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族疆域的初步形成

二、华夏族疆域的初步形成

在原始社会末期,轩辕黄帝统一了伏羲氏后裔各部落与九黎部落部分成员,成了部落联盟部落长。此后轩辕黄帝之裔颛顼、帝喾、少皞(即挚)依次为部落联盟部落长,继而尧、舜、禹先后禅让部落联盟部落长之职。到了此时,中国最早国家建立的条件基本成熟,因此,当夏部落的部落长禹受禅让继任部落联盟部落长后遂建立了夏朝。夏禹建立夏朝,中国历史上开始有了具有严格意义的华夏族国家疆域,这一疆域一直延续到秦统一六国。

夏部落是轩辕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有文献认为,昌意之孙鲧任夏部落长之时,被尧封于崇(即今河南嵩山),故称“崇伯鲧”。相传,河南伊水、洛水流域为“有夏之居”。禹建夏朝之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后依次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平阳(今山西临汾南)、安邑(今山西夏县北)、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这说明,早在鲧与禹的时候,夏的活动区域从河南境内逐渐向山西境内迁移与扩大了,但基本部分未超出中原地区的范围。到了夏启继立以后,夏建都于黄台之丘(今河南新郑、密县之间,位于阳翟东南方)。直到夏桀时,又迁都斟鄩(今河南偃师县南)。这时,夏朝的疆域范围也有了明确记载。《史记·魏世家》引吴起的话说:“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17]河,黄河;济,济水,在河南、山东交界处;太华,华山,位陕西东南部;伊阙,位于河南洛阳南;羊肠,即羊肠坂,在今山西晋城县南。上述一系列地名的地理方位表明,夏末的疆域,基本上在中原地区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