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古时期

一、考古时期

气候变迁史上的考古时期,就是运用考古资料进行研究的气候变迁时期。这个时期,大致是从仰韶文化到商朝后期(即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这一时期气候变迁的基本情况,可以从下面考古资料中看得出来:

西安半坡遗址,是我国仰韶文化时期的村落遗址。半坡出土的动物骨骼遗迹很多,其中发现有野兽中的水麞和竹鼠的骨骼遗迹。由于水麞和竹鼠是亚热带动物,因此,它们的骨骼遗迹在古代西安半坡地区出现,这表明当时西安半坡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可是现在的西安地区既不是亚热带,也已不存在这类动物,据此推断,在半坡氏族生活的时代,西安地区的气候肯定比现在温暖、潮湿,如同现在南方的亚热带气候一样。

河南安阳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400—公元前1100年)的故都,在那里发掘出许多亚化石(介于动、植物遗存与化石之间的出土物),其中有水麞、竹鼠、水牛等的亚化石。上述动物,现在在安阳地区业已见不到,而只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表明,当时的安阳地区气候也较现在为温暖、潮湿。

从上述考古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到商代以安阳为都城的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为高。据竺可桢先生研究认为,约高于今2℃左右,一月(属冬季)份的温度大约比今高3℃~5℃。这样优越的气候条件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民的生活必定有很大好处。

以上考古资料所证实的西安和安阳地区的气候情况,就全国而言虽然只是个别例子,但它仍然反映了当时全国气温普遍较高的实际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