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人们:别让压力挤走快乐

三、城市的人们:别让压力挤走快乐

很多人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要好好学习,长大后要好好工作,要事业有成,要创造更多的财富……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如此,评价一个人往往是依据他的事业,他的财产,他的工作能力,而忽视了他生活中健康、快乐的情绪。

根据医学专家的统计,现在人们所承受的工作压力比以前更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脑卒中、癌症甚至性功能衰退等,都或多或少与工作压力有关,约有90%的求医者患上的都是与工作压力有关的生理紊乱。因此,专家建议:必须在紧张的时候学会如何使自己放松下来。

(一)快乐第一步:和压力说再见

1.平衡自己的生活。从工作中挤出时间参加业余活动,尤其要注重那些平常工作中不会接触的活动。即如果你是从事脑力工作的(如律师、科学家、会计师等),就做一些园艺、制作小物件或者烹饪活动放松自己。

2.锻炼至出汗。30分钟的有氧运动能促使心血管的运行速度加快,从而降低身体的紧张程度。科学家们还发现举重可以改善忧虑和消沉,它和有氧运动一样能增强人的信心。

3.选择你认为能够放松自己的松弛活动。如果有朋友去钓鱼,但你一直对这类活动根本毫无兴趣,那你就不要跟他们一起去了。因为这对于你来说很无聊,强迫自己参加而引起的厌倦感,通常只会增加压力而不会逐步缩小压力。

4.意识到几乎每件事都比自己预期所花的时间要长。比如说,你要烧一壶水,你坐在那儿看着那个壶,等着水开,是不是有一种水永远也不会沸腾的感觉?因此不要死掐时间,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事,你的压力就会削减。一般而言,如果遇到需要时间限制的难题,给自己的时间应比你认为所需的时间至少多20%。

5.不要超消费。打算扔掉那个破旧自行车买辆汽车的时候,想清楚你是否真的毫无后顾之忧地就能付清所有的账。不要追求自己负担不起的生活方式(超消费),这也会导致一定的健康问题。

6.不要将工作情绪带到家里。一旦下班回到家,要避免与家人产生矛盾。温暖的家才是一个避难的港湾。与家人讨论工作压力时要适度,不要喋喋不休地向家人倾诉自己在工作上的烦恼,以免使家人感染自己的坏心情。

7.积极参加各类集体运动。踢足球、打篮球、游泳以及其他社会活动,在这些场合,无论你的嗓门多大,别人都会觉得很正常。

8.泡个热水澡。水温要比体温高一点,泡上15分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松弛,无论从生理或心理上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9.慢慢地深呼吸。深吸一口气,屏住气,双手合拢,手掌对手掌,手指对手指等5秒,然后沿着嘴唇边缘轻轻地慢慢将气呼出,同时放松双手。

10.使用芳香疗法。研究表明轻微的水果芳香可以使人大脑得到松弛,逛一下周围的商店,买一些提炼的有香味的油和熏香放在屋子里面。每天早上喝一杯水果汁也是不错的办法,会使你一整天都充满精气神儿。

11.你真的忙得不可开交吗?如果是,那就将你必须要做的事排个次序。去掉那些对生活无关紧要的事,尽可能地选择去做那些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欢乐的事。

(二)快乐第二步:把心情当作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生活中别忘了时时享受快乐,拥有了快乐就拥有了幸福,每个清晨到每个黄昏,让我们时时寻找快乐,时时拥有快乐。

人人都听过“金钱买不到快乐”这样的说法,但研究结果显示,相信的人并不多。除了相信财富增加也不会有额外乐趣的富人之外,多数的人都说多一两成的钱能使他们更加快活。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这类期望是错误。一旦人们丰衣足食,拥有食物、衣服、房屋之类基本需要,快乐的源泉在于有意义的活动和丰富的人际关系等因素,而这大体上都与金钱无关。

密歇根国立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财富更重要。教授说:“快乐并不是拥有更多,而是懂得享受你已经拥有的。”跟金钱一样,年龄、性别、种族和教育都不是快乐的关键。

