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技术与艺术作品

复制技术艺术作品

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复制,技术的更新将大大推进这种复制,进而改变艺术品的生产方式及存在状态。古希腊人只精通铸造和制模技术,因而他们可以复制的艺术品仅包括青铜器、陶器和硬币;进入中世纪,木刻、镌刻和蚀刻相继出现,这使得对版画艺术的复制成为可能;与此同时,随着印刷术的出现,又使文字被大规模复制,推进了文献领域的变革;19世纪初,石印术的出现使复制技术达到了一个全新阶段,它使书写和绘画艺术第一次以巨大的数量和日新月异的形态被销入市场,这不仅拉近了普通大众与艺术品的距离,也促使艺术更有效地表现日常生活;仅仅几十年以后,照相摄影便超过了石印术在形象复制领域居主导地位,如果说石印术孕育了报纸的出现,那么摄影术则预示了电影的诞生。电影作为一种复制技术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仅改变了艺术品的存在方式,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的艺术观念。它所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用光电技术可以复制一切流传于世的艺术品;其二,艺术接受方式的变化将对大众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三,电影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并迅速发展,这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

由此看来,复制技术的发展在历史上是断断续续地跃进的,而且一次比一次具有更大的强度。20世纪前后出现的以照相、电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技术与传统的手工复制技术判然有别,这是因为:第一,机械复制比手工复制更独立于原作,比如用摄像机拍摄一尊古代雕像,我们可以任意选择拍摄角度,以取得最佳视觉效果,还可以通过局部放大的方式凸显出肉眼看不到或易被忽视的部分,这些都是手工复制难以做到的。第二,机械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抵达的境地。比如我们可以用摄像机将一场音乐会的全部过程录制下来,把它带回家随时随地欣赏,还可以将其制成唱片让那些没到现场的人也能听到。可见,20世纪以来,机械复制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意味着它不仅将全面取代手工复制,而且会在传统艺术领域引发前所未有的危机,甚至将改变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