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思想追踪

本雅明思想追踪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最著名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篇论文,篇幅不长,大概2.5万字左右,是他诸多论文中最明晰流畅的一篇。该论文自问世起就不断遭到批评和误解,其唯物主义立场中夹杂着神秘主义的影子,在方法论和表述风格上均显得十分另类。本雅明在世时,没有人注意到该文在文化研究领域内所具有的开创性价值,本雅明去世后,在西方随着新左派运动的兴起,人们才逐渐发现它的价值和意义,并开始给予更多的关注。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上个世纪写作此文的时代。为了了解此文产生的前前后后的故事,我们必须从主观上把本文放进本雅明自身的思想发展脉络中进行解读,同时,在客观上,我们也要对此文产生的社会背景予以关注,还不能忽视同时代作家对他的影响。

本雅明思想和著作的反体系化特征使我们很难从某一特定的学科视角深入其作品世界进而把握其思想全貌,本雅明一生游移在几个相互矛盾的思想立场之间——犹太教神秘主义、布莱希特的激进的马克思主义和阿多诺的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并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它们的平衡,这使其思想呈现出独特的开放性和复杂性。作为一个既秉持了欧洲文化传统,又深具犹太人内省气质的人文知识分子,本雅明始终敏感地关注着身处其中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精神危机、法西斯主义的猖獗横行,这些残酷的外部环境既造就了他个人的悲惨际遇,也促使他在一个看似无法逆转的灾难进程中努力探索救赎的希望,哪怕这种希望看起来无比微弱和渺茫。作为一个充满贵族气质的理想主义者,本雅明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人的救赎,即如何在一个工具理性肆虐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昭示人得以获救的路径,这是潜藏在他全部思想和著述之下的隐秘线索。下面笔者将尝试围绕这一线索对本雅明的主要理论观点加以介绍,介绍过程中不会刻意回避他理论定位中的矛盾或冲突之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恰恰是这些矛盾或冲突构成了其思想的复杂性与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