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一词的由来与古代人的阐释
2025年10月13日
一、“地理”一词的由来与古代人的阐释
梁启超说过:“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1]这一带有比喻性的说法,其意显然是说:历史学好比耸立在大地上的高楼,而历史地理学犹如支撑高楼的大地。这一具有深刻见解的说法,彻底道明了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看来,学习和研究历史学,务必要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同时,一定要把“地理”一词的由来和涵义探析清楚。
“地理”一词,最早约出现于西周时期,《周易·系辞》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之句;春秋时期《管子·形势解》有“上逆天道,下绝地理”之说。据以上文献可以说,“地理”一词最初产生于西周,至迟也不会晚于春秋时期。对“地理”一词的涵义,古代学者多有阐释。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说:“俯视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陆、水泽、肥墽高下之宜,立事生财,以除饥寒之患。”[2]《汉书·郊祀志》载:“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3]东汉王充《论衡·自纪篇》说:“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唐孔颖达《五经正义》说:“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从以上阐释中,我们体会到:古代人们是把地球表面呈现山脉、沟谷、陵陆、水泽等有条理的自然现象视之为地理,并认为这种地理具有“生财”、“以除(人们)饥寒之患”的特性,这就把“地理”的涵义及其所具有的“人地关系”的本质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