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部落的出现与部落联盟的形成

一、夏部落的出现与部落联盟的形成

相传大约距今四千多年前,我国境内北起黄河流域,南到长江流域,东起大海,西至陕甘黄土高原,生活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河中下游的河谷、平原与丘陵地带,是氏族和部落活动的主要地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部落主要有:炎帝、黄帝、太皞、少皞、九黎等。从这些部落活动的主要地区和迁移趋势,我们可以看出远古华夏族活动区域的大致范围。

炎帝部落,属西戎族,姜姓,兴起于渭河流域,相传曾建都陈(今河南淮阳)和曲阜。炎帝部落的活动地区很广,《淮南子》说:神农(炎帝)治天下,“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古代传说中的日出之处),西至三危(位于昆仑弱水之洲)”[13]。《淮南子》关于炎帝部落活动区域的说法,由于四址具体无法考定,故范围尚不能确定,但其范围大致在以今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及其周围地区。

黄帝部落是炎帝部落的近亲部落,也为西戎族的一支,姬姓,兴起于今陕西洛河中上游一带。相传,黄帝曾自穷桑(今曲阜北)登位,后又迁曲阜。《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曾东至海边,登过泰山;西至崆峒,登过鸡头山;南至于江,北至于涿鹿。黄帝死后,葬于陕西桥山(即今陕甘间子午岭之麓)[14]。以上传说表明,黄帝部落的活动地区,大致与炎帝部落相同,即主要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太皞(伏羲)部落属西戎族(伏羲氏后裔),兴起于陇山地区,后来向东迁移。《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淮阳),太皞之墟也。”[15]此处的伏羲实为伏羲部落的后裔。陈,今河南淮阳县;墟,遗址也。从上可知,太皞部落后裔的一部分,主要活动于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淮北一带,其中心地区约在曲阜附近。

少皞部落,可能是黄帝部落向东发展的一支,由于其东迁后同夷族杂居,接受和继承了太皞部落的文化,因此史称少皞。相传,少皞己姓,又说嬴姓,曾自穷桑登位,号称穷桑帝,后亦迁至曲阜。《左传》定公四年载:山东曲阜县,为“少皞之墟”[16]。其后裔主要活动在山东半岛上。春秋时代的郯子为郯国人,自称少皞之后。郯国,今山东郯城县(位于山东南部)。可见,少皞部落也是以山东曲阜为活动中心地区的。

九夷(九黎)部落,出于何族,历来看法有分歧。长久以来,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九黎是南方蛮族的部落联盟,以蚩尤为酋长。近年来占上风的观点又认为,九黎部落属东夷族,即东夷中的“九夷”。此说还认为,九黎部落兴起于淮河流域,首先进入中原,并同南方蛮族结成部落联盟。当炎帝部落从西向东进入今河南东部地区后,便同炎帝部落发生了冲突,进而把炎帝部落驱逐到北方涿鹿一带。接着,九黎部落也迁移至涿鹿地方。后来,黄帝部落先是向东迁,然后再向东北迁,最终到达涿鹿地方。炎帝部落为了战胜九黎部落,便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接着在涿鹿共同打败了九黎部落,杀了蚩尤。从此,九黎部落的部分成员加入炎黄联盟,而另一部分成员则南下荆楚等地。这些传说表明,九黎部落主要活动于淮河流域和山东西部一带地方。

另据传说,在炎黄联盟于涿鹿之战中打败九黎部落之后,炎黄两部落之间发生了矛盾,并在坂泉(今河北怀来县境)进行了三次大战,结果黄帝部落获胜,炎帝部落失败,因而炎帝部落加入了黄帝部落,从此就形成了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在此之后,黄帝部落的后裔先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活动,其中,颛顼(黄帝子昌意的后代)都帝邱(今河南濮阳);帝喾(黄帝子玄嚣的后代)居西亳(今河南偃师县),一说居亳(今河南商丘南);尧、舜先后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虞(今山西虞乡)、蒲坂(今山西永济县)。显然,黄帝后裔活动地区均不出黄河中下游一带。

总之,在原始社会末期,炎、黄、太皞、少皞、九黎等部落,即戎、夷、蛮各部落的一部分,当进入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后,经长期融合,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华夏族的活动地区,就是我国最早疆域的一部分。根据疆域地理学的原理,有了国家政权才有了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原始社会末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还不能称作炎、黄、太皞、少皞、九黎等各部落的疆域,而只能称作活动区域。这个区域,是严格意义上的我国最早疆域的核心部分,是中心地区。我国严格意义上的国家疆域,是伴随着部落、部落联盟的形成及其活动地域的逐渐稳定与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逐渐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