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多学科联合手术治疗糖尿病模式的探讨

4.1 多学科联合手术治疗糖尿病模式的探讨

国内多学科诊治团队整合普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麻醉科、ICU的技术优势,成立了微创外科手术治疗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的联合团队。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该团队已为近1000例患者实施了手术,完全缓解率高,疗效显著,社会反响好。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有76.5%的患者术后糖尿病获得完全缓解,与国外报道相近。对术后满一年者的资料分析发现,与术前相比,术后一年BMI由33.2km/m2降至23.8km/m2;糖化血红蛋白由8.7%降至6.2%。进一步分析发现,术前血清C肽水平>2μg/L对术后完全缓解具有较好预测价值,糖尿病病程短、腹内脂肪聚集程度高的患者手术获益更大。术前中心型肥胖,以及胃旁路手术术后减重较多的患者肺功能改善更显著。胃旁路手术术后腹内脂肪的减少对改善患者的动脉弹性有积极作用。这些结果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团队来说,都是十分令人满意的。

回顾取得良好疗效的原因,我们主要做到了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密切随访,对患者督促教育,全程管理。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术前准备

●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改变患者目前的生活状态有强烈要求,完全能够接受术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强调的是,除了患者本人的意愿,家属的意见同样重要!

●住院检查之前,医师和患者在门诊就进行多次充分的交流,使患者完全了解外科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可能的结果、相关的风险,以及本人是否适合进行手术,术后是否愿意配合医师随访。

●收治入院进一步筛查,排除手术禁忌证。

●确保每个患者入院前已经明确:减重手术也只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新的技术手段。它虽然优于其他的降糖措施,但术后还需要长期的、自觉的饮食控制!

(2)严守手术指征

严格遵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联合发布的《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就目前形势而言,它是国内最规范的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一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病例数的扩大,罔顾手术指征,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尽管代谢手术风险较小,相当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但毕竟是手术,手术就存在风险;加之肥胖者往往心肺储备功能较差,麻醉风险高于常人,故不能麻痹大意,术前应仔细评估,全面衡量。近年来,全国也陆续报道了几例因未正确评估手术指征而发生的悲剧。在痛心惋惜的同时,更应以此为警钟。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多学科治疗团队在围手术期的各个阶段都做出了精密细致的安排。对于收入普外科的患者是否需要手术,不能像其他外科疾病一样,仅由外科医师掌握。而是由具有内分泌专业背景的专科医师先对患者进行仔细筛选,并协同普外科、心内科、五官科、麻醉科、营养科、ICU、心理科等临床科室进行心肺功能、气道情况、营养、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评估后集体决定。最大限度避免手术风险,确保手术疗效。只要有任一科室认为出于安全或效果考虑需停止或延迟手术,治疗组医师就会放慢脚步,共同探讨。

(3)深刻认识到术后随访的重要性

定期随访对于维持和巩固减重手术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绝大部分患者,甚至包括部分医务人员,认为手术结束后近期疗效好,就放松警惕,万事大吉。其实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据国外文献报道,如果术后未能遵从医嘱、控制饮食、改变生活习惯,糖尿病的5年复发率可高达20%~70%!因此,接受手术的患者术后应该紧跟治疗医师,密切随访,定期和医师沟通交流,及时正确地反映近期自身的状况,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有利于长期保持合理的体重和平稳控糖。

任何成功的代谢手术都要有“四大支柱”:外科手术、内科药物、行为干预和营养支持。经过减重代谢医护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努力,始终围绕树立“四大支柱”开展工作,进行研究,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减重代谢外科医师一直把解除糖尿病患者的痛苦作为自己最高的工作追求。令人备感欣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术的患者个个效果显著,有的甚至超出预期,微创外科手术治疗肥胖症及糖尿病被逐步接受,患者之间口口相传,新增手术例数近几年呈倍数增加。身为减重代谢外科医师,自我感觉无比骄傲,因为我们所做的手术一举多得,比任何内外科科室解决的问题都更多、更彻底。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取得可喜的成绩背后,还有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

1)对代谢手术的认识不足,使得部分糖尿病伴肥胖患者心存忌惮,致使部分糖尿病患者失去手术最佳时机。

2)目前,全国各地开展该项治疗的医院很多,鱼目混珠。为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代谢手术需要在综合实力较强的二级以上医院,由经验丰富的微创外科医师,按照规范和标准化流程来实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也加大监管力度,对医院和医师实行准入制度,以确保患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