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涵义与中华远古文化的发源地
“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通常所说的文化,大体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如政治思想、法律观念、伦理、宗教、艺术、风俗等意识形态。其实这里所说的,只是文化内涵的一部分,均属于精神范畴的文化,也就是狭义的文化。广义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它不但包括了精神范畴的文化,而且还包括了物质范畴的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文化的整体,而狭义文化仅仅是由物质生产派生出来的一些意识形态现象。
至于精神文化同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到底同中华远古文化的发源有何关系?我们说关系很大。因在学术界,有一部分人只把文化简单理解为精神范畴的东西,而且又忽略了物质资料生产同精神文化产生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由于至今尚未找到旧石器时代产生狭义文化即精神范畴文化的证据,所以他们认为,中华远古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即距今6000年以来的时代。
众所周知,人类是从动物界即从高度发展的类人猿逐渐进化而来的。当类人猿演变为人类的初期,人类由于自身生存的需要,就逐渐学会制造生产工具,并进行采集和狩猎生产,从此人类既开始了创造原始物质文化的过程,又开始了创造原始精神文化的过程。我国最早的人类,现在公认的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这就是说,我国的远古文化发源于旧石器时代。可是,元谋人虽然在我国原始人中是最早出现的,但他们却不属于华夏传说史中的华夏始祖,只能是属南蛮之祖了。
我国远古文化起源于旧石器时代这已是毫无疑问的了。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在旧石器时代,文化并未起源于某一段特定的时间里,也未起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之内,事实上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地域逐渐演进的历史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客观地划分为若干阶段的。若从考古学角度讲,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一开始便从事采集,进而又从事狩猎生产,再到后来便学会了制造工具。在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从事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及原始畜牧业生产。看来,两个石器时代人类生产的类型不同,所以我们可以把旧石器时代称为采集食物的时期,把新石器时代称为生产食物的时期。鉴于两个时代具有两种不同的生产类型,因而我们就可以把旧石器时代称为中华远古文化起源的发轫阶段,把新石器时代称为中华远古文化起源的奠基阶段。
在中华远古文化区域内,中华文化的分布状况并不平衡,若加以考察,还可划分为核心区和外围区两部分。核心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的黄土谷地,包括汾河、渭河、泾河、洛河、沁河及其大、小支流的谷地,也就是仰韶文化或彩陶遗物分布的核心地区,其余为中华文化非核心区。中华文化区之外地区,又被称为“化外”之地。
中华远古文化的分布地区,如果进行一定的分析,就会发现其有一定的自然环境特点。从核心地区看,河流众多,易于发展水利灌溉;气候温和,适于发展旱地农业;土壤疏松,便于使用木、石、骨等落后粗糙的生产工具。从外围地区看,北部和西部虽属黄土地带,但气候干燥,雨量稀少,气温偏低,发展农业条件较差,因而成了农牧兼营区;南部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温暖,河湖密布,雨量充足,遍布森林,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但在古代,由于生产工具落后,一时无法开发利用,因而未能成为华夏文化核心区。很明显,从上述中华远古文化区的自然特点可以看出,中华远古文化区从根本上讲是农耕文化区,中华文化从根本上讲也就是农耕文化。
中华远古文化是多源的。中华多源文化是在中华各民族远古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在上世纪初,人们对中华文化持“单一中心”说,即认为中华远古文化发源地仅限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单一中心”说的主要论点,大体上是广泛流传的两句话,一句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一句是“中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中华远古文化发源的“单一中心”说,在当时学术界已成为定论,而且在社会上几乎变成了人们的常识。其实,中华文化发源的“单一中心”说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它有悖于中华远古文化发源的基本事实。
那么,百年以来史学界为什么会产生中华远古文化发源的“单一中心”说?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百年之前,一方面是人们对“文化”的含义作了片面理解,另一方面是反映“文化”涵义的考古发掘出土实物依据还不够丰富。
下面我们再从几个方面来讨论中华远古文化发源的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