拖”到下节课的上课铃响过仍不肯下课的,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其实,不管因为什么原因拖堂,都是不可取的,拖得越多越久,越不利于课堂管理,而且,也不合法、不合情、不合理。
一、“拖堂”是对学校作息制度的蔑视与践踏
守时是一种社会公共准则,在这种公共准则之下,学校制定有作息制度。什么时间到校,什么时间放学,什么时间上课,什么时间下课,这是每个学校作息时间表上都写得清清楚楚的东西。这些都是国家根据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而制定的,是具有权威性的规定。
“拖堂”教师则把体现国家意志的作息时间看成是可执行可不执行的软性规定,或者说根本没把规定放在眼里。
“我拖堂是加班加点,是工作积极肯干的表现,我就是不按规定的时间下课,我就是想什么时候下就什么时候下,你能把我怎么样?”
这不是公然藐视与故意践踏学校作息制度,又是什么?具有这种心理的人,还有什么不讲理的事不敢做?
二、“拖堂”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观的集中体现
若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会时时处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在课间休息问题上,教师会考虑到学生作为正在接受知识的未成年人,不能长时间处于紧张学习状态,必须有必要的放松和休息。课间休息时间就是让他们放松和休息的,教师强占这一时间就是对他们身心的摧残。
不少以强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为荣的教师,公开表白自己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这不过是骗人的障眼法罢了,他们这样做的真实目的,不过是为了自己所教学科成绩高于同年级同学科其他教师。这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自己为中心呢?
三、“拖堂”践踏学生休息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享有合法的休息权利。劳动者享有休息权,未成年人同样享有休息权。这些权利已经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其中学生的休息权是由政府规章的形式来确定,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作息时间的规定。教师上课“拖堂”,强行侵占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来进行文化课教学,就是侵犯学生休息权。
四、“拖堂”破坏良好的师生关系
“拖堂”的教师对“拖堂”是不可能有恶感的,不仅没有恶感,还非常喜欢,所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也肯定没有恶感。事情果然如此吗?否。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只不过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愤怒罢了。可以这样说,学生没有不对教师“拖堂”持反对态度的,不过是程度不同。有些麻木一些,有些则深恶痛绝。他们私下议论时,有的甚至对教师很不尊敬。
有这样一位喜欢“拖堂”的教师,因为从来没有人当面对她提出批评,所以一直自我感觉良好。偶尔听学生议论,对她的“拖堂”行为怨声载道,她才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认识。
五、“拖堂”引起教师间的矛盾
我们先看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上课铃响后,某教师走进教室站到讲台上,刚刚开讲不到三分钟,就有几个男生气喘吁吁跑到教室门口喊“报告”。某教师火从心起,厉声问他们为什么迟到。学生回答:“上节课下课晚了,上厕所来不及赶回来。”某教师问:“上节课上的什么?”学生回答:“英语。”不用说,某教师立刻对英语教师有了意见,认为英语教师影响了自己的课堂教学。
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打上课铃后来到教室门口了,里面上课的还讲得正带劲,迟迟不肯下课,让等候在外的教师愤愤不已。
“拖堂”,确实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既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损害其他学科教师的“利益”。当一个教师过分考虑自己不顾他人的时候,只能收获怨恨。不仅收获学生的怨恨,还收获教师的怨恨。
上面讲了不少“拖堂”的危害,有的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或许会问:“难道它就没有好处吗?要是它不能提高成绩,那些教师干嘛还拖堂呢?”
新教师工作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拖堂”跟提高成绩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样说吧,凡是喜欢“拖堂”的教师,一般来说学生口碑都不好。从他们任教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看,成绩优秀的十分鲜见。
拖堂的弊端是如此之多,是教师与学生普遍所不欢迎的。所以,在公开课上就更加不能“自露马脚”了。不管你之前的过程,哪怕是细节都如此完美,一旦因为一点小问题,就拖堂的话,之前的所有的努力都会功亏一篑。要想收尾收得好的话就要做到:一分钟也不要拖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