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举隅:《带摄影机的人》与《淘金记》

影片举隅:《带摄影机的人》与《淘金记》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明显偏爱苏联电影,尤其是纪录影片,他提到了著名导演维尔托夫和他的《关于列宁的三首歌》。在本雅明看来,苏联电影满足了人们要求复制自己的正当愿望,演员在影片中把自己视为劳动大众的一员,将大众的真实生活展现出来,甚至有些时候大众可以直接进入影片,进行自我表演,因此电影在苏联是一种公共财富。而西欧和美国的情形则不同,由于电影资本被少数垄断资本家所控制,因此为了盈利,他们千方百计地制造幻觉、炮制明星制度以诱使大众耽于享乐、丧失斗志,从而屈服于现存体制。这种电影由于其自身的商品特性而沦为为少数利益集团牟利的工具,无法成为服务大众的公共财富。基于此,本雅明对西欧和美国的电影大多持批判态度,唯一的例外是卓别林的电影。他点名赞扬了卓别林的《淘金记》,这大概是由于卓别林在政治上始终倾向于左派,而且他的喜剧电影常常带有浓郁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下面我们以《带摄影机的人》和《淘金记》为例,向大家展示本雅明偏爱的电影类型。

《带摄影机的人》是前苏联导演维尔托夫于1928年拍摄的纪录影片,是一部具有很强纪实性和多义性的作品。这部经过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是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的直观表现,它没有布景,没有字幕,也没有演员道具。该片呈现出一种缜密的双层结构:从表层上看,它犹如一曲记录苏联劳动人民平凡生活的城市交响乐,其内层则讲述了摄影机如何记录生活、摄影师如何进行拍摄和剪辑。表层的城市交响曲可以分为观众走入电影院的序曲、城市的黎明、劳动大众的辛勤工作和工作后的休息与艺术实践;在内层结构中,从带摄影机的人拿着摄影机走出门口开始,讲述了通过“电影眼睛”即摄影机来记录社会生活的过程。该片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的现实生活场景,更在于其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所呈现的价值。在技术方面,该片创造了分割画面、二次曝光等剪辑手法;在理论上创造了“自我暴露”的拍摄手法,也就是使摄影者出现在影片中。

这部影片以摄影机镜头作为开篇,镜头前方突然显现出一个小矮人,在为摄影机搭三角架。在这里,摄影机成为主角,而人则是机器的助手。这种讲述方式在1928年尚属首创,维尔托夫试图创造一种真正的镜头语言,用以取代传统的戏剧和文学语言,这一实验性的工作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显著的先锋性质。

影片开始,电影院马上就要上映《带摄影机的人》,放映员在放映室里作最后的准备。观众还没有入场,放映大厅空无一人。过了一会儿,折叠椅鬼使神差地折叠、打开,观众接二连三地走进电影院,对号入座,很惬意地等着即将播放的电影,配乐乐队也各就各位。这时在放映室里,放映员点燃了放映机的炭灯丝,放映开始,影片里的银幕逐渐扩大为真正的银幕。太阳冉冉升起,一座大城市新的一天开始了。摄影师醒来,背上三角架和摄影机,发动汽车出发了,城市生活的交响曲奏响了!先是空荡荡的大街,接着是急匆匆的上班族,还有刚睡醒而一脸茫然的流浪汉。然后,商店开门,工厂开工,钢铁厂、矿井和铁路上一片隆隆声,到处都是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接下来的场景是人们下班后的业余生活:海边漫步、健身、跳舞、观看文艺演出或看电影。影片最后又回到电影院,就像影片开始那样,正在上映的就是刚刚拍摄和剪辑的电影。这样,在片中出现的摄影师之外,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匿名的摄影师,正是这位匿名者将片中摄影师的所作所为拍摄下来,所以这部电影是两架摄影机之间的视觉对话,观众是站在匿名摄影师的角度来参与对话的,能够看到摄影机如何记录生活以及摄影师和剪辑师如何处理这些被拍摄下来的生活画面。

