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德]本雅明著
这个文集收录了本雅明关于波德莱尔研究的三篇论文,分别是《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巴黎,十九世纪的都城》。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最杰出的现代主义诗人和批评家,被T.S.艾略特誉为:“现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楷模。”其代表作——诗集《恶之花》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受到世界各国具有另类意识的读者们的青睐与追捧。这部作品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争议,被视为透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主题惊世骇俗,其思想大胆叛逆。中国学者郭宏安曾为其作过一段注解:“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它绽开在地狱的边缘。”这段话恰当地描述了《恶之花》的情感基调,同时也意味着阅读这部诗集需要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它难以给我们带来宁静的喜悦,而是不断唤起内心深处的忧郁、孤独、焦虑、绝望等诸如此类的情绪,迫使我们不得不直面现实,深刻地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从而保持着警觉和清醒。本雅明之所以选择波德莱尔作为研究对象,笔者认为有三点原因:其一,波德莱尔是本雅明最钟爱的诗人,二人的精神气质、人生追求、命运遭际十分相似。用郭宏安的话来说:“波德莱尔始终像一个揪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的人一样,虽然费尽力气,痛苦万状,却终于不能离开。”这段话也同样适用于本雅明。其二,以波德莱尔和他所生活的巴黎作为个案,站在被主流意识形态排斥的边缘人的视角,全面展示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盛衰荣辱。值得注意的是,本雅明的思维方式与一般的学院派知识分子和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同,他很少在预设的理论视野内作空洞的逻辑推论,而是像一位现代派诗人那样,将观察到的细节与现象罗列出来,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主题,从不粗暴武断地判断对象。其三,以资本主义商业文明极为发达的繁华都市巴黎为背景,描述人们的现代性体验。“拱廊街”、“透景画”、“世界博览会”、“中产阶级的居室”、“波西米亚人”、“拾垃圾者”、“游手好闲者”、“震惊”、“碎片”、“蒙太奇式拼贴”,这些字眼频繁地出现在本雅明的字里行间,其中渗透着现代都市生活的繁华与苍凉、喧闹与孤寂、富有与贫穷、良知与欲望、妥协与坚守、堕落与救赎,这些熟悉的都市生活体验即便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依然能够引起内心深处的认同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