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入微的备课

第三节 细致入微的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十分精彩,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下课后大家请教他有什么良方,那位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节课的。是的,最高境界的课堂正是用一生心血去“修炼”的,师者知在先,好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要备属于自己的科学、先进、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教师目前的备课现状,确实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尽人意的问题,有教师认识问题,也有对备课内涵的理解问题,当然还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目标把握、教学技巧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备课备什么?怎么备?看起来是简单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案例:

一次公开课的三次备课

上学期学校组织的秋季大型对外公开课,我上的内容是牛津英语八年级上unit4的integrated skills——helping the animals.上完课后的那种心情是又兴奋又轻松,更多的是在备课上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充实感。回顾整个过程,我感悟到了许多。

第一次备课:我在经历了多次肯定和否定之后,终于把《helping the animals.》的教学设计定下来了。虽然还有些犹豫,但先前零碎的设想总算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几天来萦绕在心头的焦虑也减少了不少。回头审视整个教学设计,觉得还比较满意。那是我在多次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又广泛涉猎资料,全面搜集各类专家的见解,反复对比斟酌之后确定的。我相信自己对文本挖掘的深度,对教学切入点设计的新颖,对课堂导入的生动性,对预设问题的开放性等方面都已考虑得比较深入和全面,所以,期待着这堂课能够在学校试讲中就绽放它的光彩!

一、新课导入:把男生和女生分为两组,比赛写动物的英语单词。

设计意图及效果:教师设计这样的导入,试图活跃课堂气氛,并且从学生的答案中引入本课的主题。可是事实上这个环节结束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和老师都觉得这个导入生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整体设计:本课是一堂听说课,我设计为听说结合,以动物的“外貌”“食物”“面临危险”“习性”为五条主线,分别开展对话练习。

设计意图及效果:让学生在听力和对话中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并且以小组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实际上课的结果是学生的反映很平淡,甚至没有平时上课活跃。在要求进行的小组对话中总是不能顺利完成任务,我知道这次试讲已完全失败。

第二次备课:怎么会是这样呢?原先的预设不是很自然吗?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意外和失落。不行,得推翻原先的设计,因为在反思中我清醒地发现在第一次备课中只关注了文本,关注了教师,关注了专家们的观点和感受,更是关注了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却惟独忘了去关注课堂的主角——学生。一切是那么的想当然,开放、民主,都是那么的形同虚设。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又怎能引发学生的感悟,此时,任何精心的教学设计都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

是啊,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配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学”,“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因而教师应该在备课时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让教学设计真正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那种用一厢情愿的手法去教学生如何来演出自己的剧本的演出,只能是拙劣的。

发现了缺点也就找到了备课的方向。就从了解学生的学情入手,研究适合学生的听说课教学法等等,于是便有了第二次教学设计和实践。

一、新课导入:问题“what’s your favourite animal?”“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animal?”

设计意图及效果:教师的导语设计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在复习的同时导入本课主题。实际情况也是不错的,很多学生都能开口说出动物的特征,然后自然地转入到本课“狼”和“虎”的特征。

二、整体设计:经过反复研究,我得出公开课就应该实实在在地听,实实在在地说,所以我把听力的过程设计为三步,分别为填空,判断对错和总体把握,把说的任务也落实到两个步骤:一是以“接龙”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简单重复所学内容,二是设计一个对话。

设计意图及效果:以“听”带出“说”,实实在在地训练听力,实实在在地训练口语。对学生的信息输入和输出自然连接。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从听到说,从简单的寻找答案到复杂的对话训练,气氛活跃,积极参与。

这一次试上的效果比第一次好了很多,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表现积极,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三次备课:这一次学生的反响远远好于第一次,于是,我坚信:以学生实际为教学设计的主导方向一定不会有错。同时,在课后再次思考时,也发现,要在灵动的课堂上全盘顾及学生的学情并及时作出回应,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细细回想第二次教学设计和实践,虽然已树立了以学定教的观念,但仍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和改进。

如1:当学生用他们的语言概括了主要内容之后,教师不应该再是简单地重复强调,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归纳。

