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糖尿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你了解糖尿病吗?医师是如何确诊一位患者得了糖尿病的?为什么这种历史颇为悠久的疾病,到了今天竟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四大疾病?糖尿病究竟以何种方式影响人体健康?糖尿病和肥胖有怎样的密切联系?且翻开本章,从新晋糖友——阿超的故事中一探究竟……
医生体检时发现我血糖高,进一步检查发现我有糖尿病……
以前那么能吃,心宽体胖,病是绕着我走的呀,怎么就成“糖友”了?接下来会怎么发展?这病治得好吗?……
小超,别急。糖尿病现在确实是越来越普遍,但确实如你所说,是个世界性难题,没有根治方法,许多人需要终身服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城市化、老龄化,中国人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生活方式等也发生实质性变化;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饮食明显增加,体力活动水平显著下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非常普遍;这些都促使超重和肥胖、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病在中国成为“流行病”。
2017年6月2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在JAMA(世界顶级糖尿病杂志)上发表了我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最新流行病学数据。结果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糖尿病前期比例是35.7%。意思就是我国成年人中:
2016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一年一度的世界卫生日主题设为“打败糖尿病”。这是世界卫生日设立66年来首次选取糖尿病作为主题,表明了国际社会对这一疾病的高度关注。
然而,糖尿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大约只有1/3,是不容乐观的!治疗糖尿病,任重而道远!
且慢!虽然有很多与你处境相同的人,但不代表你可以不管它,让糖尿病任意发展!糖尿病,可不只是血糖、尿糖高一点!
其实,人类对糖尿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甚至可以说是有趣的过程。
糖尿病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古老的疾病,人类有关糖尿病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有3500年了。公元前1550年,人类历史上第1本医学实用病症列表中就有一种叫作“多尿”的疾病。公元前5世纪,印度的两位僧侣发现多尿患者的尿液比正常人黏稠很多,会召引来大量的蚂蚁,因为多尿患者的尿都是甜的。
而在中国,因糖尿病患者常因口渴多饮并形销骨立,中医学根据它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将糖尿病命名为“消渴症”。早在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记载过“消渴证”“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证患者的小便是甜的,在夏秋两季,糖尿病患者的小便容易招引苍蝇。
糖尿病还是一种“富贵病”,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和名人罹患消渴症,如汉武帝、隋炀帝、武则天、慈禧太后、苏东坡、袁世凯等,统统榜上有名。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患病后遍寻名医,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日渐严重;后来西域匈奴王派使者送来一种药方,使汉武帝的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人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在他的论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了对消渴症的诊断,他最早提出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针灸疗法综合治疗消渴症”。
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师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多疥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甄立言《古今条验》一书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甜。于是他亲口尝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故针对消渴病制订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之后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
《外台秘要》比10世纪阿拉伯医师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早200多年。到17世纪,英格兰人托马斯·威利斯和英国著名医师约翰发表论文,正式把“多尿病”改为“糖尿病”。早期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患者的寿命非常短。1921年,加拿大生物学家班廷在一条狗体内切除了结扎后的胰腺,发现狗的血糖异常升高。而在胰脏内通过提取得到了一种液体,重新在狗身上注射了4ml,狗的血糖明显下降,后来经过进一步研究把这种液体取名为胰岛素。1922年1月,班廷在牛胰岛中提取胰岛素后注射在病程2年罹患糖尿病的男孩身上,使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这个男孩一直活到了77岁,标志着糖尿病进入可以治疗的新阶段。人类在认识及治疗糖尿病的问题上一直积极探索并不懈努力,时至今日,糖尿病的进展日新月异。
好,咱们回到现代医学。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摸索,现在人们对糖尿病究竟认识多少了呢?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天注定)和环境(靠打拼)因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量不够)或其生物作用受损(质不好),或两者兼而有之引起的。
糖尿病是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以及疲乏无力、肥胖等症状。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症状并不典型,或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症状,甚至在戴上“糖尿病”帽子之前可能感觉自己身体倍儿棒。
因此,糖尿病也可以定义为: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导致全身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多器官慢性损害、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也就是说,前期除了血糖异常,几乎难以感受到糖尿病的存在,而它已在慢慢蚕食身体的各个器官脏器,等到有了明显的不舒服,通常为时已晚矣!
