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
本雅明指出,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接受有着不同方面的侧重,在这些不同的侧重中有两种尤为明显:其一侧重于作品的膜拜价值,其二侧重于展示价值。与前者相关联的是有光韵的传统艺术,与后者相关联的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传统艺术起源于巫术。最早的图画来自原始人对狩猎的期望,早期的舞蹈是古人祭拜仪式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欧洲,文字最早记载的是神话和宗教的内容。人类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自身无法理解的力量的崇拜。所以早期的艺术品是光韵充盈、高高在上的,人们往往怀着虔诚敬畏的心态去对它顶礼膜拜,每一件艺术品从它诞生那一刻起,就具有独一无二的神圣性,它净化人的心灵并引领着人的精神不断前行。欧洲中世纪教堂里的某些神像甚至只有神职人员才能接近,一般大众没有资格观赏,这足以看出人们对神像的敬畏之情。这种对艺术作品原真性的尊崇逐渐沉淀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观念左右着人们对艺术品的价值判断。在这种观念里,重复或雷同向来是被视为艺术创作中所不齿的,是艺术创造者才能平庸低下或创造力衰退的表现,而具有新意的独创行为则备受人们的尊宠和膜拜。
在机械复制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大量复制品不断涌来,人们从最初的震惊和不适应逐渐演化为麻木和习以为常。艺术品似乎已由原来高高在上的女神变成到处推销和展览自身的模特,神秘性消失了,距离感也不见了,它被人们从神圣的祭坛上领下来安置在客厅或起居室里随意观赏,于是膜拜价值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展示价值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如果说对传统艺术的欣赏方式是聚精会神、凝神观照,那么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则吁请一种心神涣散、消遣式的接受状态,后者往往能够吸引大众更广泛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可以设想,画廊里的画展也许只有少数精英才能欣赏,而电影院里放映的电影则能为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看电影对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放松和消遣,它并不要求观众十分投入与专注。在本雅明看来,这两种欣赏方式或接受状态其实无所谓好坏对错,因为公正地说,对艺术品接受方式的转换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变迁常常带来的是人们感知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艺术作品的存在与毁灭。比如悲剧艺术随着希腊人的消亡而灰飞烟灭,史诗随着文艺复兴时代的终结而土崩瓦解,木版画随着中世纪的结束而销声匿迹。在它们消亡的背后,无疑都与人们感知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本雅明对艺术作品的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的论述,实际上是对“光韵”和机械复制的进一步解释,当膜拜价值让位给展示价值时,便意味着“光韵”的丧失,同时也意味着传统艺术的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