改善你的生活素质。

1.设法喜欢自己 研究显示,怡然自得的人更能承受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斗争。

密歇根大学对人们的幸福观所进行的调查,突出了健康的自尊心的重要性:对人生的最大满足感,不是对家庭生活、友谊或收入满足,而是对自己满足。

喜欢自己似乎很容易,但如何培养真正健全的自尊心呢?教授说:自尊心源自现合乎实际的目标。对多数人来说,愿望和目标之间总是有差距的,这一差距常引起灰心。只要使愿望更符合实际,就更能满足。

此外,避免与相貌、收入、工作成就、运动技巧等方面比你高出两级的人比较,因为这样会有损自尊心。

2.控制自己的命运 研究结果指出,认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和对自己满意的人当中,15%感到很快乐。

3.对人生充满希望 教授说:“快乐的人生充满希望,无论是在顺境和逆境中都抱着积极的态度。”一般来说,积极的人更健康,更少病痛。乐观的人即使生病,复原也快。

4.培养外向性格 研究人员发现,快乐的人往往是性格外向的人,伊利诺斯大学在学生毕业4年后进行的调查显示,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结婚的机会多,工作上更有成就。

5.装成快乐 对着镜子,咧嘴而笑,再来几遍。

教授说,你不能只坐在那里,等待快乐的感觉出现,反之,你应该站起来,开始学习快乐的人的动作和谈吐。他说:“假装快乐不能在30天中把一个内向的人变成一个开心的外向的人,但却是迈向正确方向的第一步。”

6.考虑换工作 胜任愉快的工作能带来更大的快乐,太花时间或艰难的工作只会引起焦虑和紧张。敬业乐业是快乐的因素之一。教授强调:“适当的工作能产生满足感。”

7.睡眠要足够 据美国改善睡眠理事会说,每5个美国人之中就有1个人睡眠不足。失眠的人不会是快乐的人。只有充足的睡眠才有利健康、提高生产力、减少意外。

8.重视人际关系 与别人关系良好有利健康。良好的友谊有助倾诉内心的痛苦。没有知心朋友是很糟糕的。芬兰的一项调查显示,丧偶者在第一个星期内的死亡率倍增。

密切的关系也能提高快乐的层次,孤独的人肯定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9.结婚 成家的人比单身者更快乐。教授说:“美满的婚姻可以建立起持久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能产生一种快乐感。”

是快乐带来婚姻还是婚姻带来快乐?据教授说,是两者发生交互作用。快乐的人在社交上比忧郁的人更有吸引力,因此更会成家。

(三)快乐的第三步:冲出自己的思维定势

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比如说看魔术表演,不是魔术师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而是我们大伙儿思维过于因袭习惯之势,所以上当了。比如人从扎紧的袋里奇迹般地出来了,我们总习惯于想他怎么能从布袋扎紧的上端出来,而不会去想想布袋下面可以做文章,下面可以装拉链。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从未尝试走别的路,这就容易衍生出消极厌世、疲沓乏味之感。所以,不换思路,生活也就乏味。

很多人走不出思维定势,所以他们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结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势,也许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奇迹。因此,从舞剑可以悟到书法之道,从飞鸟可以造出飞机,从蝙蝠可以联想到电波,从苹果落地可悟出万有引力……常爬山的应该去涉涉水,常跳高的应该去打打球,常划船的应该去驾驾车,常当官的应该去为民。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我们面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四)快乐第四步:学会面对生命中的大起和大落

过度的兴奋,过度的悲恸,同样具有把人引向绝境的作用。而且,对于时常经受着巨大压力的人们来说,过度的兴奋比过度的悲恸距离“绝境”更近!