由于糖尿病与饮食不当密切相关,有一种通俗的说法认为糖尿病是“吃”出来的,所以糖尿病又曾定义为肠源性疾病。
那么,血糖达到多少,医师才会诊断为糖尿病?
目前,公认的诊断标准(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诊断标准)见下表:
*不容忽视的糖尿病不典型症状!*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遗憾的是,具备典型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尚不足全部的一半,许多患者症状并不典型,所以更值得注意。临床常见的症状列举如下。
(1)餐前低血糖(心悸,眼前发黑,寸步难行)
在糖尿病初期,有些患者并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是常常表现为餐前饥饿难忍及低血糖。原因是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的变化不同步,餐后血糖达高峰时,胰岛素分泌却未达峰值,到下一餐前血糖回落时,胰岛素分泌反而达到高峰,这样就造成了低血糖,引发餐前饥饿感。
(2)异常排汗
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时可出现汗液分泌异常,即便天气不热(尤其是吃饭时)也常常大汗淋漓,且以颜面、上身为主,下肢出汗较少。
(3)胃肠功能紊乱
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常可影响胃肠道功能,使胃肠道蠕动减慢,胃排空延迟,患者表现为腹胀、食欲缺乏或顽固性便秘。此外,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慢性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与便秘交替,通常不伴有腹痛及脓血便,而且使用抗生素无效。
(4)排尿困难及尿潴留
高血糖可损害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影响膀胱的收缩与排空,患者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滴沥、尿失禁。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上述情况,除了考虑前列腺肥大,还应注意排除是否存在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
(5)直立性低血压
由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造成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当久坐、久卧后突然起立时,由于血管不能反射性收缩,导致血压下降而引起一过性脑缺血,患者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厥。
(6)性功能障碍
长期高血糖可导致神经及血管病变,从而引起男性性功能障碍。所以,以往性功能正常的中年男子,发生阳痿或勃起不坚时,应及时化验血糖,以排除糖尿病。据调查,男性糖尿病患者合并阳痿者约占50%。
(7)反复尿路感染
女性尿道较短,本身就比男性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尿液中含糖量较高,尿道就成了各种病菌(细菌、真菌等)的最佳滋生地。如果同时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导致尿潴留,将使尿道感染的机会进一步增加。
(8)皮肤瘙痒或长疖子
有些人无缘无故老是感觉皮肤瘙痒,反复长疖子,这些都可能是罹患糖尿病的信号。这是因为高血糖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而引起皮肤瘙痒,特别是女性会阴部瘙痒尤为常见。同时,由于局部抵抗力下降,皮肤容易感染生疖。
(9)视力减退
糖尿病可引起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从而影响视力,发病率随着病程与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对视力影响最严重,常常因视网膜出血而造成视力突然下降。
(10)手脚麻木
糖尿病可引起末梢神经炎,表现为对称性的手足麻木、疼痛、灼热、感觉减退或消失,也有患者会产生走路如踩棉花的感觉。
(11)嗜睡及昏迷
有些老年人身患糖尿病却浑然不知,在某些诱因(如严重脱水、感染等)作用下,可引起高渗性昏迷或酮症酸中毒昏迷,临床表现出神经症状甚至昏迷,酷似脑血管病。
(12)伤口久不愈合
由于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外周血管病变,影响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加之营养丢失严重,从而导致伤口愈合困难。
(13)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利用障碍。如此一来,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只能靠分解体内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从而导致患者体重下降。
当你出现以上典型或不典型症状时,可以前往医院进行空腹血糖检测。记得需要在预定的体检时间之前8~10小时禁食(禁止食物及饮料,只可适量饮水)。
当然,也不是说你出现上述症状就肯定是糖尿病了,疲劳、情绪波动等非疾病因素也可以有上述表现,其他疾病也可以有上述表现。要不要戴上“糖尿病”的帽子还是需要你到正规医院去找医师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