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黄帝至西汉初疆域变迁概况的记载
这部分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黄帝至禹时的政区概况,如说:昔在黄帝时,乘舟车通行天下,“方制万里,画壄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出现了“协和万国”形势。至尧时,“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3]
二是转录了《禹贡·九州》州名,现摘要如下:“禹敷土,随山栞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意即冀州已得到治理)”;“泲、河惟兖惟荆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三是还转录了《周礼·职方》九州州名:“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汉书·地理志》的这些话,实际上是肯定了上述两文对夏、周两代政区制度的记载。