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成为七大古都之首的条件

一、长安成为七大古都之首的条件

自西周以来,关中建都历史悠久,盛衰数变,影响深远。至于长安能够居于我国著名七大古都的首位问题,我们认为,这是由关中地区的以下条件所决定的:

首先,关中地区地理条件优越。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面是梁山、黄龙山、尧山、嵯峨山、九嵕山和萧关;西北和西面是岐山、汧山、陇山和陇关(即大震关);南面是重恋迭嶂的秦岭和大散关、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陈仓道、武关。关中的东面是黄河与潼关,再往东就是形势险要的崤山和函谷关。这些山脉和关塞,恰好构成了防卫关中平原和长安的天然屏障。因此,关中自古就具有“金城千里”和“四塞以为固”的险峻地理形势。同时,关中东出函谷关,就是通往关东的咽喉要道;西越陇山,沿渭河西行,就是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关中平原河流纵横,特别在长安附近河流最为密集,历史上有“荡荡乎八川分流”和“八水绕长安”之说。关中平原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在10℃以上。这里雨量充足,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加之这里属于黄土地带,土壤疏松肥沃,适宜用简陋生产工具耕作,因而自古就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和“膏腴”“陆海”的称誉。

其次,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重要。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序中作了精辟、系统地阐述。他说:“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陕西而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虽不能为天下雄,亦必浸淫横决,酿成天下之大祸。往者商以六百祀之祚,而亡於百里之岐周;战国以八千里之赵、魏、齐、楚、韩、燕,而受命於千里之秦,此犹曰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若夫沛公起自徒步,入关而王汉中,乃遂收巴蜀,定三秦,五年而成帝业。李唐入长安,举秦凉,遂执垂而笞郑夏矣。盖陕西之在天下也,犹人之有头项然,患在头项,其势必至於死,而或不死,则必所患之非真患也。……然吾观自古以来,为天下祸者,往往起於陕。……然则陕西之为陕西,固天下安危所系也,可不畏哉。”[5]顾祖禹这一段话,可以说把长安所在地区关中平原的战略地位讲述得一清二楚。隋末柴孝和说李密时也说:“秦地阻山带河,西楚背之而亡,汉高都之而霸。”[6]

第三,关中是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我国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出现了国家政权,但整个这一地区的河南北部和关中二地相比,关中条件更比河南北部优越。当时的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地区尚未完全开发,经济较为落后,特别在隋以前更是如此,不具备定都条件。

第四,在唐代以前,对中原华夏族与汉族的主要威胁基本来自北方、西北方,战略防御重点自然也在北方与西北方,南方与西南方对关中没有什么威胁。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所以关中的定都条件无疑优于全国其他城市,在这里所定都城自然就位居全国之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