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当今,在传统学科的学术研究中,中国历史地理学虽然称不上显学,但成果之多、见解之新、研究人员之众,若同20世纪70年代相比,确已令人刮目相看了。

20世纪20年代以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还局限于传统的沿革地理学的范围之内。此后,以顾颉刚先生为首的一批学者创建了“禹贡学会”,创办了《禹贡》半月刊学术刊物,从此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学术研究的新风气。自那时起,在顾颉刚、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等众多学者持续努力之下,经过八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历史地理学学术研究状况焕然一新。在这期间,先后出版了由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史念海的《河山集》,王庸的《中国地理学史》与《中国地图史纲》,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而年轻一代的学术著作那就更多了。

若综览近年所出版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著作和所发表的相关论文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历代疆域、政区、都城、长城、关塞、地名、交通、自然地理等,还有部分区域历史地理的著作和论文也有面世。这种种喜人景象,对我自己自然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早在1981年下半年,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派我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在马正林先生指导下进修中国历史地理,从此接触到了一门新学科。当时,马正林先生正给学生讲授“长安历史地理”,而我要进修的是中国历史地理学,二者差距很大,因此我对中国历史地理学一时难有感知度,有隔膜,学习难以深入。当时马先生给我送来一套史念海先生所编写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讲义,供我学习,接着我又去图书馆阅读有关书籍,从此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的主要内容,并对历史地理学主要文献有所接触,这样心里就踏实多了。从那时起,不知不觉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逐渐感觉到应该给自己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知识作个总结,这便是这本书能有今天的主要动因。

从多年的读书中得知,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家,都对环境地理学缺乏系统的理论建树,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完全不是这样。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部分著作,普列汉诺夫的《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等,都有很多关于环境地理学方面精辟的论述,学习这些论述将能够明确我们的历史地理学学术研究方向。对此,我在《引论》中作了简介,很值得各位读者朋友予以关注。

自1982年起,我便拿着自己编写的中国历史地理课讲稿给历史专业本科生讲授,并且每当发现新资料便补充到讲稿中去,这种做法先后持续了二十余年,终于使讲稿逐步完善,这本书稿就是在此讲稿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现在看来,这本书稿由于以讲稿为基础,所以系统性、知识性、通俗性较为突出,又便于自学,但对有些部分的专题探讨与论述似嫌不足。在拙著出版之际,诚望读者朋友们批评指导。

侯丕勋

2018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