《带摄影机的人》的拍摄手法与叙述方式在当时均属不合常理的违规之举,该片1929年在苏联首映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评论界对它的批评远远超过了赞赏,但维尔托夫坚信自己这一创新手法所具有的革命意义,电影应该毫无保留地向大众展现自身所能表现的一切,它将引导观众从“未成年”走向“成年”,变得更加成熟。在维尔托夫看来,电影是那些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观众进行交流的手段,他们能够对电影这种新兴媒体所表现的东西进行讨论并作出评价。这种观点在当时要超前几十年,难怪当时的评论家对此难以接受。今天看来,《带摄影机的人》不仅全面展现了维尔托夫有关“摄影机万能”的主张,即摄影机能够记录人的眼睛无法察觉的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而且它也是第一部讲述电影摄制、剪辑过程的影片,是第一部将“摄影师”和“剪辑师”放进影片进程的作品。这意味着一方面摄影机能够展现人们生活的真实处境,另一方面躲在摄影机背后的人有权对这些场景加以拼贴和组接,因此电影具有暴露真实和制造幻觉的双重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带摄影机的人》具有强烈的自我反思意识,它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淘金记》是英国喜剧大师卓别林于1924—1925年间在好莱坞拍摄的一部无声电影,是卓别林最著名、最有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本人最钟爱的作品。该片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一部永垂不朽的喜剧佳作。影片真实而夸张地描写了发生在北极圈的淘金热潮,以及淘金者在面对危险和暴力时,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影片在肯定人类进取意志的同时,也揭露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对于挣扎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影片结尾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也许是对主人公饱含辛酸的奋斗历程的一种回报。从艺术技巧来说,该片每一部分都有悬念和独具特色的情调、节奏,使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体会到人生的苦涩与凄凉。卓别林在处理视觉形象和哑剧表演方面具有超凡的功力,影片中出现的“煮吃皮鞋”、“小面包舞”以及悬崖木屋内的挣扎求生等片段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画面,并被后世的喜剧演员竞相模仿。该片1925—1926年在欧、美、澳等地的十几个国家相继播放,使整个电影界为之侧目,各国影评家为之倾倒,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卓别林热”。

流浪汉查理随着大批贫民到阿拉斯加淘金,被暴风雪围困在一个小木屋内,同屋者还包括矿工吉姆和通缉犯拉逊。拉逊外出寻找食物未归,查理与吉姆饥饿难耐。在一连数日没有任何食物可吃的情况下,查理将自己的一只破皮鞋扔进锅里。煮好后,先把鞋带绕在叉子上,将其想象成通心粉,美滋滋地送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然后再吃鞋底,并示意坐在桌子边的吉姆也来吃。吉姆皱着眉头,表情很不舒服,但由于太饿了,又见查理吃得很香,忍不住扯下一块鞋帮,怯生生地送进嘴里,嚼了嚼,实在吞不下去又吐了出来。而查理不但把鞋底、鞋帮吃下去,还像啃骨头似的把鞋钉一根根吮得干干净净,再绅士般地吐在盘子外,同时又不住地笑着怂恿吉姆趁热吃。饿得发昏的吉姆出现幻觉,将查理想象为一只火鸡,于是欲举枪杀死查理。不一会儿,吉姆清醒了,忙跑去向查理道歉。如此反复数次,双方均筋疲力尽。一番历险后,二人分道扬镳,查理在小镇上邂逅了一位舞女乔治亚,并热烈地爱上她,邀请她在平安夜共进晚餐。等在餐桌前的查理百无聊赖之际,在幻觉中拿起一对叉子,叉上两块面包,为心爱的情人跳了一段小面包舞,然而最终乔治亚并没有来。后来失恋的查理和失忆后的吉姆在小木屋重逢,二人决定一起寻找金矿。一天,二人熟睡之际,暴风雪又起,小木屋被风吹得顺着斜坡滑下去,一半悬空,一半挂在悬崖上,随时会坠入万丈深渊。二人经历了一系列惊险自救,才踏上悬崖边,并在那里无意间发现了金矿。查理幸运地成为百万富翁,衣锦还乡之际,在轮船上碰到了落难的乔治亚,两人热烈相拥!

《淘金记》在卓别林的艺术生涯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它既是这位电影大师前期作品的总结,又为他中、后期更成熟的作品奠定了基础。该片始终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巧妙地融入喜剧进程中,造就了一种笑中含泪的审美效果。观看该片,既能让人笑得浑身颤抖,又使人情难自禁泪水涌流,这种裹挟着喜剧外衣的悲剧效果,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它源于这位喜剧大师对人生与幽默的独特理解——人生主要是由矛盾和痛苦组成的。像卓别林其他著名的电影一样,该片做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既能为贫苦阶级和最幼稚的群众所喜爱,又能为水准较高的观众和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所欣赏,就此而言,卓别林的确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