这是为什么呢?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同人的生理免疫能力有些相似之处。经常出现的巨大压力,如同经常性的病菌入侵那样,使心理的抗御力如同人体里的白细胞那样经常处于备战与迎战的活跃状态。故心理虽受压抑仍能保持正常生存的状态,不至于一下子崩溃。过度的兴奋则不同,对于心理经常处于巨压的人们来说,与形成持久的被压抑的心理反差是那么的巨大,使心理状态犹如从加压舱一下子获得减压,难免引起灾难性后果。那些由于挣扎许久,立即要达到竞争优势终点的人,那些经过多年奋争、屡屡遭难而终于昏厌在领奖台上的人,那些在盼得望眼欲穿一旦获得最终目标变得疯癫的人,那些负重经年不得解脱而一旦获得解脱竟然再也不能正常生活的人……都是从过度兴奋的这同一条道路走向绝境的人。所以说,过度的兴奋,往往是绝境的比邻,虽则不见得人人都会如此,但却可以反映一条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的人生哲理。

为了防范上述悲剧的发生,防止过度的兴奋,同防止过分的悲恸同等的重要。这就要求从年轻的时候起,学会对心理能力释放或稀释的艺术。为了宣泄心中的压抑,可以借助于山川的明媚、朋友的温情乃至心灵自设的拳击台,不允许压抑在心中郁积。这样,由于“心理能”及时地得到疏导和释放,能够潜留于心灵中的压抑情绪也就相对稀薄(就是说,得到了必要的稀释),这时即使遇到触发过度兴奋的局面,也不大容易引起爆炸性的心理灾难,可以大大地缓解由于人生巨大转机引起的严重危机。

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而智慧高超的人,那些由于体质上的虚弱而一时无法调和心理巨变因素的人,常常使用保守性方式来应对突降的幸运所可能引发的过度兴奋。譬如,有一位年轻人心脏功能欠佳,又一直命运坎坷,他的创造性成果长期难以被社会认可,他始终在痛苦中挣扎。一日,他突然得到通知,他的成果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决定给予巨大的荣誉和巨额的奖励。这时,由于他明智地意识到自己心身的承受能力,决定由他人代替自己去领受这份未曾料到的殊荣,保持了几近平静的心态,以明智的行为方式,杜绝了可能引发的病变,避免了一次由幸运的契机转化为生命危机的可能性。应该说,这位年轻人的人生智慧是高超的,也是富于远见的。事实上,他也确乎从此走入了顺境,同时由于境遇的变化,心脏病获得了更好的治疗,病情得到了改善,使他在以后的奋争道路上,从体质到心理承受能力诸方面具备了更好的应战条件。

德国作家亨利·曼在他的《亨利四世》一书中写到:“没有比兴奋更接近绝望的了……”这是很耐人寻味的。在人生旅途中的成败频率出现越来越高的未来社会,这样的提示的确是颇具警示意义的。

(五)快乐第五步:心如止水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使人感到紧张或不快的事件,我们称之为应激。有些事情虽然不大,却能消耗你很多精力,甚至会缩短你的寿命。这些问题人人都会遇到,但处理方法各不相同。

1.应激并非总是坏事 从积极的一面看,应激能提高人们的活力。没有它,人们会感到没有一点动力。如果没有必须支付房租、消费而带来的应激,很多人可能宁愿选择睡大觉而不是去工作。适度的焦虑是考试前的复习和保证安全驾车所必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控制应激,任何应激性情况都可视为一种挑战,一种能产生有益结果的挑战。

2.消极应对的结果 常常有这样的说法:“应激能致命”。在工作、家庭以及自身问题上,应激会使人精疲力竭,走投无路。应激可能造成恶性循环。人处于应激状态,不思饮食,会引起营养不良,从而抗感染力下降,不愿向他人诉说,进而不与他人交往从而引起抑郁状态;应激长期积累会导致怒火暴发,从而造成工作、家庭关系的紧张,这种感情上紧张会给其带来精神上的痛苦,痛苦又会导致乙醇(酒精)和药物的滥用,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3.影响应激后果的因素 对于同样的应激源,相同的生活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取决于:

(1)认知评价不同:对于同样生活事件的不同认识、理解、评价,从而引起不同的心理生理变化。

(2)社会支持不同:当人受到压力、处于困境之中时,如果家庭、朋友、同学、同事、组织热心帮助他,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那么,便能很快摆脱困境。

(3)个性素质差异:人格发展不健全,对付应激的能力也差,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弱的生理器官更易发生应激反应性疾病。

