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产与技术决定论

艺术生产与技术决定论

本雅明在研究电影的过程中,虽然注意到电影和传统艺术形式相比,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是他最后总是能包容这些缺点,并对电影这种新兴艺术形式表示认同,这是因为电影中包含着某种革命潜能,能为左翼知识分子所用,在这里,政治意义成为本雅明优先考虑的因素。那么电影——技术与艺术联姻的产物——究竟有何种革命潜能呢?这要从本雅明独特的艺术生产论说起。

1934年本雅明在一篇题为《作为生产者的作者》的讲演稿中阐明了他的艺术生产论。这一理论的灵感来源于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思考。马克思认为,一切艺术和科学产品,只要它们表现为物,都属于物质生产。本雅明就此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和过程,与物质生产有着共同的规律,同样由生产、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构成,同样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制约。其中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是消费。艺术创作中的技术因素即技巧,代表着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构成了艺术生产中的艺术生产力,艺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本雅明提出,在艺术活动中,艺术生产力即技巧也将决定艺术生产关系。当艺术生产关系与艺术生产力发生矛盾、阻碍艺术生产力发展时,社会就会出现艺术革命,新的艺术技巧(技术)就会产生,打破旧的艺术生产关系,将艺术推向前进。显然,技术因素作为艺术生产力的代表,在艺术活动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其重要性体现在如下三方面:其一,技术手段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对文艺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其二,艺术技巧可以消除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间的僵硬对立;其三,艺术技巧的进步可以提高艺术生产的能力,催生新的艺术形式,改变艺术的社会功能。

由此可见,本雅明对技术手段的看重使他对摄影、电影等新兴艺术形式尤为推崇,对艺术技巧、形式上努力革新的现代主义艺术——从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到卡夫卡的小说,从达达主义到超现实主义等先锋派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是对这种艺术生产理论的进一步阐发和深化。本雅明在文中通过将电影和传统艺术样式的反复对比,揭示出电影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从技术决定论出发,本雅明显然更看重前者。他指出,电影可以运用镜头的优势深入到对象内部,去发掘现实中那些不易被人们察觉的角落,虽然片段化的拍摄方式最后不得不借助蒙太奇手段进行组接和缝合,然而电影的神奇之处恰恰在于这个缝合的痕迹能够被技术手段所抹杀,从而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完整而连续的世界,就此而言,电影以一种最强烈的机械手段,实现了现实中的非机械方面,它给我们展示出了一种别样的自然。电影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欣赏方式,面对传统艺术,比如绘画,其静止的画面常常需要人们凝神观照、专注沉思,而看电影则完全不同,因为电影画面是飞速流动的,人们还没来得及思考第一个画面,第二乃至第三个画面便接踵而至,所以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震惊体验,人们借助看电影来适应充满震惊效果的工业社会,就此而言,“看电影”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面对现代社会的生存训练。如果说,凝神观照的欣赏方式使人迷失在传统艺术的光韵中,那么,心神涣散的接受状态则将电影置于大众的视野内并为大众所消遣,这就是说,电影将人们从对传统艺术的膜拜中解放出来。此外,电影使越来越多的大众参与到制作过程中,改变了传统艺术生产中艺术家对生产过程的垄断地位。比如,新闻短片就能使很多人进入镜头,充当新闻事件的主角、讲述者,或至少是其中的跑龙套演员,事实上,每个现代人都有可能以某种方式进入电影画面,这是机械复制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全新体验。本雅明认为,一种艺术技巧(技术)是否具有革命性,关键在于能否将观众或读者转化为合作者,即将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使消费者参与到艺术生产过程中,电影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它唤起了人们的自觉意识和启蒙体验,如果左翼艺术家能够通过电影的制作和观赏,将最广泛的大众整合进来,就会形成一支改变现实的革命力量。本雅明较推崇的电影偏向于纪录电影、左派电影和有社会主义倾向的电影,他认为,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典型艺术样式——电影,应该将自己的根基建立在政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