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中的本雅明

思想史中的本雅明

本雅明在西方思想界的地位和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蒸蒸日上,其著作近些年来持续成为西方学界和出版的热点。在当代学术研究中,本雅明是被引用率最高的学者之一,人们可以从文学历史、政治、哲学、语言学等不同视角深入他的著作,并被其思想的独特性和神秘性所吸引。在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中,他也许是最难以被归类的一位。汉娜·阿伦特在那篇著名的《启迪·导言》中指出:“他的学识是渊博的,但他不是学者;他研究的主题包括文本及其解释,但他不是语言学家;他曾被神学和宗教文本释义的神学原型而不是宗教深深吸引,但他不是神学家,而且对《圣经》没什么兴趣;他天生是个作家,但最大的野心是写一本完全由引文组成的著作;他是第一个翻译普鲁斯特(和弗朗兹·黑塞一起)和圣·琼·拍斯作品的德国人,而且在翻译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之前,但他不是翻译家;他写书评,还写了大量关于在世或不在世的作家的文章,但他不是文学批评家;他写过一本关于德国巴洛克的书,并留下数量庞大的关于19世纪法国的未完成的研究,但他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文学家或其他什么家……”这一系列否定性陈述显示出在常规参照体系内对本雅明及其思想进行定位是十分困难的。

本雅明毕生的爱好和追求是做一个在经济和思想上均独立于体制之外的自由学者,从生平部分我们了解到他不愿意仅仅为了谋生而去工作。父亲曾建议他到银行找份差事,被他断然拒绝,即便后来一无所有之时他赖以谋生的手段也只是不断地写文章,而且这些文章代表了他精神探索的方向,并非迎合大众趣味的庸常之作。这种在经济和思想上的双重独立决定了他的知识态度——坚决拒绝被政治或社会整合。对本雅明来说,思想和学问不是象牙塔内的枯燥思辨,也不仅仅是学者们的谋生手段,而是生活得以存在的理由,是毕生面对世界的重要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称他为“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