4.如何对付应激

(1)做现实性的选择:世界上的有些事虽可认识却无法改变,客观地面对现实,相机处理。

(2)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承认自己的力量有限,不必一个人去“包打天下”,懂得何时去求助他人。

(3)向亲友倾述内心的忧伤:跟亲友诉说你的怒气,通过体力活动来消散你的怒气,或者干脆独自关在屋里大喊大叫,都是可选用的变通办法。

(4)学会调息,保持放松:减轻应激最简单的办法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双眼,做个深呼吸,从面部到脚尖依次循序全身肌肉放松伴有徐徐呼吸,总程为10~20分钟。

(六)快乐第六步:告别心理饱和

“饱和”一词系化学术语,“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

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一名工人,成天做着“拧螺丝”的活,干久了,他看见过路女人胸前的一对纽扣,也用扳手去拧。又如:一位领导参加书法大展,工作人员请他题字,他信手写下“同意”二字。这虽属笑话,却也是心理饱和的典型例子。

心理饱和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游,他见那里的编织草帽很漂亮,于是问道:“买一顶多少钱?”对方回答:“10元。”“如果我买100顶同样的草帽呢?”“每顶20元。”“为什么我买批发反而更贵?”“做一顶我们感到很新鲜,做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要做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将要怎样强忍着性子!”心理饱和导致这笔生意流产。

心理饱和多为负面效应。比如,老师布置100道数学题,学生开始做作业时,动作快,做得也正确,但做到后来,速度慢了,还常出差错,同时出现厌烦情绪。同理,工人做同样工作,干部伏案办公等,都可能出现心理饱和的现象,简而言之,他们干腻了。

现在婚外恋的现象比较多,其实也是心理饱和在作怪。两夫妻结婚几年或十几年,一直在一起生活,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自己都了如指掌,彼此之间渐渐失去了当年的新鲜感,就连性生活也远不如新婚时那么痴迷,互相间要说的话都说过了,要做的事也都做过了,一种隐藏着的厌倦开始萌生。此刻,一旦碰到别的异性向他(或她)投来异样的目光,飞来意味深长的媚眼时,他们便感到新奇、刺激,觉得对方比自己的配偶有趣,假如坠入情网,便难以自拔。纵观各种婚外恋,属于心理饱和的要占相当的比重。

心理饱和的能量很大,许多自杀事件均由它而起。所以,有人又把心理饱和戏称为“自杀者的帮凶”。江苏某地有位青工小李去医院看病,医生诊断为“疝”。小李识字不多,误把“疝”字认作“癌”字,以为自己得了绝症。因他性格内向,既不敢向医生求教,也不向父母汇报,自个儿闷在心里。他越想越怕,越想越绝望,最终达到心理饱和的程度,草草留下一纸遗书,自杀身亡。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饱和是一种“不安定因素”,对人有害无益,不过,它并非不治之症。比如,当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现厌烦情绪时,你不妨自我轻松一番:活动活动身子,极目远眺片刻,或散散步,或与别人说说话,分散一下紧张的情绪,这样,可以减少心理饱和给你带来的精神压力。

因心理饱和导致的婚外恋,是个比较复杂的社会课题,然而,只要“预防在先”,同样可以将它消灭于萌芽之中:一是夫妻双方都要自律,莫放纵,立场坚定地拒绝外来的性挑逗、性诱惑,对配偶负责,对子女负责,对家庭负责;二是婚姻也要“更新”,夫妻都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位,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部让对方永远看不厌的“好书”,不叫配偶产生心理饱和。

至于疑心自己患有绝症而自杀的心理饱和现象不是很多,不过,因对自己疾病是否能治愈而产生的心理饱和现象却是屡见不鲜的。患者首先要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能战胜病魔。若解不开心中千千结,可以向书本讨教,请医生指导,对亲友倾诉,以求正确答案,将忧虑疏散开来,别让心理饱和成为自己的包袱。

对于心理饱和,我们应有清醒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无处不在,并时时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预防措施,一经遇上它,要沉着,莫惊慌,要善于知己知彼,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将它“大化小,小化了”,让它远离我们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