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程序】

【班会程序】

最后一堂“自立课”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晚年才得到一个儿子,对他非常疼爱。但是,郑板桥对儿子从不溺爱,而是经常让儿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儿子的自立能力。郑板桥临死的时候把儿子叫到床前,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给他吃。可是,当儿子蒸好馒头端到他床前的时候,郑板桥已经咽气了。儿子放声大哭,悲痛万分。突然,他看到茶几上有一张纸,纸上写着父亲临死前写好的诗:“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这是郑板桥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也是他给儿子上的最后一堂“自立课”。

教师: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1:为人父母,应当向郑板桥学习,要重视对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

学生2:作为子女,我们应克服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学会自立。

…………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自立才能走向自强,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品质。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主题班会“自立自强,演绎精彩人生”。有请主持人上场。

主持人甲:《周易》里就有这样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到底什么是自立自强呢?它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同龄人的事例来认识一下吧!

活动一 认识自立自强

主持人乙:在胶州市某中学有一名中学生,叫明海云。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境?她又是怎么面对的呢?

主持人甲:我来讲述一下明海云的事迹。

妈妈在明海云只有1岁的时候就离家出走,至今未归。爸爸有智力缺陷,连完成简单的家务和农活都需要别人帮助。爷爷患病,下半身几乎瘫痪,无法下床和进行其他活动,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家中的种种不幸,让海云早早便知道了生活的不易。放学回家,她首先要把晚饭做好,吃过晚饭,收拾好碗筷,接下来是给爷爷捶背和揉捏腿部,大约需要1个小时的时间。做完这些之后,她再开始写作业。由于睡眠严重不足,海云早晨起床只能依靠闹钟叫醒,一年到头,闹钟一直定在早晨5点。早晨洗刷完后,她的第一个任务是给瘫痪的爷爷翻身。这个工作放在瘦弱的海云身上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每次给爷爷翻完身,海云就累出一身汗,而且要耗费好多的时间。接下来,她还要给一家人做好早饭,插空又要去洗家里人前几天换下的衣服。

家庭的困难没有击垮这个幼小的孩子,相反却让她变得坚韧不拔和富有理想。在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下,海云各门功课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她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和“三好学生”。

主持人乙:明海云是我们的同龄人,她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其中,特别突出的品质就是自立自强。那么,她的哪些行为能体现出她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学生1:她自己会做饭,会收拾碗筷,还能照顾家人。这体现出她是个自立的人。

学生2:她能做到自觉学习,不需要别人督促,而且她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是自立的体现。

学生3:明海云面对家庭的苦难,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积极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她勇于担当的精神表明她是个自强的人。

学生4:压力让明海云变得坚韧不拔和富有理想。虽然家庭困难,但是她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这说明她是一个自强的人。

…………

主持人甲:明海云自立自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自己身上有哪些自立自强的表现呢?

学生1:我能自己做饭,我的衣服自己洗,我的房间自己整理。

学生2:我的作业自己独立完成,每天早晨自己起床,不要妈妈叫醒。

学生3:上次考试失利了,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下次考试我一定能考好。

学生4:我身材很胖,跑步很慢,但我坚持每天跑步,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

…………

主持人甲: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自立自强在很多同学的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立意味着要独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意味着自主地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自强表现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要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自强的人不断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并激励自己为实现目标而积极进取。

主持人乙: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许许多多自强不息的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典型的故事来感悟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吧。

活动二 感悟自立自强

学生1:大家好,我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囊萤夜读”。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由于白天要帮家人干活,他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由于家境清贫,他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荧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做成了一盏照明灯。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

这一则故事的道理和启示:身处逆境时,要自立自强,努力学习,并且要学会利用周边的事物,将困境转变为快乐。

学生2:大家好!我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目睹了当时严重的粮食饥荒现实,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从“南优2号”到超级稻再到海水稻,几十年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不断改良。仅在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就达2.5亿亩,面积占比57%,产量占比65%。他所发明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专家称为“东方魔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以上,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口,从而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难的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杂交水稻已经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正如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所言: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在袁隆平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主持人乙:这些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选择自立自强之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走向成功,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

活动三 走向自立自强

【板块一】自立自强之我见

主持人甲:下面是几个同学关于自立自强的看法,同学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学生1:成年人应当自立自强,我现在还没长大,只能让大人照顾,等我长大了才能自立自强。

学生2:我特别想自立自强,凡是我自己的事,我就想自己做主,不愿意让大人管。

学生3:爸爸、妈妈对我可关心了,生活上的事不用我操心,都替我做了。我何必非要争着自己去做呢?

(学生思考并发表看法。)

主持人甲:大家说得对,自立自强的品质应当从小抓起,若小时候不注意培养,则长大后很难弥补。当然,由于我们年龄还小,在一些事上我们应当主动征求大人的意见,使自己的独立精神得到更好的结果。同时,对于父母对我们的过度关心、“唠叨”或主动替我们做事,我们可以耐心地跟他们讲清道理,得到他们的理解。

【板块二】自立自强我能行

主持人乙:请同学们回忆和思考,生活当中自己曾经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结合自身经历,从自立自强的角度谈谈怎样面对。

学生1:爸爸、妈妈外出,我独自一人在家。为了让爸妈放心,我学会了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自己洗衣服、做饭,自主复习功课。

学生2:上次考试,我的英语考得特别糟糕,心里特别沮丧,我一度产生放弃的念头。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便勤奋努力,利用点滴时间加强背诵。我相信,只要我发愤图强,我的英语成绩就一定会提高!

…………

【板块三】诗朗诵《中国少年说》

中国少年说

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

阴霾充斥的日子,用虔诚祈祷平安。

昏暗遮住的天空,以热血寻求希望。

灾难面前,(齐读)勇于面对!

重任在肩,(齐读)敢于担当!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齐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齐读)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我们是祖国美好的明天,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听,一句振聋发聩的豪迈誓言在回响: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