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流亡

最后的流亡

1933年初随着希特勒上台,德国的思想和学术环境迅速恶化,左翼知识分子和犹太知识分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本雅明不得不离开柏林开始了第二次流亡生涯,这次他依然选择以巴黎为主要居留地。40岁的本雅明一无所有、贫病交加,几乎无力负担在巴黎的生活费用,经常与人合租房间,写作成为他唯一的谋生手段。由于他坚持用德语写作,而德国国内又不可能再发表他的任何作品,他的读者群只限定在少数流亡者的圈子内,这使他的知名度接近于零,生存变得异常艰难。1934年已迁移到美国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接纳他为正式成员,每月寄发给他500法郎的津贴,但这笔钱也仅仅能够维持在巴黎正常开销的一半。尽管困难重重,他依然没有放弃《巴黎拱廊街》的研究计划。这一时期是本雅明著作的多产期,他写出了很多光彩夺目的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就诞生在这个时期,并成为本雅明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从1937年起,本雅明的处境更加艰难,由于始终不愿意放弃某些神学立场,使他与那些马克思主义者及社会研究所的关系很不融洽,这无疑加剧了他的孤独。更糟的是1939年盖世太保取消了他的德国国籍并将他写入黑名单,本雅明不得不考虑向美国领事馆申请移民,尽管他始终对巴黎充满眷恋。1940年8月,本雅明从美国领事馆获得签证,为躲避盖世太保的追捕,他和朋友决定翻越比利牛斯山取道西班牙和葡萄牙逃往美国。但是9月25日他们到达西班牙边境小镇波堡(Port Bou)时被扣留,并将于第二天被遣送回法国,这意味着本雅明将会落入纳粹之手。当天晚上他服下了大量吗啡,26日早上不幸身亡。

流亡国外的本雅明拼命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