如2:当学生在对保护动物出谋划策的时候,老师不应该全盘肯定,而是应该从实际出发,来点评。比如有学生提到不应该吃动物的肉,老师就补充说不应该吃野生动物的肉。

……

而这一切又是我的第三次备课,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反映,揣摩学生的想法,在正式公开课的时候,完成了第三次“上课”。可我的思考还在继续……

通过这次公开课的三次备课,让我想起一位语文特级老师的“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第一次应该摆进自我,不看任何教学参考书和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方案;第二次应该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文献的不同见解后修改方案;第三次了解学生实际,边教边改,在设想与实践的不同中再次备课。不应该在备课中忽视甚至忘记了去关注课堂的主角——学生。多次实践和思考,更让高老师看到了阅读教学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关注学情,让公开阅读课堂更精彩!

蹲下来,才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这就是备课,它并不是简单地在课前翻翻教材就能了事的,是一个与公开课讲课过程同等重要的环节。

眼下,备课的重要性,需要引起年轻教师们的重视。

很多教师们为了上好一节课,苦苦研读文本、细细揣摩学生的学习基础,殚精竭虑地设计教法,上课时仍战战兢兢。上班初期,不敢脱离备课手册,久而久之,备课成了抄写教案,时有删减。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提前或滞后,都停留在表面,很少认真思考,难以深入下去。后来有了电子备课,愈发助长了惰性,有了网络上源源不断的共享备课资源,备课环节也就虚有其表了。

随着课改的推进,使我们教师越来越深的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精心的备课,先进的教育理论就没有了实践的场所;没有了备课与课堂中的实践,又怎能有反思与继续实践的基础;没有了反思性的生活,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师。许多名师都谆谆告诫:教师成才备课始。

备课方式,是教师一直都在探讨的问题。有的教师还不止采取了一种备课题案——A案、B案的形式。A案上有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B案上主要写课前对这节课预设的调整,课堂教学过程中亮点及遗憾,课后的反思与感悟。当下一次再遇到同样的内容时,A案可以继续使用,只写B案即可。这样做,教师们为了方便使用,就会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在完成A案的同时,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通过对B案的使用,也能促进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中寻找自己的成功点和不足之处,从而激发教师们的学习热情,一路用心备课开始自我教育的幸福之旅。

当然,不论哪种形式的备课,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才会去思考,去研究,才能有提高,有发展。

备课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教师的基本功。备课是一项细致,艰苦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它要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那么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与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的粗细与深浅。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即使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如果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效果同样不理想,与此相反,有的新教师由于兢兢业业地备课,教学内容充实,教法灵活,课堂教学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身为一个教师,充分地备好课是重要的。因为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它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很多老师的教学实践都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可以说,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而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

教师的备课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都或高或低的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师教好课的可能条件。只具备这些可能条件甚至较好的条件,如果不去备课,就不能形成某一内容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使可能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变得没有止境,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备课的艰苦性。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一位语文教师是如何备课的:

如果平时我们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公开课与家常课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对于二者的不同,有人做了这样有趣的比方:公开课是华丽的时装,家常课如朴素的布衣;公开课是精雕细刻的美玉,家常课是原生态的玉石;公开课是频频出镜的模特,家常课如默默无名的村妇;公开课是改善待遇的小灶,家常课是滋养身体的粗粮;公开课似名厨掌勺,家常课则“若烹小鲜”。这些比喻实在精彩,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公开课和家常课的区别。

如何备好一堂公开课呢?这个问题当然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经过几轮公开课的准备,我个人总结了一些经验看法,现在拿出来与大家交流,我把一堂公开课的出炉总结为四句小诗:“众里寻她千百度,庖丁解牛明思路。深挖教材加亮点,精雕细刻心有数”。

众里寻它千百度

这第一句其实可以分为两个过程:收集素材,确定重点。

收集素材就是要大量占有讲课素材。包括下载大量的课件、参考大量的教案、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用哲学上的话来讲就是首先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我在准备公开课的时候,一般都要先下载五个课件,参考三个以上教案的思路,此外还要把手头能看的相关资料全部看完。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在进行材料选择的时候有更大的余地。这是讲好一节公开课的必要基础。比如说:我在讲《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这一公开课时,我事先就下载了7个课件、3篇教案。看了包括教学参考书、两本练习册的相关资料,还在网上找了很多关于麦当劳最新资料。

