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三大农业经济区

一、最早的三大农业经济区

中国最早的农业经济区究竟在哪里?最早的农业经济区究竟有哪几个?在这些问题上,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把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即“山西”“山东”“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这里的山,是指今河南省灵宝县境内的崤山。崤山以西,史称山西,山西包括关中、巴蜀和陇右等地。崤山以东,史称山东,山东包括今河南省及华北平原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即西起龙门、东至碣石一线以北),在司马迁的时代,仍属于畜牧区。又由于在历史上,曾在崤山之中设过函谷关(先在灵宝县境,后迁至新安县境),所以又将山西称为关西,将山东称为关东。山西和山东在司马迁时代,以至在中唐以前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业经济区。江南在司马迁的时代,尚处于初步开发阶段,还未真正成为中国主要的农业经济地区。台湾有个学者名叫陈正祥,曾住在香港。他认为,中国最早农业经济区在黄土地带,中国古代文化也起源于这一地带。

如果我们把司马迁和陈正祥的说法作一比较,就可发现三点不同之处:1.陈正祥所说农业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稍北一些,而司马迁所说农业地区则稍南一些;2.陈正祥所说,不仅包括了黄土地带的平原区,而且还包括了黄土地带的高原区,而司马迁所说,则主要限于黄土地带的平原区;3.陈正祥所说,不包括巴蜀地区,而司马迁所说则包括巴蜀地区。

以上存在明显分歧的两种见解,是很有代表性的。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谁是谁非呢?我们以为,这首先要提出判断是非的原则。有关这方面的原则,我们认为主要是两条:一是在形成农业经济区后,是否具有稳定性,即是否发生过显著的弃耕还牧的现象;二是农业生产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是否处于领先地位。如果用这两条去衡量的话,我们觉得司马迁的说法比较符合历史的实际,而陈正祥的说法则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同时,我们再若联系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材料所反映情况,就可看出从新石器时代起,我国从西到东,从北到南,先后形成了一些农业经济地区,而其中最早形成的则是关中平原、黄河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的南部)和成都平原三大农业经济区,这三大农业经济区同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古代文化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1.关中平原农业经济区

关中平原地处渭河中下游,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北为黄土高原,南抵秦岭,是一片东西狭长形地带。关中平原以眉县为界,东宽西窄,面积为34000平方公里。关中平原基本上可划分为两部分:一为泾渭冲积平原,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二为黄土台地,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

关中平原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已从半坡氏族村落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约在6000多年前,生活在半坡地方的先民们已经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那时已经开始种植黍、稷等农作物,还饲养家畜。到了商朝后期,以农业为立国根本的周族因而立国关中平原地区。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游说秦惠王(前337—前311年)说:关中积粟饶多,号称天府。张仪游说秦国说:关中积粟如丘山。这些说法表明,战国时期,关中已发展成为全国主要的农业经济区之一。汉武帝时,司马迁说:关中面积占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占不到十分之三,而财富已达到全国的十分之六了。司马迁所说关中面积和人口占全国比例可能有误,但财富所占比例则大体符合实际。

2.成都平原农业经济区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半部,西为邛崃山,北为岷山,主要是岷江中游、沱江中上游广大地区。这里是一片封闭型地形,南北长约110公里,东西宽约80公里,面积为7200平方公里。

成都平原农业经济的发展稍晚于关中平原。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同东方六国抗衡,以至达到灭亡东方六国的目的,便派司马错率兵攻灭巴、蜀二国,并开辟为粮食基地。秦蜀郡郡守李冰父子带领民众,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化岷江之害为利;西汉时又加以疏浚,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从而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战国策·秦策》载道:成都平原“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良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1]。诸葛亮《隆中对》说: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天府之土”[2]

3.黄河下游平原农业经济区

黄河下游平原是华北平原很小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及安徽、江苏二省北部地方。这里完全是远古黄河及当地小河流的冲积平原。

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农业,是自春秋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到了战国时期,苏秦游说齐王时说,齐国“粟如丘山”[3];苏秦游说魏王时说,魏国的土地已全部垦为耕地,再也没有放牧牛马的牧场了。这虽然是夸大之词,但也说明魏国所在的地区农业是较为发达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鲁国是盛产五谷、桑、麻的地方。西汉初年,关东地区运往关中的漕粮不多,仅“岁不过数十万石[4],而至武帝时,关东漕粮猛增至400万石。这些情况都说明了,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的显著发展。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国最早三大农业经济地区,西汉以前是其形成时期,西汉建立后是其发展时期。同时,从三大农业经济区的产生与发展看,战国、秦汉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关中平原,而西汉建立后,经济重心开始向黄河下游地区逐渐转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