当然仅仅占有大量的材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从中进行必要的筛选,确定重点,就像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的一样,“我们不仅要占有,还要有挑选”。

庖丁解牛明思路

选好我们要参考的主体材料之后,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备课过程了。通过备课我们要深入地进到文本当中去,这一过程我们至少要完成三个任务:彻底理顺文章结构,彻底理解作者意图,彻底弄清文章思路。

但是工作到此仅仅完成了一半,因为仅仅弄清了文章的思路还不够,还需要确定讲课时的思路。一堂公开课上讲哪些内容?怎样讲这些内容?怎样把你所要讲的环节串起来?讲课者心中是需要一个明确的思路的。这就需要进行第二次精心的选材。不同的是这一次的选材的对象是文本内容,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确定你在公开课上要讲清的内容。选材范围显然比上一次小了,但是要求高了,所有的选材都要围绕讲课者的思路展开,合则留,不合则删。哪怕是很精彩的材料只要和讲课思路有悖也要忍痛割爱。比方说我在讲《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文,我通过仔细研读课文,最后把自己的讲课思路确定为:“解开一个标题,说明一个现象,得出一个结论,受到一点启示”。我把通篇文章融炼为四句话,等于是把书读薄了。讲清这四句话我这篇文章就能够讲好,当然这中间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谓“成如容易却艰辛”。

深挖教材加亮点

经过以上两个准备过程,讲案基本上就成型了,如果把现在的东西拿到讲台是可以进行讲解的,但是肯定不会出彩。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三项工作了。这第三项工作就是在现有教案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再次深挖,并给讲案增加一些亮点,这些亮点可以是一些增加课堂趣味的小故事,经典言语的引用,或者是自己思考出来的一些启示,但是不管是什么都要起到别致新颖、让人耳目一新却又过目难忘的作用。可以说这些亮点就是你这堂公开课的标签。

我在备《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文时,我就抓住了“全盘西化”这个亮点做文章,我觉得这篇课文只讲麦当劳在中国的变化会使文章很平面,但是如果把“全盘西化”这个概念拓展一下,无疑会给自己的公开课增加些许亮色。于是我在讲这个概念时,先是找了胡适先生关于全盘西化的资料,又找了一个极度崇洋媚外的小笑话,又讲了菲律宾全盘西化后的恶果说明全盘西化这个观点是虚无的,是不可行的。这样一深挖,课堂的深度立显。当然课堂深度的提升是要一个度的,要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基础的。如果无限深挖反而会适得其反。

精雕细刻心有数

备课到了第三个环节,讲稿已经基本定型。如果认为到此就万事大吉那就错了,事实上,一堂公开课在没有讲完之前你需要做的工作永远都不会完。我们还需要不断修改,需要不断推敲讲稿的整体思路是否明确,研究讲稿的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是否自然,甚至讲稿中的每一句话都需要去认真推敲。这主要是在细节上下功夫。除此之外,还要结合讲稿设想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哪些意外情况,哪些内容到课堂上可能会用不上,哪些问题的设计到时可能和我们预想的有出入。这些都需要去思考,要提前想好预防措施。通过这一环节最后要做到:手中无稿、心中有数。这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也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过程。在前几次讲公开课之前我总是不时地反复看稿、审稿,而每次都有新火花的迸发,每次都有新创意闪现,每当这些灵感、创意在头脑中闪现,我就赶紧添加到讲稿中去。这个过程一直要持续到公开课上完,这种无止境的追求让我受益匪浅。

总的来讲公开课要做到:“推陈出新、有心栽花、凸显自我”。如果说家常课能看出一个人的耐性,那么公开课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悟性。如果说家常课比的是一个人的底气,那么公开课比的就是一个人的才气。能上好家常课却不会上公开课的人,是实干家;只会上公开课而不去认真上家常课的人是表演家;为了上好公开课而荒废家常课的人,是名家(为了名利而不顾自己真正的家);能上好家常课又能上好公开课的人,才是真正的行家,也是我们真正向往的大家。公开课带给我们很多思考,思索便是我们的收获,思考便是我们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